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挑起组织领导杭美援朝战争重担

·新中国成立初期,仍然主持中央军委的常务工作。

·在国庆一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亲自加上画龙点睛之笔。

·中国出不出兵?中央酝酿了多次。他主张出兵,说:不能见死不救, 唇亡齿寒嘛!

·起草致彭德怀电,同意在第四次战役中采取防御作战,第一次提出“拉锯战”。

·为志愿军的后勤保障操心费力。聂荣臻说:周总理抓得很细,作出了宝贵贡献。

·以毛泽东名义起草大量电报,指导停战谈判,3 个多月中几乎平均一天多就起草一份。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是政务院总理。1949 年 12 月,他说:“现在, 全国的工作已经开始从军事方面转向建设方面。”但是,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他仍然主持着军委的日常工作。

建国前,周恩来是中共中央军委的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建国后,周恩来被任命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徐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聂荣臻为副总参谋长。因为徐向前有病,1950 年初聂荣臻被指定为代理总参谋长。这时朱德的身体也不好,医生再三要他休息,主持军委工作的是毛泽东、周恩来。

解放战争进展神速,到 1949 年底,全国大陆除了西藏外,已经全部解放。

1950 年 4 月 16 日到 5 月 1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剩下的战事不多了。

此时,解放军的人数包括改编的原国民党部队,已经达到 500 多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需要很大的财政支出。为了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 中央准备大量裁减军队。

1950 年 4 月 14 日,周恩来在第 28 次政务会议上说:“1950 年把军队数目从五百六十万减到四百万。”5 月 16 日,他在全军参谋会议上讲话,说: 目前,“一方面战争还未全胜,需要加强准备;一方面又要使军事开支不要太大”,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为此需要整编军队,复员 100 多万人,“这是我们目前的重大任务”。6 月 24 日,周恩来在中央军委、政务院召开的联席会议上介绍军队复员工作的方针政策,会议通过了中央军委、政务院《关于人民解放军 1950 年复员工作的决定》。

正当新中国准备大量裁减军队的时候,情况突变。6 月 25 日,朝鲜北南双方爆发了战事。26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国驻远东的空军、海军参战, 支援朝鲜南方李承晚政府。27 日,杜鲁门公开宣布武装侵略朝鲜,干涉朝鲜内政,还命令他的海军第 7 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霸占中国领土台湾。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受到帝国主义武装进攻的威胁。

中国立刻作出反应。28 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杜鲁门 27 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我国全体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

6 月 30 日,周恩来约见将去驻朝鲜使馆任政务参赞的柴军武,对他说: “现在美国的地面部队已经在朝鲜参战”,“美帝国主义者必纠集更多的国

家出兵,所以朝鲜战争长期化很难避免,这就会带来影响全局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保持两党两军之间的联系并及时了解战场的变化,是当前使馆的主要任务。”晚上,柴军武一行离开北京去平壤。

预见到这一战争的长期性,这是周恩来很早就有的正确判断。

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我国军队整编工作被搁置,不久,反而进行扩编, 1951 年达到 600 多万人。

周恩来在百忙中,时时关心着朝鲜战事的发展。朝鲜是我国东北的紧邻, 而东北,白山黑水,区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 当时中国仅有的一点重工业企业,基本上都在东北。周恩来常注视着地图思考着:战火会不会蔓延开来?会不会影响到我国东北的安全?

他同毛泽东商议了这件事。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 7 月 7 日和 10 日,两次召开了中央军委会议,讨论组建东北边防军、保卫东北边防的问题。13 日,周恩来书面报告毛泽东说:这两次会议商定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

决定》,分别从河南、广东、广西、湖南、黑龙江等地抽调第 13 兵团、第

42 军和若干炮兵师、高炮团、工兵团,共 25.5 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8

月 5 日前到达安东(今丹东)、辑安(今集安)、通化、本溪、铁岭等地。

空军编成 3 个团在东北训练,成立东北空军司令部。

也就在 7 月 7 日这一天,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授权以美国侵朝军队为主组成所谓“联合国军”,扩大朝鲜战争。杜鲁门任命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8 月 26 日,周恩来主持开会,检查和讨论东北边防军的准备工作。在会上,他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来,解放了华南、西南广大地区和海南岛、舟山群岛等。这期间重要的是建设,大家忙于政府工作,部分力量搞军事。今年对军队提出了生产任务和考虑复员一部分,只用部分部队进行解放海岛和准备进军西藏,而在生产和复员上却用了很大力量。朝鲜战争爆发后,给了我们新的课题。美帝国主义企图在朝鲜打开一个缺口,准备世界大战的东方基地。它的总企图是不断地由一个一个战争推动力世界大战。在我们方面就要将其发动的战争一个一个地打下去,使其不能发展为大规模战争。它如果压服朝鲜后,下一步必然进攻中国,根据两月来的作战情况,不能不设想“战争的长期化,要准备在长期化上逐渐消灭敌人”。我们对于朝鲜,不仅看作兄弟国家问题,不仅看作和我国东北相连接有利益关系的问题,而且应该看作是重要的国际斗争问题。根据战争的情况,要设想战争的长期化。这和我们东北边防军的准备工作是有联系的。我们现在如果不抓紧时间积极准备,万一形势恶化,就会措手不及,陷于被动。

在这次讲话中,周恩来讲到了将来如果出国作战,关于作战后的部队补充问题,可以考虑换班的打法,轮流补充,即准备第二线部队作为后备,待第一线的军或师作战后需要补充时,即调第二线整补,而以第二线一个军或师调前线作战。

8 月 25 日,在第 47 次政务会议上,周恩来也讲到:“现在看,朝鲜战争可能变成长期”,“拖长的可能性增加了”。他讲了在北伐时期、东北抗日联军和关内抗战,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中,都有朝鲜子弟参加,朝鲜民族与我们是血肉相连的。朝鲜人民帮助过中国人民,现在,朝鲜人民将“要长期作战”,“我们应支持他们”,“坚决帮助他们”。

朝鲜战争之初,朝鲜人民军 6 月 28 日解放汉城,7 月 20 日攻克大田,

到 8 月中旬,解放了南朝鲜百分之九十的地区,把美军和李承晚军队压缩到洛东江以东一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美军一面负隅顽抗,一面利用釜山港继续增援兵力。战争成了胶着状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外交部在密切注视着,8 月中旬连续开会, 研究朝鲜的战争情况。总参谋部作战室根据朝鲜战场的状况进行了图上模拟演习,对演习的结果作了分析,认为美军的下一步行动最大的可能是在人民军的侧后登陆,进行中间截断。对于在什么地方登陆也作了分析,认为适宜登陆的港口有六个,可能性最大的是在仁川登陆,它的后果也最严重。8 月23 日凌晨,作战室的负责同志向周恩来报告了这个分析结果。周恩来很重视,带他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1. 月下旬到 9 月初,周恩来多次召集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开会,商谈加强东北边防军问题,并起草了《关于加强边防军的计划》。《计划》决定将东北边防军兵力逐渐增加到 11 个军 36 个师,连特种兵部队、后勤部队共约 70 万兵力,分为第一、二、三线。

后来,9 月 15 日,美军 7 万多人果然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在两面作战的不利形势下转入退却。28 日敌军攻占汉城,29 日进抵南北朝鲜的分界线

——“三八线”。

美军过不过“三八线”?如果过“三八线”北进,就是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这是一个严重的行动。周恩来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 都密切地关注着。

  1. 月 30 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为建国一周年举行的庆祝大会上,作了《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说:“中国人民密切地关心着朝鲜被美国侵略后的形势。”并说:

很明显,中国人民在解放自己的全部国土以后,需要在和平而不受威胁的环境下来恢复和发展自己的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工作。但是美国侵略者如果以为这是中国人民软弱的表示,那就要重犯与国民党反动派同样严重的错误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最后一句“也不能”三字下面“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是这一讲话稿的画龙点睛之笔,这是在定稿时周恩来亲笔加上的,说明中国不能置之不理。

这个讲话,10 月 1 日《人民日报》用显著的版面公布了。

接着,10 月 3 日,周恩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迹,说:“美国军队正企图超越‘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这样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请把这点报告贵国政府总理。”“我们主张和平解决,使朝鲜事件地方化。我们至今仍主张如此。”这次约见的时间是在凌晨一点钟, 这也说明了周恩来急迫的态度和制止战争扩大的心情。这次会见时作翻译的是浦寿昌,周恩来事先对他讲,要突出一个“管”字,把这字翻译成英文要有相当的分量。周恩来这次谈话,是因为中国和美国还没有直接外交关系, 要通过印度政府给美国传话,让他们知道中国的态度。他知道中文的“管” 字在英文中不大好翻译,特意要浦寿昌好好琢磨一下,以便在翻译时准确无误。

中国将会采取什么态度?美国政府当然是要考虑的。8 月间,杜鲁门曾

经派阿弗里尔·哈里曼到东京见“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问他这个问题。麦克阿瑟表示不相信苏联有意于直接干涉,或卷入一场大战,他相信中国共产党也是这样。9 月 27 日,杜鲁门批准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的指示,要他“摧毁北朝鲜的武装力量”,并授权他在“三八线”以北进行军事行动。

周恩来的国庆讲话和同潘尼迦的谈话,迅速地传到了白宫,杜鲁门没有重视,认为这只是周恩来的“恫吓”。但是,杜鲁门觉得“中国对朝鲜的干涉的可能性当然不能不加以考虑”。他要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下指示。指示中说:“今后中国共产党要是不事先声明就在朝鲜任何地方公开或隐蔽地使用大量的部队,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只要在你控制下的部队有可能获得胜利,你就继续行动。”①一方面,美国政府却放出空气,说是美军将停止在“三八线”上。

  1. 月 5 日,杜鲁门乘飞机到太平洋中的威克岛,会见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向杜鲁门保证:“朝鲜的战局是赢定了”,“中国共产党参加战争是不大可能的”,最多,他们可能派五六万人进入朝鲜,但是他们没有空军,“如果中国人南下到平壤,那一定会遭受惨重的伤亡”。“在南北朝鲜,抵抗都会在感恩节前结束”。杜鲁门给麦克阿瑟颁发了勋章,说:“这次会谈回来更增强了我的信心。”①10 月 7 日,美国侵略军已经开始越过“三八线”, 疯狂地向中朝边境进犯。

中国出兵不出兵?中共中央酝酿了多次。10 月 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这个问题。6 日,又开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讨论。毛泽东是主张出兵的。周恩来也是主张出兵的,说:我们不想打,但是敌人逼我们,快到鸭绿江边了,不能见死不救,这是援朝,也是卫己,唇亡齿寒嘛!现在不是我们要不要打的问题,而是敌人逼着我们非打不可。4 日下午,中央派飞机从西北把彭德怀接到北京的会场上,彭德怀也认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会上决定彭德怀领兵前去。

10 月 8 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布命令:“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0 月 24 日,周恩来向国内各有关方面负责干部和民主人士作报告,讲当时形势:

美国飞机已经侵入我国领空 12 次之多了。我们国家需要恢复生产,我们

的确也正在恢复。我们本想 1951 年减少军费,增加经济建设费和文教费,还考虑增加公教人员生活费,但是敌人不让我们这样做。美军在仁川登陆以后, 我们想他是否会停在“三八线”?美国占领汉城,印度尼赫鲁转告我们,三外长会议说好不过“三八线”。但是,我们得到的情报是三外长会上决定的是和缓中国,过“三八线”,过了以后,再搞中国。我在 9 月 30 日发表了声明。10 月 3 日,敌军已过了“三八线”。我对潘尼迹讲不能不管。尼赫鲁转告英国贝文,贝文通过尼赫鲁表示到离鸭绿江 40 英里就停止,当时已到平

① 《杜鲁门回忆录》第 2 卷,第 432 页。

① 《杜鲁门回忆录》第 2 卷,第 435—438 页。

壤。现在已由平壤北进。显然,这是第二次欺骗。“敌人得寸进尺”,我们“过去做的已无效,只有力量的管才能起作用”。管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给敌人以挫折,使它知难而退,另一种是它可能孤注一掷,因为美帝国主义内有疯狂的一派,我们应有准备。我们并不愿战争扩大。周恩来说:“力争第一种可能。”

10 月 18 日,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等在北京最后一次研究了志愿军

入朝鲜后的部署和作战方针。19 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 4 个军和 3 个炮兵师

1 个高射炮兵团开始秘密渡过鸭绿江。

这时美军和南朝鲜李承晚军队正迅速向鸭绿江推进。25 日,两军相遇, 开始了第一次战役,经过 13 个昼夜的艰苦作战,歼敌 1.5 万余人,到 11 月

7 日结束。志愿军把敌人从鸭绿江边一直打退到清川江以南。敌军坚持要占

领全朝鲜,增强地面部队到 22 万多人,飞机 1200 余架,发动全面进攻,宣称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作好准备,进行第二次战役,共歼敌 3.6 万余人,收复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原“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外)的全部领土,还进展到“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和延安半岛。这次战役震惊了世界。12 月 31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乘胜发起第三次战役,经过 9

天连续作战,把敌人赶到三七线以南,解放了汉城,又歼敌 1.9 万多人。

1951 年 2 月 4 日,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彭德怀电,同意他在第四次

战役中采取防御作战的方针,但请他注意敌军此次进攻虽以主力 9 个师旅放

在西线作为主攻,但敌在南汉江以东仍有 8 个师纵深配备进行助攻,而沿海又有两个师为之策应,“其特点为力求东西呼应,齐头并进,其弱点为东线伪军多,力弱,山多,呼应难。我如能在东线歼敌一两个师,打开缺口,则西线敌人冒进可能被停止,但必须设想敌进占汉城后侦知我西线正面力薄, 仍有继续前进逼我东线后退可能”。因此,“请令邓华集团在寻机歼敌部署中切忌仓猝应战。如敌冒进,宁可让其深入利我围歼。如敌不进,必须寻敌弱点利我分割歼击一部”。这个电报,特别指出了要寻找敌人的弱点,第一次提出了拉锯战,不上敌人诱我南下的当。后来,经过第四、五两次战役, 到 1951 年 6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前后共歼灭了敌军 23 万余人, 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并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

12 月 3 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同金日成会谈,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司令部,以统一指挥两国军队作战和前线的一切活动,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朝方金雄为副司令员,朴一禹为副政治委员。从此,中朝两国军队开始在统一指挥下并肩作战。

这时,中国特派代表伍修权、顾问乔冠华正在美国出席联合国安理会, 周恩来致电他们说:“凡遇以朝鲜停战为言者,你们都不要拒绝谈判,你们应答以只要美军从朝鲜撤退,朝战自停,并且愿将他们的意见向北京作报告。”“我们历来主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并使朝鲜问题局部化的,故我们坚持一切外国军队撤离朝鲜,朝鲜人民自己解决朝鲜问题的主张。”

朝鲜战争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战争。“打一场现代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物力的竞赛。”①战争的物资消耗十分巨大,如果没有最低限度的物资保障,取得战争胜利是不可能的。彭德怀甚至讲:“三七开,前方功劳三分,后方功劳七分。”例如 1953 年夏季攻势中,

① 《聂荣臻回忆录》下卷,第 747 页。

一次 20 多分钟的火力急射,就用了弹药 1900 多吨。金城战役一仗,消耗物

资 34000 多吨。战争三年,仅主副食、弹药、油料等几项主要物资的供应,

就近 300 万吨。志愿军是立足于国内供应的。既要由国内筹集,还要冒着敌机狂轰滥炸运上去。聂荣臻回忆说:“整个后勤工作,当时都是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关怀下进行的。这方面的事情,我几乎每件都向他请示。他抓得很细。”“总之,恩来同志对志愿军的后勤保障费尽了心血,作出了宝贵贡献。”

在 1950 年 10 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派志愿军入朝作战时,周恩来说,要“有充分准备,一出手就胜”,在这样的战略意图下,检查我们的准备工作。战争开始后,周恩来挑起了协助毛泽东组织、领导这次战争的重任。从志愿军的编组、装备、兵员补充,到军工生产、交通运输、后勤保障以及作战指挥,他都亲自过问,运筹帷幄。为了保障作战物资的源源供应, 他关心抢修和保卫铁路、公路、码头等交通枢纽,指示在运输线上普遍建立“交通港”、“防空哨”,建立起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2 月 25 日,周恩来起草中央军委致彭德怀、邓华、高岗、李富春并告各大军区领导电:加强志愿军后勤组织,分别从中南军区、总后勤部调周纯全、周玉成分任志愿军后勤部正副部长。27 日,中央军委发出成立志愿军后勤部的通知。

1951 年 1 月,东北军区召开后勤会议,研究志愿军的供应问题。周恩来就要聂荣臻同他一起专程赶到沈阳听汇报,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如作战部队反映大盖帽不便于爬山、钻林子,周恩来立即指示改换解放帽。他了解到部队在山地作战,棉衣容易扯破,就指示在棉衣面上加绗线。当知道志愿军战斗紧张吃不上饭时,就要政务院向东北、华北、中南各省市布置,发动群众炒面。他还亲自到北京市的一些机关视察,同大家一起动手炒面。他及时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如 1951 年 9 月下半月到 10 月底,各种物资运上去需要

1.2 万个车皮,而按当时铁路运输能力只能上 6000 个车皮。周恩来知道后就指示主要运粮食、被服和油料,保障了前方最迫切的需要。

1951 年 2 月,周恩来给彭德怀打电报说:前方是否需要成立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受志司指挥,请你决定。“抗美援朝战争,对我军后方供应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你们要好好研究一下现代战争后勤工作的特点。”“外国的军事家说,后勤是现代化战争的瓶颈。志愿军后勤必须加强,中央军委考虑, 要给志愿军后勤增派防空部队、通信部队⋯⋯”5 月中旬,中央军委作出了

《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决定》,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 任命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

为了改变朝鲜境内铁路管理和军运中存在的问题,周恩来在 4 月间致电金日成,“提议为适应战争急需,设立中朝联合的军运司令部,统一朝鲜铁路的管理、运输、修复与保护事宜”,“中国铁道兵团及朝鲜铁道修复机构均归属军运司令部统一管辖”。5 月 5 日,中朝两国政府就此事正式达成协议。

1 月 7 日,周恩来致电柴军武转告金日成:为了加强两国空军参战的准备工作和有利于对今后中朝空军作战的指挥,提议按照中朝联合司令部的组织原则,成立中朝空军联合集团军司令部。3 月初,他致电彭德怀、高岗并

① 《聂荣臻回忆录》下卷,第 749、750 页。

报毛泽东,“中朝联合空军拟以刘震为司令员,王琏(朝方)、常乾坤为副司令员”。当时在战争中,制空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掩护交通运输, 急需空军。这问题一直在周恩来关心之中。1950 年 12 月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了小规模实战锻炼。1951 年 1 月在新安州上空击落、击伤美国空军飞机各一架,这是志愿军空军第一次击落敌机。当时周恩来考虑,准备进入朝境作战的空军部队为 17 个团,其中中方 10 个团,朝方 3 个团,苏方 4 个团。后来因为机场未能修好,时间后推了。

周恩来早就提出了轮番作战问题。1951 年 2 月上旬,他多次召集中央军委会议,商讨志愿军在朝鲜轮番作战的计划,并主持起草了《关于轮番作战方针的指示》。7 日,致信毛泽东,汇报志愿军在朝鲜轮番作战的兵力部署。8 日,修改并审定《中央军委关于轮番作战方针的指示》。《指示》说:目前敌人的作战意图是站住阵地后,经休补后向前反攻,一方面扩大其侵占区, 另方面不容我军在前线较长期休整。为了粉碎敌人的意图,决定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将现在朝鲜作战的 9 个军 30 个师为第一番志愿军,另外 9 个军

27 个师为第二番志愿军,再准备 9 个军 27 个师为第三番志愿军,“如此轮番作战,我既有生力军,又能得到切实整补,既不致陷于被动,又能保持旺盛的机动性与持久性,又使更多的部队学会和美国侵略军作战”。

甚至,他连志愿军司令部的安全也考虑到了。1950 年 11 月他听到前方回来的人谈到,志愿军司令部驻地是著名的金矿区,附近有四部电台,驻扎已近一月,还没有足够的防空洞。他立即写了中央给志愿军司令部党委会的电报:“为保证志司指挥机关及其领导同志的安全,中央责成志司党委会应形成决定,规定志司驻地应经常变动,电台应分散安置,防空洞必须按标准挖好,并布置地下办公室,凡遇敌机来袭,负责同志必须进入地下室,任何同志不应违背。”

他告诉去朝鲜的部队领导人说:到了朝鲜要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要尊重朝鲜同志,尊重朝鲜人民,要教育部队更严格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你们要非常重视。”

1951 年 5 月,朝鲜战场进入了相持局面,受美国政府指派的国务院顾问乔治·凯南以私人名义拜访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美国准备以任何方式与中国共产党会面,讨论结束朝鲜战争问题。6 月初,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也透露了这一意向。经中、朝、苏三国政府商议后,6 月 23 日,苏联马立克在联合国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25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支持马立克的建议。30 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向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出举行停战谈判的建议。7 月 1 日,金日成、彭德怀复函李奇微,同意举行停战谈判。10 日,停战谈判正式举行。根据中朝两党中央协议,朝鲜停战谈判第一线工作由李克农主持,乔冠华协助。停战谈判中朝代表团首席代表为人民军总参谋长南日,代表有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参谋长解方,以及人民军方面李相朝、张平山等。

中国方面,周恩来直接领导了停战谈判。李克农、乔冠华去参加谈判工作,一切问题随时向周恩来汇报。从谈判的议程、方针、策略直到谈判的地点、中立区的范围,周恩来都缜密地考虑到了。他以毛泽东的名义起草了大量电报,经毛泽东同意后发去前方,指导中方谈判代表的工作,仅 1951 年 7

月中旬到 10 月 25 日,就有近一百份,几乎平均一天多就起草一份。

美方是谈谈打打。它把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

近半数投入到朝鲜战场上,作战飞机最多时达到 2400 余架,舰艇 300 余艘,

运用了当时除原子弹外的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仅美国远东空军就出动了 72

万架次,投掷和发射了 47 万吨弹药。但他们始终没有能攻破志愿军和朝鲜人

民军的防线。最后,停战协定终于在 1953 年 7 月 27 日签字。

由于从 1951 年下半年起,朝鲜战场已处于谈判阶段,10 月 9 日,周恩来在中央军委会议上,介绍了国家财政收支情况,指出今后的任务是继续“保证战争胜利,稳定物价,发展生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将对部队进行整编。整编后,部队人数将减少到 300 多万。接着,第二天,周恩来审改并批发了中央军委关于停止动员新兵的指示。在指示中增写:军委决定今年所布置的全国 95 万人的新兵动员计划,自令到之日起一律停止动员与集中, “其已动员报名和正在集中途中者一律登记姓名,留在原籍或转回原籍,生产待命,不再集中。从集中途中转回原籍者,应按规定给以路费”。

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军委《军事整编计划》,经过两个多月反复磋商修改,于 12 月 22 日定稿。《计划》规定了整编的原则、内容、步骤等,并

指出:这个计划所要实现的目的是,到 1952 年底,军队编制将从现在的 627

万减少到 341 万(在编 285 万,非编 56 万),到 1954 年底军队编制为 300

万。1952 年 1 月 5 日,毛泽东对此计划批准施行。

对于整编后减少下来的部队,除了复员或转业的外,毛泽东、周恩来还考虑成建制地转为工程部队、农垦部队等。毛泽东、周恩来曾联名签署《中央军委、政务院关于集体转业部队的决定》,决定将调拨 41 个整师 11 个整

团共 46.5 万人,转为各种工程部队和屯垦部队,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