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协助毛泽东组织战略决战

·关于“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的手稿,是有关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勾画了我军正规化建设的蓝图。

·第一次提出要准备若干次带有决定性的战略决战。协助毛泽东指挥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三大战役。

·在西柏坡会见傅作义,说:傅先生以人民利益为重,避免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

·具体指导绥远、湖南、云南、新疆等地和平谈判,致使这些地方相继和平解放。

·提出“军事组织逐渐走向正规化、集中化”,指出“后勤工作在正规化上要当先,又要殿后”。

周恩来在城南庄期间,1948 年 4 月 18 日,中央收到粟裕一份长达 3000

字的电报。电报分析了华东野战军 3 个纵队执行渡江南下方案后可能面临的

种种问题,和当前中原战局发生的有利变化,建议华野 3 个纵队暂不南渡长江,与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在江北有效地打几个大歼灭战。

这是一个大胆的建议,要调整中央已经决定渡江跃进战略决策的部署。粟裕是谨慎的,深知提出这个建议的分量,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是“斗胆直呈”。在给中央发电报前,粟裕向陈毅谈了自己的想法,征得了陈毅的同意。他又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征求意见。18 日这天,刘伯承、邓小平给中央的电报也到了,他们基本同意粟裕的意见。

毛泽东看到这两个电报,立即决定要陈毅、粟裕尽快来中央汇报情况, 以便中央决策。并要周恩来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从西柏坡来城南庄先作研究。4 月 30 日,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这个会议,除中央五大书记参加外,陈毅、粟裕、聂荣臻、薄一波、李先念等也参加了。会议主要研究粟裕提出调整南线战略进攻部署的建议。会议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同意了他的意见,改变了渡江跃进到闽浙赣的打算,决心集中兵力尽可能多地在江北歼灭敌人,然后再南渡长江。

城南庄会议后,因为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毛泽东不便长期离开国内,决定暂时不去苏联,5 月 26 日也到了西柏坡。周恩来继续以很大部分精力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周恩来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起草了许多电报,及时下达调整方案和任命,对各大军区和野战军的组织和人选作相应的调整。

原来,在 1947 年 12 月以前,除东北地区外的各解放区的军事领导机关均分前方和后方。12 月 3 日,周恩来起草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给东北局的电报说:“现时关内各解放军区分前后方,前方以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统率野战兵团,后方以甲级军区(又称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统率地方兵团及乙级军区(又称小军区)及军分区,并管理本区范围内的动员、训练、兵工生产与负责供给前方。两者的司令员或政委,依各区情形,有兼的有不兼的。两者隶属关系,一般的是野战军与军区均直受军委指挥,但在行政上则野战军属于军区。此制在自卫战争中,行之颇称便利,对于今后野战军愈向新区行动和发展,愈需要有此区分。东北野战军今后作战任务扩大,主力将逐步南进,东北甲级军区亦应及时成立,同时并指挥冀察热辽甲级军区。林彪同

志应为东北军区司令员及政委,同时兼东北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兼政委,因为林在前方指挥作战的时候多,军区可设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主持常务,由罗荣桓、高岗两同志中择一任之。又野战军及军区其他副司令员副政委应如何安排,均由你们考虑提出,报告中央批准。至军区及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亦应分开组织,以便野战军随时行动。”

刘邓大军南下后,陈毅、粟裕和陈赓、谢富治也都出外线作战,三支部队成“品”字形驰骋中原。到 1947 年 12 月底,刘邓、陈粟、陈谢三军配合粉碎国民党军对大别山的围攻,创建桐柏、江汉解放区,完成挺进中原的战略任务。1948 年 2 月 17 日,周恩来起草的中央军委给彭德怀、张宗逊的电报中指出:粟裕军主力已过陇海路北整补,陈谢军前委扩大会已开完,刘伯承定于 2 月 20 日与陈赓、谢富治等会面,商讨配合作战方针,“并由刘邓统一三军指挥”。

5 月 9 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关于改变华北、中原解放区的组织、管辖境地及入选的决定》。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两个中央局、军区和边区政府均合并。聂荣臻为华北军区司令员,薄一波为政治委员;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同时仍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

同一天,周恩来写的给华东局等的电报中,谈到调邓子恢去中原工作, 说:“目前中原局势正在发展中,情况亦较复杂,我野战兵团及地方部队已达五十余万,土改、财粮、生产均须最得力同志前往主持,故中央决定邓子恢同志任中原局第三书记,协助陈毅同志,主持军区及地方工作。”

  1. 月 15 日,周恩来起草中共中央给各中央局、分局、前委电,通报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部分机构的人事任命。周恩来不再兼任中央城工部长,集中精力抓总参谋部工作;任命了军委秘书长、作战部长、后勤部长、卫生部长和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这些任命,都是准备进行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1948 年 5 月 21 日,周恩来起草了中共中央给华东局并告华北局的电报, 同意中央华北局重划军区辖境的意见,即成立察南军区、太原军区、豫北军区、大清河军区。

在此期间,周恩来还起草了一些中共中央的电示,对中共中央局及其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和任命。

解放战争进行到这个阶段,开始解放一些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当时,农村正在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因而产生了一个如何对待地主阶级在城市所开的工商业问题,也产生了一个如何对待国民党军政机关遗留下来的物资问题。为此,早在 1947 年 12 月 29 日山西运城被解放时,周恩来为中央军委写了给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第二副司令员膝代远转运城前线指挥部司令员王新亭、政委王震的电报:“庆贺你们攻下运城的胜利。” 并要他们“派定负责同志动员一切力量抢运和保管物资,不许私分和浪费, 城内商店工厂作坊,均须责成部队专予的保护,严禁没收和破坏其营业。” 后来,1948 年 4 月,周恩来在同去哈尔滨参加工会会议的代表谈话时说:在城市和工厂,过去我们实行的是破坏政策,因为那是对待敌人;解放后,管理城市和工厂是人民自己的事了,必须按“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的方针去作。要克服过去的“左”的现象。

这一时期,战役战斗的规模大了,指挥作战也需要有较为正规的场所。

“为适应指挥重大战役的需要,在靠近朱德、周恩来的院内,由行政部门建了一栋五间宽的军委作战室。这是中央和军委机关最大的办公室。由于前委、工委、后委的参谋人员十来人都集中了,作战部就分为作战、情报、战史资料等科,都围着几张大木桌,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四周墙上挂满了各个战场的军用地图,值班参谋将每天敌我军的位置用蓝色和红色的小旗子插在地图上,朱德、周恩来、杨尚昆(叶剑英到石家庄办军校去了)经常到这里向参谋们了解敌情和战况,同他们研究作战方案。”“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 军委作战部的同志们,以严肃、紧张、准确、有效的工作作风完成了任务。他除了每天将战况用书面报告毛泽东外,还经常到毛泽东的平房里当面报告、商谈。毛泽东有时也走到周恩来的小办公室里商谈战局”。①

1948 年 5 月 17 日夜,山西临汾战役胜利结束。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

徐向前的指挥下,歼敌 2.5 万余人,拔除了晋南地区敌人的最后一个据点,

使太岳和吕梁两解放区联成一片。周恩来 5 月 19 日起草了中央军委给徐向前等的祝贺电,庆贺攻克临汾,并说:“你这次以新成立之兵团,取得攻坚经验,将为继续消灭阎敌支点开展胜利道路。”

临汾战役是一次攻坚战役。周恩来曾经给予具体指导。

临汾城西面靠水,三面为开阔地,城立于一高地上,易守难攻。徐向前在攻临汾外围作战中,主要运用了坑道爆破攻城的办法。4 月 11 日,外围东关为我军攻破。4 月 17 日,徐向前向军委报告了攻东关的战法和战果。4 月20 日,周恩来起草了中央军委的祝捷电,肯定了他们“坚持近迫作业,坑道爆破,并控制主力,决定长时间夺取临汾的计划”。敌人在临汾东关失守后, 采取反坑道措施。我军与敌军开展了坑道与反坑道的艰苦争夺,敌人袭击、骚扰、挖洞、放毒气、放水等,斗争异常激烈,挖坑道进度缓慢。5 月 1 日, 徐向前颁发《紧急动员令》,增加兵力攻城,并将计划报军委。5 月 3 日, 周恩来为中央军委拟复电,指出:“你处攻打临汾行动仍按原计划进行,不宜性急,为能更有把握攻下临汾,如必要可照预定日期再延长若干时日。” 中央军委来电坚定了前线将士的信心。17 日,随着两条坑道中几万斤炸药的爆炸,临汾城被攻破。徐向前脸上露出了笑容。

  1. 月 11 日,徐向前又指挥发动了晋中战役。7 月 7 日,攻下祁县,把平遥、介休、汾阳、孝义、文水等县之敌与太原完全隔离。同时切断敌主力赵承缓集团北撤之路。10 日发起总攻,激战至 16 日晚,全歼赵承缓第 7 集团军总部和第 33、34 军。7 月 19 日,周恩来起草关于晋中大捷的贺电:“庆祝你们继临汾大捷之后,在晋中地区歼灭阎敌一个总部、五个军部、九个师、两个总队及解放十一座县城的伟大胜利。”“现我军已临太原城下,最后结束阎锡山反动统治的时机业已到来。尚望你们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为夺取太原、解放太原人民而战。”

还在战役激烈进行时,徐向前已考虑到下一步对太原的包围,15 日上报中央军委。16 日军委复电同意。同一天,周恩来打电报给晋绥分局书记李井泉和军区司令员陈浚元并徐向前等,说太原形势有急转直下可能,望李、陈迅速将俘虏的杨澄源直送向前兵团处,经教育谈话后放入太原,劝阎锡山等献城出降。华北军区,也要挑选被俘军官,放入太原,进行分化瓦解工作。21 日,我军完成对太原的包围。太原是阎锡山的老巢,修有各式碉堡五千多

① 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一部),第 564 页。

座。7 月 21 日,蒋介石冒雨飞往太原,为阎锡山打气,许诺空运援军。我军经过连续作战,主力部队也需要休整。7 月 26 日,周恩来起草中央及军委致聂荣臻、薄一波、膝代远电,指出“进攻太原,目前尚是围困阶段”。后来, 攻太原主力转入休整。

城南庄会议后,粟裕兵团即准备加入中原作战。5 月 30 日,粟裕兵团渡过黄河。为配合粟裕兵团南渡黄河,5 月 24 日,中原野战军发起宛东战役, 调动临颍地区的胡琏兵团南移。战役发起首先佯攻确山,吸引胡琏兵团南移, 抑留胡兵团于漯河以南,同时吸引在南阳的张轸兵团东援确山,在运动中歼灭张轸兵团。战役发起后,敌人行动果然如我所料。我军即将战役中心移向张轸兵团,而以另一部阻击胡琏兵团。5 月 30 日,周恩来起草中央军委给陈士榘、唐亮并告刘邓、粟裕电,要陈、唐所率第 3、8 纵队由吸引邱清泉兵团, 改为阻胡琏集团,要他们“坚决阻截敌 18 军,不使南下增援张轸”。6 月 3 日,粟裕兵团已渡过黄河,周恩来为保证刘邓歼灭张轸集团,再次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给陈唐,要他们以全力抓住胡琏并发动攻势阻击战,使其不得西援,以保障刘邓南阳作战。

粟裕兵团南渡黄河后,蒋介石调兵遣将,企图与粟裕兵团在鲁西南决战。这时鲁西南敌人将集中 9 至 11 个师,队形密集,不易割歼。我军决定先打开封,调敌运动。6 月 18 日发起进攻,22 日攻占开封。开封是我军攻占的第一个省会,这一行动引起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混乱。蒋介石为了稳定人心,急调各路人马,夺开封进行决战。蒋介石令鲁西南的邱清泉兵团、刘汝明部加速向开封攻击前进,令新组成的区寿年兵团在邱兵团左翼,经睢县、杞县, 迂回开封。我军攻开封部队,此时连续作战,已感疲惫,决定放弃开封,集中主力于杞县以东、以南地区围歼较弱的区寿年兵团。6 月 26 日,攻占开封的陈唐兵团两个纵队撤出开封,吸引邱清泉主力向南尾追。6 月 27 日,当两敌相距 40 公里时,我军即穿插分割,包围了区寿年兵团,并发起进攻。蒋介

石急促邱兵团猛攻增援外,又调山东敌整编第 25 师向西增援。周恩来在 6

月 30 日电告山东兵团的许世友、谭震林等,命令他们火速南移,抓住 25 师。

并令豫皖苏地方部队,迅即破坏徐州至商丘间铁路,迟阻 25 师西援。7 月 1 日,周恩来又为军委起草电报给聂荣臻、薄一波,要他们命令冀鲁豫的独 1、独 3 旅,过陇海路钳制 25 师,不得迟误。此时战场的形势有所变化,区寿年

兵团的 72 师转入固守,而 25 师处于运动中,我军主力向以 25 师为主的黄伯韬兵团全线出击。为保证粟裕兵团作战,7 月 4 日,周恩来又起草电报,令陈谢兵团从正面阻止胡琏兵团北上。电报说:“我粟陈唐张正在续歼敌 25

师及第 3 快纵等部队中,敌 72 师亦被围于铁佛寺地区,有继续歼灭的可能;

现蒋介石正企图从各方面增援邱黄两兵团,徐州拟调 74 师西援,武汉亦有空运步兵北援消息。因此,你们阻止敌胡、吴两兵团北援,以保证粟军南面安全,极关重要。”这几封电报对阻止敌人增援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保证了主力作战。7 月 6 日,敌人援兵已迫近我主战场,为争取主动,我军撤出战斗,主力分别向南北转移。称为豫东战役的会战胜利结束。

豫东会战,我军在 20 天连续作战中,歼敌 1 个兵团部、2 个整编师、4 个正规旅、2 个保安旅,连同阻援作战在内,共歼敌 9 万余人。豫东战役的意义,除歼敌外,还证明我军在长江以北敌重兵团之间歼敌是完全有可能的。周恩来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贺电中说:“这一辉煌胜利,正给蒋介石‘肃清中原’的呓语以迎头痛击,同时,也正使我军更有利地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

战争的第三年度。”

全国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形势更加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敌人总兵力为 365 万,正规军 198 万;我军总兵为 280 万,正规军 149 万。总兵力为 1.3: 1,正规军比例 1.32:1。比例大大缩小了。敌人的部队,大多是被我歼灭后重建的,士气不高,战斗力不强。而我军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武器装备也大为改善,有 35 个炮兵团,拥有重型火炮 1100 门。我军的作战经验有了更进一步的丰富,可打大规模运动战,也可打城市攻坚战。整个战场态势,敌只在战略要地和交通点、线守备和在其附近作战役性机动,而我军没有包袱,可作大规模的战略机动。打大仗的形势已出现了。

此时,全军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这是人民解放军结合土地改革进行的一个重要运动。周恩来在 1948 年 3 月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在部队中试验组织士兵委员会的指示:

“三查与诉苦的新式整军运动,在我各野战军各军区部队中都已实行或正在实行着,其成绩已逐渐从部队的觉悟、巩固、团结、学习和作战上表现出来,其本身就是部队中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民主精神的新创造新发扬。” “这次新式整军运动的成绩却是极大,各战略单位都是有领导地有计划

地有秩序地在进行。为巩固和发扬这一成绩,现在确实需要将这一民主精神的新运动转为部队中集中领导下的经常的民主生活。中共四军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上规定了的士兵会的组织,似较适宜。”

“中央特责成各野战军、各军区政治部于最近数月内,利用作战间隙, 选择几个不同情况的连队,一两个不同情况的营以上的直属队或机关,试行这一组织,并派负责人员亲去指导,以便取得经验,报告中央。”①

如何进行第三年的解放战争,如何迎接即将开始的战略决战,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商议。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周恩来参加了预备会。正式会议 9 月 8 日至 13 日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以及其他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和中央军委重要工作人员共 32 人。这是中央自撤出延安后举行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 也是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

会议先由毛泽东报告有关军事问题。他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后说:“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国民党。”

周恩来在 13 日的会议上作了关于第三年军事作战计划与军队建设的长篇发言。他说:“这个计划是根据两年来的经验,谨慎的估计,很有实现可能。如果给蒋介石的打击很严重,加上财政经济崩溃,内部倾轧,蒋介石可能垮得早些,胜利来得快,我们也应有此准备。当然,也有可能遇到曲折, 时间就长一些。我们要估计到这些,不要因胜利太快而没有准备,也不要因胜利推迟而不耐心。当然,今天主要还是争取五年胜利。”

关于解放战争第三年的军事要点,他说:首先,“把战争继续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把战争负担加到敌人身上,“并且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第二,“今后仍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但攻坚战则可能增多”, 使“攻坚与野战互相结合”。第三,增强各战场的战役上的协同和配合。第

① 《周恩来选集》上卷,第 303—304 页。

四,做到后勤供应统一计划与相互配合。第五,“军事组织逐渐走向正规化、集中化”。他说,在第三年的作战计划中,全国的重心在中原,北线的重心在北宁线,各战场上的战役协同增加了,战争的计划性更增加了。

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他也提出了新的重要课题:“军事组织逐渐走向正规化、集中化,这就可使第三年战略任务计划实现的更好。”他提出人民解放军要“统一建制”的任务,今后成立新部队要报告,不准擅自增编,番号要全国统一排列起来,还必须建立若干正规制度。要向建立特种部队的方向努力,特别是要建立炮兵。要建立地方武装,精简后方机关。他谈到军队后勤工作同地方财经工作的关系:必须说清楚,地方财经部门应尽可能供应前方,军队后勤机关应保证前线及时送到供应,但又要力求节省,这两方面都应照顾,而且要求前线缴获归公,如此求得后勤和财经结合起来。关于“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周恩来留下了珍贵的手稿。手稿是个提

纲,共分八个部分,一战略方针,二作战计划,三军队建设,四后方勤务, 五干部训练,六政治工作,七克服军队无纪律性,八军委在部队走向正规的过渡时期的准备工作。

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有关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一份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表述了解放战争第三年要进行大规模作战的作战方针,和由此方针决定的必须和如何建立一支强大的正规化军队。其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勾画了我军正规化建设的蓝图。从军队扩充、军队编制及武装配备、军队序列、建立补训制度、供给和军队后勤等方面,较完整地规定了人民解放军组织管理、发展和储备军事力量的制度。后来,军队正规化建设工作逐步进行,有力地保证了战略决战的胜利发展。

九月政治局会议后,书记处连续开会,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周恩来所说的“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战”。当时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张清化回忆说: 那时,军事上的问题,主要是由毛泽东和周恩来商量解决。毛泽东是挂帅的, 周恩来参与决策,并具体组织实施。除了军委作战部外,周恩来还有个小作战室,由张清化任主任,相当于他的军事秘书,每天根据局势的变化负责标图。周恩来常到军委作战室了解情况。他对敌我双方的战争态势、兵力部署、部队特点、战斗力强弱,甚至国民党方面指挥官的简历、性格等,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有了什么情况,周恩来总是先仔细地核实并弄清,然后向毛泽东报告。两人经过研究确定对策后,多数由毛泽东起草文电,少数由周恩来起草,而所有军事方面的文电都经周恩来签发。张清化还回忆说:发送军事方面的文电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议后发。有了情况,书记处几个领导人共同商议,然后由毛泽东或周恩来起草文电发出。二是阅后发。由于军情紧急, 来不及一起商议,由毛泽东或周恩来起草好文电,再送其他领导人传阅后发出。这种状况是比较多的。三是发后阅。由于情况紧急,刻不容缓,为了争取时间,由毛泽东或周恩来起草好电文先发出,再送其他领导人传阅。

九月政治局会议后,首先集中精力进行的战役,是济南战役。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位于津浦、胶济两条铁路交会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是国民党占领的山东境内惟一的坚固设防的大城市。蒋介石以其“名将”王耀武守城,下属有 11 万重兵。另外,蒋介石以其徐州“剿总”的三个

兵团 17 万人的机动兵力,分别集中于商丘、新安镇、蚌埠等地待命北援,企图在我军攻打济南时,北上会战。

战前,中央军委制定了“攻济打援”的作战部署,以 14 万人攻城,以

18 万人阻援打援。9 月 16 日,人民解放军从东西两面向济南守军发起凌厉攻势。蒋介石 17 日急令徐州附近邱清泉、黄伯韬、李弥兵团北上援救;19 日, 又催几个兵团迅速行动。20 日,周恩来起草中央军委给粟裕等的电报,告诉前线,“刘峙已令邱清泉兵团集结临城待命援济”,“你们应迅速集结打援兵团全力于邹县、滕县地区准备歼灭邱兵团”。然而,以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第 5 军为主的邱清泉兵团,眼望着津浦路两侧我军十几万人的打援纵队, 不敢贸然进击。至济南战役结束,还未与我打援部队接触。

早在 1946 年 11 月,周恩来在南京时就曾致电中共中央,建议中央通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加强对国民党军孙良诚、张岚峰、吴化文等部的工作。人民解放军在进攻济南时,经过我地下工作者的工作,于 9 月 19

日晚 8 时争取了国民党整编第 96 军军长兼 84 师师长吴化文率部两万人起义,使我军一举占领飞机场和济南商埠以西地区。国民党在后来的战役检讨中说,这是济南战役的“失败关键”。20 日,周恩来即起草中央军委给粟裕等电,就吴化文起义后的部队集结地点、宣言内容,我华东野战军欢迎起义的回电内容,以及吴化文部队起义后的编制方案、待遇等作出指示,并说: “吴军即编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序列,番号亦与华东各军平排,不称新编,以示一视同仁。”

外围打援和争取吴化文部队起义成功,使济南国民党守军跑没处跑,援等不来。9 月 24 日,经过 8 昼夜的激战,10 万守敌全部被歼,守城司令官王耀武被俘。9 月 29 日,周恩来起草中央军委的贺电,指出:“庆祝你们解放济南、歼敌十万的伟大胜利。你们这一勇猛、果敢、敏捷的行动,并争取了吴化文将军所率 96 军的起义,证明人民解放军的攻坚能力已大大提高,胜利影响已动摇了蒋介石反动军队的内部,这是两年多革命战争发展中给予敌人的最严重的打击之一。”

济南战役是我军大规模围歼敌军主力和解放敌重兵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周恩来后来说:“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中共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实际上已决定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方针已定,如何组织大的战役?首要攻击目标选在哪里?这是毛泽东、周恩来当时考虑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蒋介石在军事上进行了一些调整,采取一些措施来对付人民解放军的进攻。8 月 3 日至 6 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制定应变方针。主要是:将作战重点置于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在东北地区,“彻底集中乒力,确保辽东、热河,以巩固华北”,达到钳制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屏障黄河以南之作战目的;在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地区,建立一个“独立作战地带”,在陕西“建立一骨干部队,支配战场, 确保汉中,并于四川及汉中及时建立一个坚强兵团,以应陕北之急需”。为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地区合并成一个战区,华北、东北合并成一个战区,“各置统帅一人节制之”;在西北成立一“剿匪总部, 统一指挥陕甘宁边区剿匪军事”。将整编师、旅恢复成军、师;加强以主要城市为战略要点的守备兵力和防御工事;同时以精锐主力为骨干,组成若干个机动作战兵团,加强应援力量。

敌人军队此时在中原战场有 75 万人,正规部队 84 个旅;华东战场有 36

万人,正规部队 35 个旅。也就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战区共有 111 万人,119

个旅。东北战场有 43 万人,正规部队 43 个旅;华北战场有 51 万人,正规部

队 51 个旅。华北、东北战区共有 94 万人,94 个旅。西北战场有 30 万入,

正规部队 38 个旅。

中共中央军委分析了各战场敌我双方情况,认为在东北战场,我军具有其他战场暂时还不具备的许多有利条件。例如,我军总兵力已超过敌军,有100 多万人,其中野战军 70 万人;敌军孤立突出,被我军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等等。从全国战场看,先打东北,也最为有利。叶剑英后来回顾说:“当时全国各战场的形势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但敌人在战略上却企图尽量延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立要点的时间,牵制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使我军不能入关作战;同时,敌人又准备把东北敌军撤至华中地区,加强华中防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我军受到傅作义、卫立煌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而陷于被动;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北战场,则会使东北敌人迅速撤退,而实现他们的战略收缩企图。因此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①

对于东北战场的战略方针,周恩来在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中写道: 全国以中原战场为中心,东北战场“如能控制和消灭多数敌人,敌必将逐渐失去在中原战场上的机动”。“一年内我东北野战军及华北二、三兵团如能大量歼敌,肃清北线除平、津、沈以外的各大据点,则东北、华北便可打通, 东北敌人增援中原的可能便将减少”。这里表达了两个思想,一是消灭敌军在东北,二是控制敌军,使其不能增援中原。

确定首先打东北后,我军进攻的主要方向首先应选在哪里?东北的敌人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地区内,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确定首先攻取锦州,以调动长春、沈阳之敌援锦,然后在锦州、山海关、唐山线连续大举歼灭援敌,争取将东北国民党全军就地消灭。同时,攻占锦州,也就切断了敌人东北与华北两个军事集团的联系,切断了东北向华北撤退的通道, 将东北敌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

1948 年 9 月 12 日,辽沈战役以东北野战军奔袭昌黎至兴城一线之敌而发起。人民解放军 17 日占领昌黎,27 日向北进至塔山,10 月 1 日攻占义县, 完全包围和孤立了锦州敌军。这时,蒋介石严令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派兵增援锦州,从沈阳空运 49 军至锦州,另电华北调 7 个师援锦。30 日蒋介石飞到北平,10 月 2 日又赴沈阳,制定作战计划。

10 月 2 日晨 5 时半,周恩来代中央军委起草致林彪等电:“你们应靠自己的力量对付津榆段可能增加或出关北援之敌,而关键则是迅速攻克锦州, 望努力争取十天内外打下该城。”10 月 14 日,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发起进攻, 只经过 31 小时的战斗,就攻克了锦州。10 月 17 日,周恩来起草了中央贺电, 这次贺电与往常的贺电不同,往常都用中央军委的名义,这次用的是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可见中央对首先攻击锦州和取得锦州作战胜利的重视。

为配合辽沈战役的发起和进行,中央军委还部署华北兵团对傅作义集团的牵制。华北野战军部队遵照中央军委指示,于 1948 年五六月间发动了几个战役,以拖住傅作义主力。5 月 9 日,成立华北军区,周恩来在同一天为中央军委起草指示:第 2 兵团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部“主力东进计划不变”,

要求他们进行热西、冀东战役,至 6 月下旬,战役结束。7 月 11 日,周恩来

① 《叶剑英选集》,第 356 页。

又代中央军委起草了平保(即保北)战役作战方案,并要他们提前行动。7 月 15 日发起,7 月 20 日结束。两次战役调动了傅作义的部队,聂荣臻说:

“3 兵团到冀东一打,傅作义立刻把兵调过去,我们在保北一打,他又把兵调回来,狼狈不堪。”①

7 月 23 日,周恩来又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起草致晋绥分局等电,要求

华北杨成武率 3 个纵队 7 个旅组西进兵团,定 8 月下旬进入绥远作战,以配合东北野战军及杨罗耿兵团行动。8 月 3 日,毛泽东、周恩来要聂荣臻、杨成武一起到西柏坡,谈了中央的战略意图:准备成立第 3 兵团,由杨成武任司令员,进军绥远,开辟新的战场,配合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行动。绥远是傅作义所必救的,你们把傅作义的主力拖住在平绥线,调动他们向归绥转移, 使华北敌人不出关,少出关。加之华北第 2 兵团在冀东,第 1 兵团在山西, 这样,就可以保证东北野战军作战的胜利。8 月 8 日,周恩来起草了中央军委宣布成立第 3 兵团的电报,并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名义致电中共华北局、

晋绥分局、西北局,决定华北野战军第 3 兵团成立前线委员会,以李井泉、杨成武、李天焕、姚喆、高克林及其所属各纵队委员会书记组成之,李井泉、杨成武、李天焕为常委,李井泉为书记,杨成武为副书记,总的领导及地方工作由李井泉负主责,军事由杨成武负主责。8 月 12 日,他又起草电报同意第 3 兵团准备工作的报告,并询问姚喆部弹药供应情况。8 月 23 日,又起草中央军委致李井泉电,要求加紧进行战役准备工作。9 月 25 日,东北野战军正在包围锦州时,第 3 兵团突然发起绥远战役。傅作义急令包括他嫡系部队

主力第 35 军在内的 10 个师向西驰援。傅作义部队一向西,第 2 兵团乘虚攻

击张家口,傅作义部队又被调向东。此时锦州连连告急,傅作义仅从他的 60

万大军中调出 5 个师运往葫芦岛增援。

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使东北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10 月 15 日,蒋介石再次飞抵沈阳,严令长春守军向沈阳突围。长春守军中第 60 军军长曾泽生

于 17 日起义,使我军控制了长春东城,接着新 7 军官兵也纷纷投诚。18 日, 周恩来起草中央军委致东北局并林彪、罗荣桓电,要他们对曾泽生“开会表示欢迎”。19 日,郑洞国率余部放下武器,长春和平解放。

10 月 18 日蒋介石第三次飞到沈阳时,部署了“总退却”。他确定,主力廖耀湘部夺取锦州,打开通往关内大门,另以一部抢占营口,以待廖耀湘攻锦州受阻时,从营口上船从海上撤退。

10 月 20 日,周恩来起草中共中央致东北局等电,提醒林彪等“必须估计到沈阳敌人在受锦州、长春两处惨重失败的打击下,有选择依现态势西退或转向营口由海路撤退的两种可能,如此两种可能均告失败或无法实现,则只有退集沈阳,依靠空运撤退一部。”这封电报,对敌情估计十分准确。辽沈战役后一段的发展,与这封电报的估计完全一致。

廖耀湘兵团在接到蒋介石指令后,即向锦州方向出动。人民解放军于 10

月 20 日下达了全歼东北敌军的政治动员令,在黑山、大虎山组织了强有力的阻击,并乘敌混乱展开大规模的围歼战。28 日拂晓,全歼廖耀湘兵团 5 个军、12 个师及特种兵部队共 10 万人,包括号称蒋介石“五大主力”的新 1 军主

力和新 6 军全部,俘虏廖耀湘,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正在人民解放军围歼廖耀湘兵团时,蒋介石与傅作义密谋了一个军事行

① 《聂荣臻军事文选》,第 290 页。

动计划,以两个军的兵力,配备汽车 500 辆、炸药 100 吨,组成一支快速纵队,以突然行动经保定偷袭石家庄,意图直接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我潜伏在傅作义司令部中的地下党员得到了情报,立即报告中央军委。当时,华北第 3 兵团远在绥远,第 2 兵团在平绥线一带,近处没有大部队可调,情势危急。

10 月 25 日中午 12 时,周恩来即起草中央军委致聂荣臻等电,通报情况,

作出部署:调华北野战军 7 纵主力“即移至保定以南坚决抗阻南进敌人”,

力争把敌人挡在滹沱河以北。调距离最近的第 2 兵团第 3 纵队 26 日起,以 5

天行程,不惜疲劳赶到望都地区,协同 7 纵主力作战。同时,也是 12 时,又

起草军委致第 3 兵团杨成武、李井泉电,告他们第 2 兵团要调到保定一线保卫石家庄,要他们暂缓攻归绥;同时,又要作出攻城样子,以吸引傅作义一部分兵力注意归绥方面。

第 3 纵队接到命令后,26 日下午即起程急行军南下。周恩来用军用电话时刻与聂荣臻保持着联系。27 日清晨 4 时半、6 时、7 时,周恩来连接 3 次向毛泽东书面报告第 3 纵队的行动状况。并通过聂荣臻要求 3 纵 30 日赶到满城。28 日,敌军开始向保定以南的方顺桥试探性推进。29 日,我方又得到傅作义再调第 35 军等两个军的兵力南下增援的消息。周恩来即于 29 日晨 7 时

起草中央军委致第 3 兵团、第 2 兵团并告聂荣臻、薄一波电:照此部署,傅作义部除去沿途守备兵力,真能向保定以南者,不过两个军多一点,是我歼敌良机。我应集中 3、4、7 纵及 2 纵 1 个旅,各个歼灭该敌。并要求第 2 兵团主力以四天至五天行程,赶到满城参加作战。30 日拂晓,第 3 纵队提前一天到达定县望都地区。敌人见解放军主力已到,慌忙向保定撤退。偷袭计划宣告失败。

东北战场廖耀湘兵团被歼后,卫立煌匆忙从沈阳乘飞机而走,东北敌军已无招架之功。东北野战军分两路,一路解放沈阳,一路向营口急进,截敌退路。11 月 2 日,沈阳解放。同一天,解放营口。至此,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的胜利,加上其他战场上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使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敌人总兵力下降为 290 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增长到 300 余万人。而且东北野战军成为我军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力量。毛泽东说:“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力缩短。原来预计,从 1946 年 7 月起,

大约需要 5 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 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①

辽沈战役一结束,第二个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就开始了。

10 月 11 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决定第一阶段先

打位于徐州以东的黄伯韬兵团。第二天,前线指挥部向军委报告准备 25 日发起战斗。10 月 14 日,中央军委发出部署钳制徐州各部援敌的电报,决定刘邓主力不日开始攻击郑州。

  1. 月 19 日,周恩来电告聂荣臻、薄一波:“刘邓行动已定在 10 月 23

日”,“望告 14 纵依此时间配合行动,派队逼进安阳机场,并设法破坏,务使安敌不敢空运郑州”。10 月 22 日,刘邓部队攻占郑州。10 月 25 日,周恩来起草贺电,经毛泽东修改后发出。贺电中说:“郑州解放,歼敌万余。开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 1361 页。

封守敌,弃城东窜,开封遂告第二次光复。从此,中原三大名城洛阳、郑州、开封均为人民解放军掌握,对于今后战局,极为有利。”

  1. 月 6 日,淮海战役以攻击黄伯韬兵团打响。8 日,国民党第 3 绥靖区

副司令长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 2.3 万余人起义,为切断黄

伯韬兵团的退路,并完成对这个兵团的合围起了重要作用。11 月 9 日至 11 日,中央军委连电中原野战军,要他们采取切实措施攻占宿县。攻占宿县, 切断徐州、蚌埠间的铁路,就切断了徐州敌人重兵集团的后路,完成对徐州的包围,酝酿着在淮海进行最大的战略决战。16 日,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22 日,人民解放军全歼黄伯韬兵团。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22 日这天,周恩来起草中央军委致中原局、华北局、华东局等电,指出:

“淮海战役正在胜利开展中。我应作最大估计,准备在徐蚌地区作战 3 个月

至 5 个月,歼灭蒋匪江北机动兵力 40 个至 50 个师,以利尔后突破长江防线, 向江南进军,彻底摧毁蒋匪的中心统治。”

黄伯韬兵团被歼后,淮海战场敌军仍有 3 个集团,一是徐州的邱清泉、

李弥、孙元良 3 个兵团;一是位于蚌埠及其以北的李延年、刘汝明两个乒团;

一是从武汉驰援的黄维兵团。中央决定先打黄维兵团。11 月 23 日发起至 12

月 15 日止,历时 23 天,中原野战军全歼黄维兵团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

第 18 军在内的 1 个兵团部、4 个军部、11 个整师和 1 个快速纵队,共 10 万余人,俘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吴绍周。战斗中,原由我地下组织控制的第 85 军第 110 师,在师长廖运周率领下,于 11 月 27 日敌军准备突围时起义,使敌人陷入混乱。12 月 22 日,周恩来草拟了以毛泽东、朱德名义给廖运周的信,欢迎他回到革命的大家庭来。

黄维兵团被包围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孤注一掷,令徐州的杜聿明放弃徐州,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 3 个兵团,绕道肖县、永城南下,解黄维

兵团之围。11 月 30 日,杜聿明开始行动。我华东野战军当机立断,以 11 个纵队,进行多路、多层次的追击和拦击。12 月 3 日,周恩来起草中央军委致粟裕等电:“关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总结报告甚好,望本此精神继续指导追歼徐州逃敌的当前战役,期获全胜”。12 月 4 日,华东野战军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包围于徐州西南的陈官庄、青龙等地区。

这时,由于平津战役开始部署,淮海战场对杜聿明集团采取“只作防御, 不作攻击”的策略,等到后来平津战役部署完成,1 月 6 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攻击,至 10 日下午,全歼该敌。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共歼敌 55 万余人,敌人南线的精锐主力全部被消灭。辽沈战役结束后,中央就开始考虑平津战役的问题。

当时,华北傅作义集团除 1 个军 3 个师约 4 万人位于归绥,1 个师 1 万余人位于大同外,其余主力 4 个兵团、12 个军、42 个师(旅),共 50 余万人,位于东起北宁路的滦县,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约 500 余公里的狭长地带

上。42 个师中,属傅作义系统的有 17 个师,属蒋介石系统的有 25 个师。傅作义将其嫡系部队摆在平绥路上,将蒋介石系统的部队摆在北宁线。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也已打响,傅作义是固守平津张唐,还是向西或向南实行战略撤退,一时举棋不定。蒋介石要他南撤,加入徐蚌大战,傅作义则想如果平津危急,他就西撤绥远。而此时他估计辽沈战役刚刚结束, 东北野战军需要休整,一时不能入关,所以可以暂守平津。

11 月 9 日,周恩来起草中央军委致华北和东北领导人电,指出:傅作义

“正徘徊于平张津保之间,对坚守平津或西退绥包,似尚未下最后决心。但我如攻打归绥,有促使傅作义集团嫡系三个军及骑三、四个旅提早西退可能。”为争取早日夺取太原并抑留傅作义部队于平张津保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之目的,特对华北 2、3 兵团改定部署。第 2 兵团一部向太原移动,第 3 兵团停止攻归绥计划。并令程子华、黄克诚部担任监视北平之敌任务。这份电报目的是“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张津保地区彻底歼灭”,这一思想对取得平津战役的胜利十分关键。11 月 13 日,周恩来在起草的中央军委致程子华、黄克诚并告东北、华北领导人的电报中, 再次强调指出:“尤重在抑留傅部于平张津保地区,不使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南撤。”

16 日,淮海战场上中原野战军攻克宿县,黄伯韬兵团被歼大部,战场形势迅速发展。17 日,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一封约 1500 字的长电,经毛泽东修改后致林彪等并告华北局。在这封电报中,首先分析了淮海战场的形势,然后指出:“在我胜利威胁下,蒋匪必将考虑其长江防线问题”,而“蒋匪所能调动的兵力,只有华北西北两集团,首先必是华北,因西北胡匪 31

个师尚负有掩护四川和西南的任务”。华北有 44 个师,傅作义嫡系约 20 个

师,南撤,傅不愿,“因此,蒋匪嫡系 24 个师从华北海运江南,是蒋介石今天惟一可以使用的机动兵力”。不调动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我们的计划应放在他可能调动一点上”。接着,电报分析:“从全局来看,抑留蒋系 24

个师及傅系步骑 16 个师于华北来消灭,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将加速蒋匪统治的崩溃,使其江南防线无法组成,华东、中原两野战军既可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也便东北野战军将来沿津浦路南下,直捣长江下游。但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依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然后, 电报提出两个方案,请他们郑重考虑。一是东北野战军提前于本月 25 日左右

起向关内开动,二是不管傅军是否撤走仍按原计划休整到 12 月半然后南进。从电报口气上看,中央是倾向于第一方案的。在这封电报中还指出”:“太原早克确有惊动蒋傅促其西撤南撤的危险,现正与徐周电商是否可以暂时停攻,就地休整,待你们攻平津时再打太原。”这封电报连同 9 日的电报,中央的战略意图已十分明确,停止攻击太原、归绥,不惊动傅作义;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作战,完成对傅作义的包围,其中心内容是抑留傅作义集团在华北就地歼灭。

11 月 18 日 18 时,毛泽东起草中央军委致林彪等电,通报傅作义已与我们接洽起义。提出“我们拟利用此机会稳定傅作义不走,以便迅速解决中央军”,同时决定“望你们立即令各纵队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 21

日或 22 日全军或至少 8 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此种可能很大)”。

11 月 23 日,东北野战军主力 10 个纵队和特种兵全部向关内进军。11 月 28、29 日,周恩来起草中央军委致程子华、黄克诚电,要他们命令詹大南部在宣化、怀来间破路,“阻止张家口宣化之敌南退,以利杨成武围歼”。11 月 29 日,杨成武指挥的华北第 3 兵团,突然向张家口外围守敌发起进攻, 牵动北平敌军西移援助,配合东北野战军入关。平津战役至此打响。

  1. 月 29 日我第 3 兵团进攻张家口外围开始后,12 月 1 日,即切断了张家口敌军西逃道路和与东南宣化敌人的联系。傅作义判断中共东北部队暂时尚不能入关,即调兵西援。5 日,傅作义得知密云失守,又在喜峰口发现东

北野战军,判断我军可能要切断平张线,直取北平,急令其嫡系第 35 军回撤

北平。7 日,周恩来起草中央军委致华北第 2 兵团电,要他们坚决抓住 35 军, “即以全军于今日取直径直插宣化下花园问,坚阻张家口、宣化敌人东逃。如发现敌已东逃,应坚决追歼该敌”。第 2 兵团 9 日追上第 35 军,将其包围在新保安。12 月 11 日,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包围北平、天津、塘沽、唐山。至 20 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完成了对张家口、新保安、北

平、天津、塘沽 5 个地区敌军的分割。

傅作义此时虽已派人与我进行和平谈判,但仍动摇于和、战之间。中央军委决定采取先取两头、后打中间的部署,堵死傅作义西逃东撤的道路。22 日晨 7 时,人民解放军对新保安的傅部第 35 军发起总攻,当天下午 17 时全歼 35 军。23 日,张家口敌人突围,我军即行追歼,24 日全歼敌人。1949 年1 月 14 日,我军对天津发起总攻,15 日全歼守敌,天津解放。此时,淮海战

役也于 1 月 10 日结束,所以,傅作义下决心和平解决北平问题。1 月 22 日, 傅作义同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代表签订北平和平协议。31 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自傅作义提出和平谈判以来,周恩来一直协助毛泽东处理同傅作义的谈判问题。2 月 22 日,傅作义和邓宝珊来到西柏坡。周恩来先见他,对他说: 傅先生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和平解决了北平问题,避免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否则,就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的战略决战,进行了 4 个多月,歼敌 154 万余人。这是中国战争史上空前的大规模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至此已基本消灭,国内局势已基本改观,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

三大战役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原四个战场上进行的同时,中共中央指导我西北野战部队对三大战役积极配合。

三大战役相继发起后,中共中央给西北野战军的任务,仍是在西北歼敌, 牵制胡宗南集团,使其不能向中原增援。10 月间,西北野战军发动荔北(陕西大荔以北)战役。11 月上旬,淮海战役开始后,西北野战军决定发起冬季攻势,向西调动敌人。11 月 20 日,周恩来起草中央军委致彭德怀等电,同意西调歼敌之计划。并指示:“因今后两三个月中,由于淮海战役的胜利及东北野战军入关,西北敌情将有极大变动可能,到那时,为适应此情况,你们仍须捕捉战机,及时行动。”

  1. 月 7 日,当淮海战役正在胜利扩展,平津战役开始不久时,周恩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彭德怀等电:“如一旦淮北四个兵团全歼,华北会战又起, 蒋匪欲布长江防线,惟一可调之兵,只有胡宗南系统及新疆各军。因此西北敌情不久有起变化可能,你们应以极大注意侦察胡匪动向,准备在必要时, 举行牵制胡匪战斗。”西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始终牢牢地牵制着胡宗南集团,并不断削弱它。

1949 年 3 月 23 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到达北平。之后,周恩来的工作转向与南京政府代表团的和平谈判。

还在 1948 年即将结束的时候,蒋介石集团面临着对他们极其不利的形

势,提出“和谈”。1949 年 1 月 14 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讲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接受谈判,并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1 月 21 日,蒋介石下野,退居幕后指挥。由李宗仁代总统。李宗仁表示愿以八项条件为基础谈判。但实际上李宗仁对和谈是什么态度呢?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

当总统之初,有三种任务紧迫眉睫。其一,为着结束内战,我不得不诚心同共产党人举行谈判,以求和解;其二,我不得不阻止共产党人渡过长江,以求得体面的和平。”①3 月初,李宗仁对即将成为南京政府谈判代表的刘斐说: “现在正在研究,我想做到划江而治。”可见,南京政府谈判的目的是作到“划江而治”,以谈判争取时间,部署长江防务,以便卷土重来。

南京政府代表团 4 月 1 日到北平,国共双方代表谈到 15 日,达成《国内和平协定》。16 日上午,南京政府首席代表张治中派黄绍站和屈武回南京请示。南京政府拒绝接受。

4 月 20 日,人民解放军开始渡过长江。

《国内和平协定》虽然被南京政府拒绝,但这个文件的影响还是深远的。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同国民党一些地方军事力量的谈判,都是本着这个协定的精神。

在此之前,还在商谈北平和平解放时,中共中央就决定对属傅作义管辖的绥远省问题以后再谈。1 月 25 日,周恩来起草中央军委致李井泉电,说: 对归绥、包头敌人,“现只采取监视方针”。北平和平解放后,周恩来亲自指导绥远问题的谈判。据傅作义的代表周北峰回忆,北平和平解放以后,“绥远的和平起义,就是在周副主席直接指导下进行的”。①3 月 22 日,人民解放军和绥远方面代表开始谈判。4 月 1 日,绥远方面代表提出《绥远问题协议草案》。在谈判中,双方在有的问题上发生争执,周恩来叮嘱解放军的谈判代表:实现绥远方式不要性急,要冷静地考虑他们提出的条件,要理解他们的爱国心愿和困难。他们希望和平解决的思想是主导的,但也有幻想、顾虑,也有他们自己的难处,有许多是我们不理解、想象不到的困难和想法。我们应该积极、耐心地去进行工作,等待他们觉悟,否则就不成其为“绥远方式”。5 月 28 日,《绥远和平协议》签字,6 月 8 日正式生效。

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前考虑和共产党合作。6 月 2 日,周恩来致电在香港的乔冠华,说:“争取程潜、李默庵、陈明仁站在我们方面反美反蒋反桂极为必要,请你们认真进行此项工作。”6 月间,程潜将他表示起义决心的“备忘录”通过关系送给毛泽东。7 月 2 日, 周恩来再为中共中央起草致有关人士电:“程潜只要决心反桂系,并布置截断桂系退路,表面上主张湘桂合作,以麻痹桂系,是可谅解的。”程“应力求留在长沙,作为内应”。在毛泽东、周恩来指导下,经过大量工作,8 月 4

日,程潜和国民党第 1 兵团司令陈明仁,接受《国内和平协定》,率部 7 万余人起义。

国民党云南省主席、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卢汉,在 1949 年初就派人与中共联系。渡江战役开始后,他又派代表宋一痕到北平与中共中央联系。周恩来同朱德、李维汉接见了宋一痕,对他说,欢迎卢汉起义,但起义时间不要过早,等到解放军临近云南时举行,以免招致失败。10 月,人民解放军向西南进军,12 月 9 日,卢汉起义。

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在人民解放军基本解放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后,也表示接受和平协议条件。9 月 13 日,周恩来起草中共中央致在新疆的邓力群等电,要他去迪化(今乌鲁木齐)与陶峙岳洽商和平解

① 《李宗仁回忆录》,第 132 页。

①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八辑,第 23 页。

决新疆问题。9 月 25 日,陶峙岳通电起义。9 月 26 日,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也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

战略决战规模空前,后勤任务十分繁重。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 直接组织领导人民解放军庞大的后勤供应工作。

他十分关心解放区人民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早在 1948 年 4 月 19 日, 他起草了中共中央的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各前委注意这个问题,严格检查部队中浪费人力、物力的现象,订出制度和办法,以利于长期战争和取得最后胜利。9 月间,他写了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后勤补给系统及干部配备的决定。

战略决战开始,周恩来面对着庞大的后勤工作,对于从兵员补充到武器弹药的生产和配备,从财政经费到物资供给,从组织担架、医药到组织运输, 等等,都十分关心,不时作出指示。

淮海战役发起前,1948 年 10 月 22 日,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饶漱石、粟裕等电:为利于华东野战军进行大规模战斗任务起见,军委同意增加携行弹药基数。11 月 14 日,华野主力包围黄伯韬兵团后,大战在即,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华东局电,要华东军区“集中一切力量争取此次战役的扩大和胜利”,并“得电后速集中一切汽车火速运送兵站第一线所有之弹药两个基数,限戌筱①赶到前线”。第二天,又发电,要华东军区将“执行情况速告”。之后,华东局作了紧急动员,掀起支前高潮。22 日,周恩来电告中原局速令豫皖苏分局立即动手筹集作战部队急需粮食;告华北局速令冀鲁豫区“调集 1 亿斤至 1.5 亿斤粮食供应华野部队需要”。

中央决定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以后,1948 年 11 月 21 日,周恩来为中央

军委起草了致李富春等电,同意发 50 万银元给东北野战军,并要他们提出每月需粮多少,以便通知华北、华东准备。11 月 28 日,周恩来又起草中央军委致李富春等电,同意东北野战军 1949 年第一季度的后勤计划,并安排华北和华东支援。12 月 15 日,又为中央军委起草致东北局和华东局的电报,协调东北野战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这些细致的安排,保证了东北野战军顺利入关。

12 月 13 日,周恩来出席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届药工会议。他在讲话中指出:“战争这样大,伤员这样多,如果没有卫生工作在前线的救护及后方各种医院的治疗,就完成不了这样大的战争任务。”

1949 年 1 月,平津战役正在进行,10 日,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林彪、聂荣臻等并告华北局、东北局,平津两市委及杨得志、杨成武等电,对接管平津和统一领导平津地区一切工作,做出安排。关于平津地区的后勤工作,要求“归东野后勤司令部统一指挥”。接收敌仓库中的军火和军需品, 如部队急需,“得东野首长或为林彪、罗荣桓授权之首长批准后,可以动用”。以此解决两大野战军及两个兵团协同作战中规模巨大的后勤工作。

1948 年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曾经说过:“后勤是军队正规化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建立统一的后勤组织及其规章制度。”“确立关内统一的供给标准。”“在军火上,建立军械管理机构”, “军火生产和分配计划必经由军委规定和批准”。“通信卫生器材,统一由军委监督分配。”在部队中,“设立常备担架队”和辎重队,等等。

到了 1949 年 1 月,周恩来在中央军委召开的后勤代表会议上说:一年半

① 11 月 17 日。

以前,我们供给 100 多万人,到今年年底,要超过 400 万人。“胜利加快, 后勤工作就得加多、加快、加大,一个战役一百三四十万人,两个野战军打两个月加四天,粮食就要五亿斤,弹药也不是一二个基数问题,历史上还没有过。”他说:战争已进入正规战争,一切工作方式统统要依此而改变。“部队要正规化了,首先是后勤。”“后勤工作在正规化上要当先,又要殿后。”

仗越打越大,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也越来越迫切。

在 1948 年 9 月政治局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军事组织逐渐走向正规化、集中化。”后来会议决定,部队将实行统一编制和正规化,由周恩来准备文件。周恩来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中,对如何正规化、集中化,做了较为详尽的叙述。他首先讲到军队建设要“充实野战部队,增建特种部队,整顿地方部队,精简后方机关”。充实野战部队,“主要地依靠了俘虏兵的争取,部分地从新区动员补充”。增建特种部队,“主要是建立炮兵,首先是建立各纵队的山炮团、营;其次视条件许可,逐步建立各纵队的工兵营、连,野战军的战车重炮团等,北线则应加强骑兵的编训”。整顿地方部队,“应区别地方部队为作战部队和警备部队两种”,“配合野战部队或独立担当作战”,或是保卫地方治安。精简后方机关,要求,“其人数比例应保持占本区武装人员的十分之一上下”。然后讲到军队的编制,他强调,“凡成立一个步兵师或一个特种兵的团,均须呈报军委批准”。整个军队的编制原则“均采三三制”。但人数和武器装备暂不要求完全统一。对于野战部队的番号,“由军委统一编排。纵队和师均依西北、中原、华东、华北的次序排列,地方部队的番号,则按军区分别编排。”野战军按野战军、兵团、纵队排序;地方部队归军区建制,军区分三级。“一级军区及野战军和直属兵团交军委指挥”。

九月会议后,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各军区、野战军之间协同作战越来越频繁,军队建制不统一、番号不一致的问题已迫切需要解决。10 月间周恩来拟定了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要求全军一律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号,组织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三类。野战军分为四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野战军下设兵团,兵团下属原来的纵队改为军,师、旅统一称师。特种兵也要统一编排番号,要求野战军设炮兵司令部,在条件具备时,“亦得组织特种兵部队,统帅直属的炮兵部队、战车部队及工兵部队。全国共分五大军区,与中共中央局同级并受其领导, 与中央分局同级者为二级军区,与区党委同级者为三级军区,与地委同级者为军分区。11 月 1 日,“规定”发出,通令全军一体遵行。

后来,由于战争的发展,野战军的作战地域已超过本地区,因而各野战军前面加以原军区的地名,已经不适用。1949 年 1 月 15 日,中央军委进一步作出关于全军组织编制、番号的决定,将野战军改为按数序排列,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依次改为第一、二、三、四野战军。据此,各野战军在战略决战结束后先后进行了整编。此时,我们在广东和华南各地有三万多游击部队,散在闽粤赣边、湘粤赣边、东江、粤桂边、粤桂越边、滇桂边等地农村;琼崖纵队有数千人,建立了四五县范围的解放区。对较大的游击队也分别进行了整编。

还在 1948 年时,周恩来就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征求各中央局、各军区、各野战军前委及中央工委、中央后委等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军徽、帽花

和臂章的意见。1949 年 6 月 15 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发布命令,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的式样。军旗红色,靠旗杆上方缀金黄色五角星和“八一”二字, 故亦称“八一军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从 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战斗,以其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军徽为镀有金黄色边的五角红星,中嵌金黄色“八一”二字。同日,新华社发表文章《把人民解放军的军旗插遍全中国》。后来,从 1951 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空军都以“八一”军徽为主体决定了军徽,海军军徽藏蓝色底,衬以银灰色铁锚, 空军军徽衬以黄金色飞鹰两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