成兆才将莲花落发展为评剧

1874年的一个冬天,一个名叫成兆才的婴儿在唐山滦南的一个农村贫苦农村家里呱呱诞生了。

成兆才的祖父和父新了是长工,家境非常贫寒。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懂事的成兆才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给本村的大户人家放猪、打杂、做小工。

年少的成兆才不但勤劳、俭朴、懂事,而且聪颖多艺经常受到邻里赞美,像横笛、板胡、唢呐等诸般乐器无师自通。每当正月里乡里办花会时,乡亲们都争着看他扮妞,15岁时就成为当地有名的秧歌角。

成兆才少年有志,深感不识字很难有所作为。所以多方留意,用可能的机会向一切识字的人学认字。

18岁时,本村“古槐堂”私塾聘请金秀才教书,成兆才便经常从窗户眼儿里偷偷跟金先生学识字,听讲《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很快他就学会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本,并在闲暇时以树枝代笔、沙滩为纸,练习写字,竟由此粗通文墨。

成兆才结婚后为了养家糊口,拜莲花落艺人金开福为师,学唱莲花落,并参加了二合班。后来,成兆才入丰润县魏庄赵小斋班,随二合、庆顺、义顺、义合等班首次进天津演出。

成兆才由于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一名能与西路莲花落著名艺人“西来顺”相媲美的男旦,深受滦州乡村集镇群众的喜爱,得艺名“东来顺”。

在艺术实践中,成兆才深感对口莲花落节目单调,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和演员的艺术水平发挥。

1900年,他开始编写《乌龙院》等拆出剧本,作品多为移植、改编其他剧种的剧本,从此开始他的创作生涯。

他编写的剧目,表现了清代末期农村生活的某些侧面,反映了农民中间朴素的道德观念和对美好、友善、和睦家庭的向往,因而受到农村观众的欢迎。

第二年,成兆才与二合、庆顺、义顺等9个班社,由唐山再入天津,在法租界天福楼、下天仙和胡家坟等地演出莲花落,被直隶总督杨子骧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的禁令驱逐出天津。

同年,继室张氏与带来的幼子皆亡,成兆才家门不幸,内外交困,陷于悲苦之中。一连几年他不进城市演出,只在乡村断续演出。

歇业期间,他当过酿酒工人、扛活、打短工,也卖过香料“荷包”、盖莲等,历尽艰辛,但也为他的舞台生涯和剧本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百姓戴“双国孝”。期间,全国禁止戏曲活动,莲花落班纷纷解体,莲花落艺人陷入绝境。

秋天,待略松动,为了争取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成兆才会同任连会、杜知义、张化文、张德礼、侯天泰、张化龙、刘春生等人聚集在滦县吴家坨张德礼家中,对拆出莲花落进行大胆改革。

成兆才从剧本入手,创作了具有本剧特色的大型剧本《告金扇》、《六月雪》、《马寡妇开店》、《秦雪梅吊孝》、《刘伶醉酒》等。

大剧本的出现促进了各行当,即小生、小旦、老生、老旦、丑、武生的出现和声乐的改革。他又会同名演员金菊花等进行唱腔的创新,在保持莲花落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秦腔、乐亭大鼓、滦州皮影的板调,使不同行当具有各自的唱腔特色。

1908年,成兆才和张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带着莲花落子《开店》,拆出戏《乌龙院》、《鬼扯腿》,闯入北平禁地,并一度唱红,从此定名为“平腔梆子戏”。

1909年,为挽救平腔即拆出阶段的莲花落的衰微的命运,再开生路。成兆才与月明珠、张化文等另外组建了庆春班社,在打开北平禁地之后,两次进入唐山演出。

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出河北梆子戏,如《杀庙》、《武家坡》、《桑园会》等,以站稳脚跟。

莲花落艺人为使莲花落的拆出节目得到发展,取得广大观众的承认,他们便根据当时群众的兴趣爱好,与河北梆子以及京剧的一些鼓师、演员的合作,对莲花落及其拆出节目,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创造。

成兆才他们首先删掉了拆出节目中的淫词滥调,从反映群众的生活愿望出发,首先努力编写了《父子巧姻缘》、《开店》、《占花魁》等新剧本,为其他方面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随后,他们建立了乐队,学习河北梆子的锣鼓经,去掉竹板,改用底鼓、梆子控制节奏。并采用板胡、横笛、笙、唢呐伴奏,加强音乐气氛。

还根据人物性格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吸收河北梆子导板、尖板、搭调、安板、哭幺、二三等板式中的音乐成分,创造了慢板、二六、大安板、小安板、尖板等一些新的板式,提高与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成兆才他们又根据剧本的规定与表现人物的需要,发展角色行当,学习戏曲表演程式,使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段增强了。

从此以后,平腔经过改革与补充,得到很大提高,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质的变化。

于是,一个有自己的班社组织,有自己的代表剧目,有自己的挑台演员,有自己通俗、朴素、健康,艺术风格独特、生活气息浓郁的新兴剧种,即平腔梆子戏在唐山小山的永盛茶园正式形成了。

由于这个剧种的演员来自群众,善于表现群众,加上它的语言、唱腔具有河北东部的地方色彩与通俗易懂的特点,它的剧目反映了群众的生活愿望,表达了底层人民特别是广大妇女对生活的合理要求,自诞生伊始,就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与支持。

不仅河北东部的观众欢迎,其他城市和农村观众也特别欢迎。

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仅成兆才自己一生就编写了近百个剧本,其中著名的剧目有《开店》、《占花魁》等。

这时候的平腔戏演唱因用真声,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戏”,从此以后评剧作为一个剧种已基本形成。

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凤亭父子筹建永盛茶园,一度成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这个剧场可容纳近千名观众,因它在唐山,剧种便称作“唐山落子”。

1915年,成兆才率领庆春班进入天津,以《老妈开口旁》、《马寡妇开店》、《花为媒》、《占花魁》、《杜十娘》、《王少安赶船》等20多出大型剧目上演,赢得了观众的赞美和梨园界的赏识。

京剧演员梅兰芳、刘鸿声看了月明珠的演出后说道:

唐山落子大有前途,月明珠是个大有前途的演员。

1917年,庆春班改为“京东永盛合班”,往来于津唐间。

1918年,该班被邀到山海关兴业茶园演出,受到热烈欢迎,盛况空前。

当时,一位曾任奉天税务处长的名绅奎旭东,他认为该班演出的剧目有“警化世人,移风易俗之新意”,并建议将“永威合班”改名为“警世戏社”。并赠“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匾额一块,声誉传到东北各大城市。

同年,“警世戏社”出关,赴东北三省各地巡回演出,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此时,“警世戏社”在东北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演员有第一位著名男旦月明珠。演出的剧目有:《马寡妇开店》、《杜十娘》、《桃花庵》等;第二位著名男旦金开芳,首演了成兆才创作的现代戏《杨三姐告状》,饰演杨三姐。

当时,张作霖为岳母祝寿和举办赈灾义演,特邀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与唐山落子名家月明珠到沈阳同台演出,获得军政界、工商界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和极力赞赏。警世戏社名震奉天、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后警世戏社长期活动于东北三省各地。

警世戏社进入东北,扩大了评剧流行地域,此时,评剧班社如雨后春笋般的在京、津、冀东一带的大地上诞生了,并出现了一大批花季少女的评剧艺人。

她们是花莲舫、李金顺、芙蓉花、刘翠霞、白玉霜、小桂花等。并各自搭班先后都出关到东北三省各地演出。

这一时期是评剧的完善、提高和成熟时期。评剧植根于群众中,因而枝繁叶茂,有着广阔的市场,所以发展和流传非常迅速。

1923年,警世戏社进天津演出,清代末期有名的政治家吕海寰见昔日平腔已发展成大剧种,建议将平腔的“平”加“言”字旁,称“评剧”,被警世戏社采用,从此“评剧”之称问世,并逐步得到公认。

1929年,评剧第一部剧作汇编《评戏大观》由魏茂、李小舫编辑出版。

奉天落子时期,主要的评剧班社大多在东北活动。由于剧目的唱腔激越高昂,热情奔放,一直有“大口落子”的称谓。特别是女演员的出现,标志着评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多班社回到关内在天津、北京一带演出,形成了众多的流派。

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杰”:以刘翠霞为代表的刘派、以白玉霜为代表的白派、以爱连君为代表的“爱派”。此外,还有喜彩莲、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红等,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旁注]

板胡 又称“梆胡”,是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擦奏弦鸣乐器,归属于拉弦乐器。板胡在我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品种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我国多种梆子腔戏曲,北方戏曲和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至504个,其中单姓444个,《百家姓》复姓60个。《百家姓》、《三字经》与《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光绪(1871年~1908年),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4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他亲政后于1898年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而以失败告终。

《秦雪梅吊孝》该剧的主要内容为明代宰相秦国政之女秦雪梅,与同朝宰相商宗胜之子商林自幼订婚。后商家被奸臣所害,家道破落,商林借秦府读书。秦国政嫌贫爱富,欲退婚姻。商林最后含恨而亡。秦雪梅不顾父亲反对,冲破世俗偏见,来到商府祭吊。

《武家坡》是京剧《红鬃烈马》中的一出折子戏,讲的是:出身高贵门第的妻子王宝钏独居破瓦寒窑18年,在困顿中写下血书,托鸿雁寄往西凉。薛平贵得信,告别代战公主,急返长安,在武家坡前遇见王宝钏。最后经过一番曲折,夫妻两人得以相认。

笙 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古代八音乐器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借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发声,是吹管乐器中唯一的和声乐器,也是唯一能吹吸发声的乐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感染力强。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区。

慢板 豫剧唱腔中的重要板式之一,和二八、流水、飞板并称四大正板。慢板不仅旋律优美,速度也灵活多变,适用于表达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和发展变化着的感情。由由于节拍的快慢,旋律的简繁,又分化出迎风、金钩挂、反金钩挂、连环扣、拐头钉和倒脱靴等专用腔式。

刘鸿声(1879年~1921年),早期京剧老生名家。他最初为小刀铺学徒,因业余爱好京剧而加入班社演唱。先演净脚,深受穆凤山赏识,曾以《八本铡判官》等剧而演压台戏。刘鸿声后来改演老生,以嗓音高亢、挺拔、流利而著名,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刘派”。

吕海寰(1843年~1927年),山东掖县即现在的山东莱州市人。清末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曾任工、兵、外务部尚书等要职,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

筱桂花(1908年~1988年)。原名张丽云,评剧旦角艺人,曾贯有“李派演员”头衔,是奉天落子的主要代表人物,活跃在评剧舞台上。代表剧目有《花为媒》、《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昭君出塞》、《王华买父》、《岳霄醉酒》,《马振华哀史》等。

[阅读连接]

小白玉霜原名李再雯,5岁时,小白玉霜跟随父亲逃荒到北京,被白玉霜收为养女,并继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风格。

小白玉霜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女性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珍、《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小白玉霜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鉴京剧、梆子、曲艺等兄弟剧种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

小白玉霜的演唱圆润隽永、低回婉转,讲究节奏的变化及快慢、轻重的对比,富有独特风韵,把评剧白派艺术提高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代表剧目有《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