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开创粟的种植史

那是在远古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北武安磁山一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宜原始人类生存。这里是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十分利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

在10000多年前,有一批原始先民,他们逐水草而牧,逐水草而居,他们来到了黄河边,最后选择了黄淮平原,居高临水,在草木丰茂的宛丘定居下来,修建了圆形或椭圆形的半地穴式房屋。生活在磁山的人们却已经开始“安居乐业”了。

这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粟了。粟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后来通称“谷子”,去皮后称为“小米”。

人们生活在黄河边,由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于是就大面积种植粟这种谷物,秋天收获后,小囤满、大仓满,人们就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开创了原始的农耕文明。有了剩余的粮食,人们又开始饲养起鸡、狗、猪等家禽和家畜,开创了原始的养殖业。

这里的人们已经能够用植物纤维织布了,他们穿着自己做的衣服,佩戴着骨蚌等饰物,完全脱离了低等动物的生活状态,开始向高级人类过渡了。

人们为了生活的需要,还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黄河独特的黏性黄土,发明了制陶工艺,因而成为最早制作陶器的先民之一。尽管这时的制陶业还比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火候不高,前期多夹砂褐陶,纹饰只有简单的绳纹、编织纹、篦纹等,但是,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成为后来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之一。

这里的人们又用最原始的陶蓍草器、圭盘等来圭卜日影,这就是后来的“日历”,他们已经能够准确地掌握时辰、节气了,以便他们祭祀和占卜,也便于用来指导农耕农收。

人们还把收获的谷子脱皮以后,用钻木取火的方式,放在鸟头形支架三足平底盂的最早炊具里熬小米粥,还用来炖鸡肉和排骨等。

人们还用最原始的文字符号,在陶器上记录下当时生产生活的场景,为我国后来文字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用原始的测量工具丈量土地,建造圆形房基,测量挖掘四周垂直并有棱有角的储粮窖穴。

磁山这个灵秀之地,在当时比其他地方要进步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人们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成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发祥地,也成了后来河洛文化的核心。

后来,在河北南部武安磁山村东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文化遗址,并命名为“磁山文化”。整个遗址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年代距今10000年至8700年。

磁山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缺环,为研究和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地下实物资料。

磁山文化与农业起源,伏羲文化、《周易》发展演变、我国古代历法的形成、制陶业的发展、数学、美学、建筑学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磁山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距今10000至8700年的全新世早期,北方气候相对干凉,更适合粟的栽培,因此,磁山不仅是粟的发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

磁山文化与我国远古伏羲文化完全一致。磁山距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首甲骨文的故乡、《归藏易》和《周易》发祥地安阳仅80千米,距祭祀女娲皇宫的涉县不足百里,两地不远,时间一致,文化相同,地理位置有着紧密的联系。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磁山文化属伏羲神农时期,太昊伏羲作为我国历史记载的中华始祖,开创了华夏文明,磁山文化自然是其先导之一。

磁山原始人类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一支强大部落,他们在这里创造了人类的最早文明,可谓是最原始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磁山文化遗址历史悠久,真正称得上是“华夏第一都城”,为后来的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旁注]

半地穴式房屋 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居住区周围有用于防护的壕沟。先人们先从地表向下挖出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内外抹以草泥,最后架设屋顶,这种房屋结构宜为保暖。

陶器 是指以黏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至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就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

祭祀 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伏羲 传说他是个大发明家,也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我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

甲骨文 主要指我国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汉字就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阅读链接]

1972年冬,磁山村群众在村东台地开挖水渠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在地下沉睡了7000多年之久的“原始村落”,从而揭开了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探索的序幕。

1976年至1978年,人们在这里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共达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一两米,不少窖穴深达六七米。

2010年,磁山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从一处坍塌的文化层中发现部分表面附着有植物颗粒的白色块状物体,有关专家认为可能系远古时期的“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