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不断发展的新剧种

那是1957年的一个傍晚,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其女儿的陪伴下来到北京的西单剧场。这一天,西单剧场进行的是北京曲剧《啼笑因缘》的首轮彩排。

北京曲剧《啼笑因缘》就是根著名作家张恨水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剧中所述的故事发生在1901年的北京,富家子弟樊家树从家乡来到北京,偶然结识了卖艺女子沈凤喜,渐渐地俩人互相产生了好感。在樊家树的启发与帮助之下,沈凤喜脱离了卖艺生涯开始念书。

过了不久,樊家树回家乡探亲暂时离开沈凤喜,不料沈凤喜的叔父将她骗到军阀刘将军的府中。刘将军贪恋沈凤喜的美色,将她软禁起来,准备将她纳为小妾。

樊家树在家乡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赶回北京,没想到途中遇到抢劫,幸好遇到侠女关秀姑相救,俩人一同来北京寻找沈凤喜,但沈凤喜不愿相见。

后来,樊家树在北京又遇到了交际花何丽娜。

何丽娜对樊家树一见钟情,并开始主动追求樊家树。可樊家树心中只有沈凤喜,并不领情。

一天,樊家树约沈凤喜出来在天坛偷偷相见,恰巧却被军阀刘将军的爪牙发现,家树和凤喜一起被抓起来。最后,关秀姑将樊家树救出,杀死了军阀刘将军,成全了樊家树和沈凤喜的婚姻。

那时,曲剧还尚属新兴剧种,因为主要采用大鼓曲调,而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中的主人公沈凤喜正是一个唱大鼓出身的女孩子,用曲剧形式表现书中的故事情节,显然再恰当不过了。

剧中女主角沈凤喜的扮演者便是魏喜奎。这位与凤喜一样有着天桥卖唱经历的女艺人,在唱“四季调”时轻松活泼,洋溢二八少女的纯真,其唱词为:

春季里相思艳阳天,

桃花似锦柳如烟,

画梁呢喃双飞燕,

心上的人儿啊!

心上的人儿做客在外边,

相思泪涟涟,

夏季里相思荷花透水香,

蝴蝶飞舞采花忙,

池塘内鸳鸯戏水多欢畅,

心上的人儿啊!

魏喜奎唱大段的叙事曲则抑扬顿挫、感人肺腑,特别是她善于运用鼻音,演出终了其唱腔余音仍萦绕观众耳畔。对此,张恨水一边欣赏,一边赞不绝口,认为魏喜奎便是自己所想象的那个沈凤喜。

彩排结束后,张恨水及女儿被邀请到后台与演员们见面,演员们纷纷鼓掌表示欢迎。大家坐的坐,站的站,围成一个大圈子。

魏喜奎请张恨水提一提对该剧的意见。

张恨水沉吟片刻,说:“演关秀姑的演员老把手放在颈后抚弄长辫,我觉得似乎不大好,与人物个性相悖。”

魏喜奎点点头,表示将在今后的演出中加以纠正。列举出几点意见,张恨水又竭力称赞剧中有几个细节处理得非常好,细腻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后的几轮彩排及正式演出,魏喜奎都派人给张恨水送来入场券。张恨水几乎每场必看,妻子儿女也都借光欣赏过两遍以上。

有一次,张恨水带上了多位家人,再一次出现在西单剧场。

当日,剧场座无虚席,而他们几个人的座位是前排的贵宾席。中场休息时,张恨水再度在剧团人员的邀请下携家人来到后台。

魏喜奎依然请他多提意见,他还是不客气,指出:“关秀姑刺杀刘国柱这一情节应该加上,以便在舞台上突出戏剧冲突。”

其实,小说《啼笑因缘》中并未从正面描述关秀姑刺杀刘国柱这一情节,只是从侧面对此事进行隐写。张恨水认为小说与戏剧是不同的艺术形式,改编一定要制造矛盾冲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没过多久,魏喜奎给张恨水汇去了原著版费。

很快,魏喜奎也收到张恨水的请柬,约请她上四川饭店一叙。席上,觥筹交错间,张恨水对曲剧《啼笑因缘》的演出成功表示祝贺,认为这是继《杨乃武与小白菜》轰动梨园后的又一部曲剧杰作。

终席前,张恨水将一个大信封交到魏喜奎手中,并对她说:

魏女士,这里面是那笔原著版稿费。你们还处在创业阶段,我想把它全部捐赠剧团,说得冠冕堂皇些,也算是对民间戏曲事业的一点支持吧!

当时,魏喜奎考虑到北京曲剧团是公私合营性质,演员工资、服装费、道具费等都由剧团自身支付,因此常常觉得资金吃紧。于是她接过张恨水的赠款连声道谢,并希望还有合作的机会。

但是,在1987年,当魏喜奎欲再度拍摄曲剧电视连续剧《啼笑因缘》时,这位作家已经不在人世。他的儿女们承袭了父亲生前的态度,未向剧组提任何条件,也没有收取一分钱原著版税。

除了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外,北京曲剧自诞生后所演出的代表性剧目还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珍妃泪》、《少年天子》、《烟壶》、《龙须沟》等。

《杨乃武与小白菜》这部曲剧是由关士杰、李宝岩、顾荣甫、魏喜奎等人根据王峰原著改编而成的。这出剧的主要演员是:魏喜奎、李宝岩、顾荣甫、佟大方、王凤朝老一辈曲剧艺人。

北京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剧情是:清代同治末年,朝廷腐败,官场黑暗。浙江省余杭县有一家豆腐房,店主葛小杜的妻子毕秀姑容貌美丽,绰号“小白菜”。

不料,知县刘锡彤的儿子刘子和看中了她的姿色,于是刘子和暗用迷药玷污了毕秀姑,并毒死她丈夫葛小杜。案发后,刘锡彤为开脱儿子的罪责,便嫁祸给新科举人杨乃武。

原来,杨乃武从小就和毕秀姑认识,而且给葛小杜治过病。于是刘锡彤就买通师爷钱如命,用“移花接木”的计谋,嫁祸给杨乃武。

懦弱无知的毕秀姑经不住刘锡彤的威逼和欺哄,于是“招供”杨乃武正是和自己共谋的奸夫。有了这份证词以后,知县刘锡彤对杨乃武严刑逼供。杨乃武熬不住酷刑的折磨,便违心“招供”了“合谋杀人”的事实,最后被定下“谋夫夺妇”的罪名。

余杭县的众生员知道其中的原委后,决心仗义执言,于是便联名上诉到杭州府。

谁知道知府宝贤与刘锡彤正是儿女亲家,这次又得了刘锡彤的贿赂,便对杨乃武的冤案充耳不闻,还三番五次地责令“维持原判”。

不久,葛毕氏悔恨自己屈枉好人,放掉了真凶,想要翻供。于是,众生员再次到浙江巡抚杨昌溶府衙喊冤。谁知道杨昌溶与宝贤也是一丘之貉,同样责令“维持原判”,只等秋后问斩。一时间,杨乃武的性命危在旦夕。

刑部尚书夏同善在任杭州知府时,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曾在他的府中做过绣娘。为了给弟弟申冤,她决心到京城向夏同善求援。

当时,皇城里的东宫小集团正在和西宫小集团争权夺势,西太后的心腹醇亲王决定乘机除掉东宫小集团的得力干将杨昌溶,因而夏同善接受了杨淑英的状纸,将全案人犯与原审官员提到京城亲自审问。

全案人犯与原审官员奉命来到京城后,由于刘锡彤对葛毕氏再次威逼,致使夏同善在刑部大堂也没有审问出真相。

于是夏同善设下“密室相会”的计策,使葛毕氏与杨乃武吐露了实情,招出了真凶。

就这样,杨乃武历时三年的冤狱,才得以平反昭雪。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

三两岁上呀没了娘呀。

跟着爹爹,还好过呀;

就怕爹爹娶后娘呀。

亲娘呀,亲娘呀。

娶了后娘,三年半呀;

生个弟弟比我强呀。

弟弟穿衣绫罗锻呀;

我要穿衣粗布衣呀。

弟弟吃面,我喝汤呀;

端起碗来泪汪汪呀。

亲娘呀,亲娘呀!

以上的唱词就是许多老观众耳熟能详的唱段。这段唱腔与复杂的剧情相比,更增添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观众缘和亲和力。所以,1962年,北京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刚一上演,就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北京曲剧《珍妃泪》也是北京曲剧的优秀剧目之一。1980年4月15日,北京曲剧《珍妃泪》在西单剧场首演,轰动一时。

在随后的巡回演出中,这出剧目连演300多场,剧团足迹遍及华北多个省市。此后,北京曲剧《珍妃泪》被改编成电影《清宫怨》,在全国上映。

《珍妃泪》以1898年戊戌变法为历史背景,再现了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帝、后两党,围绕变法维新展开的一场爱国与卖国、革新与守旧的宫廷政治斗争。

故事说的是:珍妃热情支持光绪维新变法,并将老师文廷式的密折献给皇帝。慈禧听到密探的消息后,立即率人前来搜宫,果然查出奏折,于是勃然大怒,训斥珍妃违背祖传家法,将她贬为“贵人”,并在她的门前竖起“嫔妃不得干预朝政”的警示牌。

在珍妃生日之际,由于她忧国忧民,不肯花钱过生日。于是慈禧借机夸奖了她,又将她“升”为妃子,赏赐宫灯,并指令将灯挂在禁牌上,明为恩赏,暗含威胁。

后来,光绪决定重用有胆略有见识的康有为。在康有为的建议下,为扫清维新的障碍,光绪首先将守旧的官员革职,并恳请慈禧批准变法。

慈禧假意批准变法,但却提出3个条件约束光绪。慈禧又强令光绪住到隆裕贵妃的住处,让隆裕监视光绪,企图软禁光绪,切断他与外面的联系。

新法颁布后,果然受到了重重阻拦。珍妃便画了一幅残荷败叶图,送给被光绪,暗示新法将败。

皇帝心领神会,假意发怒,召见珍妃,在隆裕面前斥责珍妃,暗中却问明外面实情,准备对策。

慈禧见光绪坚持变法,便任荣禄为直隶总督,掌握兵权,密谋发动兵谏,逼光绪退位。太监孙德得知,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光绪。

光绪与珍妃共计对策,并连夜召见袁世凯,令他勤王保驾,去天津杀死荣禄,率兵进京。狡猾的袁世凯一面向光绪发誓,一面向慈禧告密。

于是,慈禧连夜发动政变,逼迫皇帝交出皇权。维新变法失败了,光绪被囚禁,珍妃惨死,慈禧再次垂帘听政。

这出剧成功地塑造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珍妃及许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

剧中阴险毒辣、手腕多端的慈禧太后,执著改革的光绪皇帝,聪慧伶俐的珍妃,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出剧在音乐设计上,用了大量的具有北方民族风格的音乐素材,如单弦、八角鼓等,受到了新老曲剧爱好者的好评。

北京曲剧《少年天子》是根据女作家凌力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北京曲剧舞台上以歌舞展现人物、叙述故事最为成功地艺术作品。作品依托厚重的原著,使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尤为丰满。

在导演手法上,大量采用戏曲舞蹈语汇及肢体语言来丰富戏剧的表现力。作品的音乐大气恢弘,板式变化张弛有度、唱腔音乐充满情感和韵味,这些铸就了这部舞台作品的成功!

这出剧的故事说的是:清代初期,顺治皇帝福临大婚,由于这是一桩身不由己的政治联姻,因此让少年天子苦闷不已。

福临与初次进宫伺候荷包宴的弟媳乌云珠相遇后,由于志趣相通,他们俩一见如故,相互萌生了爱慕之情。

不久,在孝庄太后的寿辰上,两人再次相见。在众目睽睽的寿宴上,顺治皇帝不好表白,只得托物言情,两人彼此心领神会。

明察秋毫的孝庄太后深知江山未稳,如不将这双情人拆散,只恐要祸起萧墙。不料,福临与乌云珠分手后,一病不起。孝庄太后只好密令乌云珠扮成宫女,进入宫中。病榻前,福临与乌云珠互诉衷肠。

福临的弟弟襄亲王对这件事已有察觉,便鞭打盘问乌云珠,并逼其服毒。于是,皇室兄弟之间一场冲突骤然激化,几经周折后,福临还是失去了他所爱的人。

北京曲剧版的《少年天子》,场景极其宏大壮观,历史事件也排列紧密,前因后果有详有略,是一出成功地清代古装戏。

北京曲剧《烟壶》是根据现代作家邓友梅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曾荣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北京市文化局“演出百场奖”。1995年,北京曲剧《烟壶》首次演出,就获得了极好的口碑。

故事讲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烧制古月轩鼻烟壶的匠人聂小轩技艺精绝,为人正直。他的妻死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之下,家中只剩下女儿柳娘,父女俩相依为命。

清代王朝贵胄九爷,想要独霸聂小轩父女精心烧制的“胡笳十八拍”图样的孤品成套烟壶,便设计把聂小轩投入刑部大牢。

在狱中,聂小轩与正直旗人乌世保相遇。乌世保之所以也被关进刑部大牢,是因为洋奴巡警徐焕章诬陷为他是漏网的拳匪。

所谓“拳匪”,就是当时清代朝廷对北方地区反抗八国联军侵略的义和团成员的蔑称。

聂小轩担心自己死于狱中,而使烧制鼻烟壶的绝技失传,又感念乌世保他们是为自己出头而入狱的,因此便把绝技传授给了乌世保。一年后,聂小轩、乌世保相继出狱。

但九爷与徐焕章为取悦日本侵略者,又让聂小轩烧制“八国联军占北京”卖国式样的烟壶。聂小轩宁肯自毁手臂也不丧失气节,以死抗争。有主见的柳娘自许婚配已成其师哥的乌世保,并在友人帮助下,一家人逃走了。

《烟壶》首先表现了市井文化中正直而又具有创造性的一面,并将这一种品行赋予了远离权力中心、处于被压迫地位的民间艺人身上;其次,它还表现了八面威风却又崇洋媚外的没落封建文化和半殖民文化的生活习气。

例如,小说中的九爷身上,具有典型的八旗子弟爱玩闹、爱搞恶作剧的特点,小说由他百羊闹茶馆、玩烟壶逗狗、戏弄化缘和尚诸情节,揭示了他身上“爱惹娄子看热闹”的八旗子弟的习气。

以上这些特征,在这出戏里,都有充分的体现。

1996年,北京曲剧《龙须沟》公演。此后,《龙须沟》便获得文化部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北京市委宣传部“十个一工程奖”、北京市文化局“演出百场奖”。

《龙须沟》是老舍的作品。北京曲剧团改编的曲剧《龙须沟》,人物形象与重大事件忠实于原著,同时又遵从本剧种的艺术规律做了大胆的增删,笔力集中在程疯子、程娘子的命运遭际上。

这出剧讲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天桥东边有一条臭水沟,在沟沿的一个小杂院里住着4家人。年青姑娘二春和母亲王大妈相依为命,靠焊镜框勉强度日。

王大妈因饱经风霜,胆小怕事。二春热情倔强,她恨这条臭水沟,更恨那些欺负他们的人,她希望冲出这个恶劣的环境。

丁四靠蹬三轮车为生,丁四嫂则以缝补贴补家用,儿子二嘎子终日在外拣煤核儿,不满10岁的女儿小妞子,也帮着母亲做些笨重的活,后来不慎在这条臭水沟里淹死了。

泥瓦匠赵老头,乐于助人,受到沟沿一带贫苦群众的尊敬,每逢雨季,常为疟疾所困扰。

为人耿直的老艺人程宝庆原在天桥茶馆里演唱单弦,由于不善逢迎,被恶霸黑旋风和他的爪牙冯狗子打伤,才避居到这里,靠着妻子程娘子摆香烟摊,勉强维持生计。

新中国成立后,贫民区一改旧貌。二春高兴地进了工厂;程宝庆走出了家门,担负起自来水站的管理工作;二嘎子找到了工作;赵老头当上了区人民代表。

两年后,人民政府发出整治号召,沟沿两旁群众积极响应,臭水沟修成了马路,肮脏腥臭的贫民区也变成了美丽的花园。

《龙须沟》是一曲新时代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社会由艺人变成“疯子”,新社会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反映了北京人民新旧社会不同的命运,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

[旁注]

张恨水(1895年~1967年),著名的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

四季调 也叫“孟姜女调”、“唱春调”,民间的一种曲调。常为12迭,每月一迭,也可按四季分为4迭。每迭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韵。从清代开始流行,被一些戏曲剧种、曲艺曲种收为曲牌。

西单剧场 是北京西城区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老剧场,它的前身是曾经名震京城的瑞园茶社、大光明影院等,1949年后经过公私合营改制为西单剧场,曾经先后上演过京剧、评剧、曲艺、杂耍、电影等各种大众艺术。

李宝岩(1919年~1978年),原名李克敏,著名曲剧演员。李宝岩文思敏捷,才华出众,对于曲艺特别是对于曲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曲剧的近百个剧目中,经他参与编、导、演的较有影响的剧目有30余出。

师爷 对古代官府衙门中幕僚的俗称。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场所,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在幕府中办事的那些类似后来的秘书、参谋等文职佐理人员,就叫“幕僚”或“幕友”。他们一般具有专门知识和一技之长,而被各级地方长官聘请,不带官职而参与政务。

知府 又称“太守”、“知州”,是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知府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查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维新变法 又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清代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后来因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而失败。

康有为(1858年~1927年),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

八角鼓 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有8个角而得名,又称“单鼓”。鼓体扁小,鼓面呈八角形,代表当时清朝的八旗。演奏时,左手举鼓,右手掌击,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顺治(1638年~1661年),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顺治于1643年8月在沈阳继帝位,由济尔哈朗、多尔衮辅政。顺治执政期间,注重农业生产、整顿吏治和推行汉化,为清代的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孝庄太后(1613年~168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妃、顺治皇帝福临的生母。孝庄太后聪明睿智、颇有谋略,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代初期杰出的女政治家,对清代王朝的建立及其全国的统一起了重大作用。

鼻烟壶 就是盛鼻烟的容器。我国的鼻烟壶,作为精美的工艺品,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采用瓷、铜、象牙、玉石、玛瑙、琥珀等材质,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吸取了域内外多种工艺的优点,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

八旗 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01年正式创立的。最开始初建时设黄旗、白旗、红旗和蓝旗四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阅读链接]

在一次讲演会上,有人向张恨水发问:“张先生,贾宝玉认为‘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年轻时你是否与哪位小姐恋爱,不幸情场失意,心里耿耿于怀,才取名‘恨水’的呀?”

张恨水答道:“不是的,不是什么‘情场失意’。我取名‘恨水’,是因为我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乌夜啼》。接着,他朗诵起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重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将“恨水”两字特别拖了长腔,然后说“我喜欢的这首词里有‘恨水’两字,我就用它做笔名了。”他取其中“恨水”两字作为笔名,意在勉励自己要珍惜光阴,勤奋进取,不要让光阴像流水一样流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