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末期的齐家文化

在古黄河流域,大约距今4130年,甘肃、青海等地及其黄河沿岸阶地上活跃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展农副业,创造了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里的人们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人们把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子建在河旁宽阔的台地上,房屋内多用白灰面铺成,非常坚固、美观。有的人还在屋内地面中央设有圆形或葫芦形的灶台。这种房屋结构是这一时期黄河流域最普遍的形式。

人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以粟类为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为骨角器。人们用硬度很高的玉石制作石铲,器形规整,刃口十分锋利。又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刃宽而实用的骨铲,采用磨光穿孔的方法制作收割加工谷物用的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和石杵等。

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当时的畜牧业相当发达。人们饲养的家畜以猪为主,其余包括羊、狗、牛、马等,而养猪业已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

与饲养业同时,采集和渔猎经济也继续存在着。人们的捕猎技术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捕获的猎物不仅有鼬和鹿,也能捕捉善于奔跑的狍子。

随着农业生产和养殖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制陶工艺上。当时的制陶技术仍以泥条盘筑法手制为主,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颈尚留有清楚的轮旋痕迹。制陶工匠已掌握了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烧窑技术,陶系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

大量的陶器是素面的,有些罐类和三足器拍印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

陶器的造型也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典型器物有双耳罐、盘、鬲、盆、镂孔圈足豆等,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最富有特色。

技艺高超的陶工还善于用黏土捏制各种人头造型和动物塑像,人头长颈圆颊,双眼仰望;动物有马、羊或狗等,形体小巧生动。还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响铃,铃内装一个小石球,摇时叮当响,堪称当时最巧妙的工艺品。

陶塑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以鸟类雕塑最多,有的形状像水鸟,有着长嘴、长颈和短尾。有的形状像鸽子,体态丰满圆浑。有的做展翅欲飞状,以锥刺纹表示鸟身上的羽毛。有的则是三足鸟,这种造型和传说中的太阳鸟颇有关系。有的陶器的顶部或内部雕塑着狗的头部,表明当时畜牧业的发展。

有些陶器上,也有浮雕和刻画出的蜥蜴。蜥蜴是种神秘的爬行动物,特别受到西北的原始氏族人的青睐。而浮雕龙形纹红陶罐,在器腹中部,是用泥条堆塑成横绕的龙形纹,头小而似蛇首,身上有鳞甲状刻画纹,身子中部有向上弯曲的爪足,展现了这一地区由蛇升华为龙的原始形态。

这一时期,人们在建筑材料上有许多发明创造,如橙红色陶有陶瓦,有板瓦、半筒状瓦等,瓦上面有时代特点鲜明的篮纹和附加堆纹。

另外,纺织业进步也比较显著。大批的陶、石纺轮及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应运而生。人们已经掌握用麻织布的技术,人们穿的衣服主要是用自织的麻布缝制的。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冶铜业也较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冶铜业的发展表现出西北地区这一部族先民的杰出智慧与才能,是对中华民族早期青铜器铸造和生产力发展的一项突出贡献。

在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开始制造红铜器和青铜器。其中最大的一件铜器是长方形銎的铜斧。此外,还有一面光平一面饰有七角星形纹饰的铜镜,做工精湛,精美绝伦。

随着青铜制造业的发展,玉器的制作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一大批数量多、质量精美的玉器开始出现,其器类达30种以上。

玉器除了常见的品种如玉璧之外,也有许多新的品种。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这也是我国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众多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式样繁多的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

尤其是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造型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官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多是为了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

女人日常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如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之类的图像。

制造玉器有着十分复杂的工艺,要求极为精细。当时匠人们所使用的玉材,主要是产自甘肃、青海本地的玉,也有新疆和田玉。

大量使用和田玉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的远古人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随着民族的迁徙与融合,逐渐把文化传播到华夏的其他地区。

这一时期的兵器种类也很多,包括戈、矛、刀、钺、戚等,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作以装饰。

人们死后多在村庄附近埋葬。大多数墓葬为单人,但也有成年男女的合葬墓,合葬之时,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呈蜷曲姿态,这也是父系氏族社会最普遍的墓葬形式,明显的男尊女卑思想。即使人死后,也要把这种思想带到地下。在有的墓中还有大量的随葬品,随葬品多是石器和陶器。

同时,这里还存在人殉的习俗。殉葬这一习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而给死者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少也能看出死者生前的生存状况,即现实社会中的贫富不均。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贫富均等的状态,人类有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下之分,这时候便出现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

星移斗转,岁月的风烟一代又一代。若干个世纪后,在甘肃省的齐家坪发现了这一特殊的古人类遗址。因遗址首先发现于齐家坪,因而被定名为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省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末期文化。此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人们陆续发现了齐家文化遗址350余处。

齐家文化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特点,对研究我国黄河流域远古人类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旁注]

三足鸟 我国远古时代太阳神话传说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既有人与神的特征,又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踆乌,会飞翔的太阳神鸟。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飞翔,到了晚上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融化于神话之中古代对日出日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玉璧 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是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分为玉璧、玉瑗和玉环三种。玉璧是我国玉器中出现最早的玉器。

玉琮 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祗的一种法器。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在选材上,良渚文化的玉材为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的玉石。

和田玉 一种软玉,俗称真玉。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坚韧、光洁。产于我国新疆,与陕西蓝田玉、河南南阳玉、甘肃酒泉玉、辽宁岫岩玉并称为我国五大名玉。和田玉在我国至少有7000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玉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具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链接]

1923年,在黄河上游地区的甘肃广河县齐家坪最先发现了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后来在甘肃、青海地区共发现遗址350多处。齐家文化遗址在青海省境内最有名的当属喇家遗址。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境内的黄河岸边二级台地上。保护面积约20万平方米。

2008年,又在宁县焦村乡西沟村徐家崖庄新发现一处齐家文化遗址。2009年,在定西市安定区发现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大型齐家文化遗址。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

据史料记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000米处。广河古称太子寺。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