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为国剧——国粹京剧

京剧又称“京戏”,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从1790开始,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吸收了汉调、昆曲、秦腔等戏剧与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我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及“国剧”之称,被誉为“国粹”。

魏长生进京演花部秦腔走红

1774年的夏天,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四川来到北京。这时正值乾隆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省的地方戏曲借着给皇帝或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此时的北京真可谓是“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北京这时因为剧种很多,为了“正名”,戏曲开始被分为“花”、“雅”两大部分。“雅部”专指昆腔,“花部”专指昆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戏曲剧种。

当时昆腔逐渐衰落,北京梨园中的“花部”以京腔最为盛行,王府戏班也都演京腔。

魏长生率领秦腔戏班初入京师,因为他的戏班行当整齐,基本功扎实,演出剧目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而且有创新改进,因此深得观众喜欢。

魏长生创造的西秦腔“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有别于“以梆子为板”的秦腔,善于传情,所以魏长生艺帜高举,一鸣惊人。

戏剧理论家小铁笛道人在其所著的《日下看花记》中叙述道:

长生于乾隆三十九始于都,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

在当时,皇族权贵礼亲王昭梿在其所著的《啸亭杂录·郑八》也记述道:

魏长生甲午岁入都,名动京师,凡王公贵位,以至词垣粉署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无以为人。

强劲的“魏旋风”劲吹梨园,不仅使雅部昆腔更日趋没落,连花部的京腔也大为失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

魏长生作为戏曲史上“花部”的优秀代表,从此彪炳史册,“海外知有魏三生”。

魏长生曾一度离开京城,1779年,他再次入京。当时的秦腔戏班“双庆部”上座率不佳,几乎在北京立不住脚跟。

这时,魏长生挺身而出,他愿入班挑大梁,力挽狂澜。他表示入班两月之后,定要给演员们增加薪水。

结果,魏长生再次以《滚楼》剧赢得了京都的观众。

《滚楼》是一出武旦应工戏,但唱做均很吃重。其故事讲述了村女黄赛花在为父母报仇并寻杀仇人武辛时,她被蓝家庄蓝太公之女蓝秀英以酒灌醉,并强行与武辛成婚的事。

这是一出爱情喜剧,戏曲表演的重点所在是黄赛花醉后对武辛的相爱。这段男女相悦的醉中有醒、醒中带醉、醉醉醺醺,泼墨似地渲染了他们两人的爱慕之情。

这也是一出难度较大的唱做戏,尺寸掌握,愤爱杂糅,都要求具备一定的火候。

既要表现出黄赛花对武辛杀父之仇的极端愤恨,简直是仇人相见,不杀不足以平愤消恨,同时又要表现出她对这一少年的爱慕之情,愿意以身相许。

魏长生在这出戏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泼辣、大胆、文武双全的痴情姑娘黄赛花,他恰到好处地表演了黄赛花的人物性格,在当时的京师舞台上,观众们对他塑造的黄赛花等人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据说,当时“观者日至千余,六大班顿为之减色。”

这一出戏在北京演出,使“双庆部”成了北京市民争相订票观看的戏班,演员收入于是大增。

从这之后,魏长生将自己的住所安置在了正阳门外粮食店街南头路西的惠济祠,并将其更名为天寿堂,同时作为梨园馆馆址。

梨园馆是清代戏剧界的一种重视同乡关系的行会性组织,主要职责是对戏剧界人士进行扶危济困、养老送终等。

在这段时间里,魏长生以其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性格的妇女形象。有痴心追求爱情幸福的,如《滚楼》中的黄赛花、《烤火》中的严碧芸、《卖胭脂》中的王桂英和《铁弓缘》中的陈秀英。

还有反映巾帼英杰气概的,如《杀四门》中的刘金定、《闯山》中的金莲等。也有表现反抗性性格的,如《表大嫂背娃》中的表大嫂、《香莲串》中的秦香莲、《清风亭》中的周桂英等。

这些角色都被魏长生演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魏长生在演唱时,他特别注重音节,他结合人物“善于传情,最是动人倾听。”

他在表演上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达到了逼真动人,这些艺术上的成就都体现了他平时谦虚好学、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的风格。魏长生的演技和对秦腔的发展加速了京城各个剧种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与此同时,魏长生还经常捐资公益事业和周济穷困的读书人,据史料记载:

长生虽优伶,颇有侠气。庚子南城火灾,形象言西南有剑气冲击,长生因建文昌祠以厌胜。

魏长生性豪,有钱以济贫士,士有赖之成名。

有选蜀守者,无行李资,魏夜至,赠以千金。守感极,问所欲,魏曰:“愿在吾乡做好官!”

那时,魏长生名满京城的演技和这些感人的行动,以及因此而闪烁出的令人敬佩的思想,引起了一些文人学者和达官显贵的注意,纷纷与之相交。

魏长生进京走红后,他常在四川同乡会所在地四川会馆会朋友、出堂会。

四川会馆坐落在北京宣武门内,馆址原是明末四川女杰秦良玉的公馆,清代乾隆年间改建成了四川会馆。

那时,四川罗江籍的名士李调元先后在翰林院和吏部任职,魏长生与其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魏长生很赞赏李调元为四川会馆撰写的佳联: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这副对联描绘了蜀中名山胜景和人杰地灵,眷恋故乡热土的情怀,溢于言表。

有一天,四川会馆戏楼的一次演出中,来了两位特殊的观众,就是乾隆皇帝和他宠爱的一位皇妃。

皇妃只生有一位公主,爱之如掌上明珠,却不料于半年前英年早逝了。皇妃从此悲伤不已,日见消瘦。

乾隆皇帝为了排遣爱妃的愁郁,特地携皇妃出宫消遣,两人乔装打扮,来看名伶魏长生的剧目。

看完魏长生的演出后,皇妃为魏长生的扮相、身段、唱功所迷,尤其令她怦然心动的是魏长生与她朝思暮想的公主模样儿十分相似。

皇妃于是情不自禁地向乾隆说:“万岁爷,那位扮演辽邦公主的,就像我们死去的和硕格格啊!”

乾隆怕皇妃伤心,连忙说:“爱妃既然喜欢,那就收他为格格,作为爱妃的干女儿吧!”

于是,魏长生第二天便奉旨做辽邦公主装束,进宫向皇帝、皇妃谢恩。由于这次奇遇,于是民间尊称魏长生为“魏皇姑”。后来,魏长生死后埋在家乡的坟墓自然也被呼为“皇姑坟”了。

总之,魏长生以《滚楼》“名动京师”的声誉,使他很快确立了戏剧界中“伶中子都”的地位,还使“双庆部”成为了剧坛的“第一”。

更为重要的是,魏长生的成功使得当时京城其他著名的六大戏班简直“无人过问”,导致了“伶人失业”。于是,演员们“争附入秦班觅食”,“京腔效之”,并由此而产生了“京、秦不分”的局面。

从此,京师舞台上声腔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花部秦腔在“花雅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为花部其他剧种作出了榜样。

[旁注]

秦腔 又称“乱弹”,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时期,成熟于秦代,流行于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昆腔 称作“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它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梨园 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为唐玄宗时宫廷所设,其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于是就把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杀四门》是一出比较流行的、以武打见长的秦腔折子戏。剧情是:唐代初期,李世民兵困越虎城,程咬金回朝搬兵。因秦琼亡,其子秦怀玉重孝在身,不能挂帅,只能作为战前先行。程咬金推举罗通为帅,兵至越虎城外,秦怀玉连杀四门,解除重围,李世民得救。

《清风亭》又名《天雷报》,写薛荣妻妾不和,妾周氏生下一子,被迫抛在荒郊,后被张元秀夫妻拾得,取名张继保,并抚育成人。13年后,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周氏带走。数年后,张氏夫妇仑为乞丐,听说新科状元张继保过此,向前相认。张继保却不予相认,二老悲愤之余,双双碰死在清风亭,张继保也遭雷击而亡。

秦良玉(1574年~1648年),土家族,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军事家。他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诸役,被封为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等职,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

乾隆(1711年~1799年),清代第六位皇帝。他是我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定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发展,6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他在位期间,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都是极盛时代,他为清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链接]

魏长生饮誉京华之后,他于1787年又来到当时南方的戏曲中心城市扬州。

这里戏曲鼎盛,“花部”勃兴,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被誉为“野狐教主”的“花部”泰斗魏长生,在扬州又一次刮起旋风。戏曲理论家焦循在为魏长生赠送的诗中写道:“娇歌一曲令人醉,纵有金钱不轻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