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对黄河加强治理
春秋战国以后,专制制度逐渐形成,随着秦汉王朝的统一,黄河文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从此,各朝各代都加强了对黄河的治理。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
两汉时期,黄河下游的河道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在相距25千米的大堤内出现了许多村落,堤内的居民修筑直堤来保护田园。大河堤距宽窄不一,窄处仅数十米,宽处数千米不等。
再有就是,黄河堤线曲折更多,如从黎阳至魏郡昭阳两岸筑石堤挑水,几十千米内的有5处。黄河个别河段堤防修得很高,据《汉书·沟洫志》记载,黎阳南35千米处的淇水口,堤高3米,自淇口向北9000米至遮害亭,堤高12米至15米。
在这种河道形势下,导致在西汉时期黄河决溢较多。在公元前132年,发生的瓠子决口,洪水向东南冲入巨野泽,泛滥入淮、泗,淹了16郡,横流了23年才得以堵复。公元11年,河水大决魏郡元城,泛滥冀、鲁、豫、皖、苏等地将近60年,造成黄河第二次大改道。
西汉时期是黄河水患发生的一个频繁时期,规模巨大,影响深远。早在公元前607年宿胥口改道以来,黄河一直比较稳定。但年久日深以后,由于泥沙的沉积,河床愈淤愈高,到了西汉时期,终于形成了“地上河”。
在黎阳,即浚县附近的遮害亭处,堤高竟达15米。西汉200多年间,因洪水决口而造成泛滥,见于记载的就已达11次。于是,对黄河的治理,更为人们所重视。
西汉朝廷已经专门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兼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的人员,达数千人。濒河十郡,治堤年费达到万万两,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
《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并亲率臣僚到现场参加堵口,说明黄河堵口已经是相当浩大的工程。
公元前6年,汉哀帝公开征求治河方案,贾让献治河三策。上策为:引黄河使复走《禹贡》大河故道,使在太行山脉与老黄河大堤之间,有一个“宽缓而不迫”的去处;中策为:舍黄河旧堤,另筑大堤,使黄河与漳水会同出海,并在河道两侧分建水门以调节水量;至于单纯依靠堤防来防洪,则为最下策。
到了王莽执政时期,张戎应征的治河方案,根据水向下流的特性,流快则自然刮除淤积,使河床稍深的原理,科学地论证了水流流速与泥沙沉积的关系。以后,明代潘季驯的“束水攻沙”,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由于《禹贡》大河故道逼近太行山,地势高亢,难以恢复。其上、中两策的设想是不切实际的。而他所视为下策的“筑堤”,却为东汉王景及后代所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治河工程,是王景治河。东汉时期,王景曾对芍陂加以疏浚。后来,曹魏又派人“兴治芍陂”、“以溉稻田”。到了宋元以后才逐渐堙废。今安丰塘是古代芍陂的残存部分。
公元69年东汉明帝派王景和王吴治理黄河,主要是将河、汴分流。筑堤自荥阳至千乘海口,长500多千米。这道河堤对防御黄河向南泛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称为东汉故道,自后来的濮阳西南西汉故道的长寿津,改道东流,循古漯水,经今范县南,在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
当时,汉明帝发兵卒数十万人。王景虽然节省役费,但是费用仍以百亿计。此次修渠筑堤,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的漕运,取得了良好效果。
王景治理黄河是河、汴兼顾,而以治河为主。其治河的主要措施是修筑大堤,把黄河重新置于两岸大堤的约束之中,并顺着自然地势,而采取一条距海最近的行洪路线。
由于河流比降大,水流挟沙能力强,再加上他建立汴口水门和整修汴渠的成功,使汴渠成为黄河下游理想的分洪道,对黄河也起了分流分沙,减少主河床淤积抬升速度的作用,成为东汉以后河床能得到较长时期稳定的原因之一。
据历史记载,东汉末年,黄河流域就已建有砖石拱桥,如魏都邺地的石窦桥、晋代洛阳的石拱桥等。
[旁注]
《汉书》 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词造句典雅深奥。我国后世纪史方式都仿其体例纂修纪传体的断代史。
巨野泽 古代巨大湖泊,位于黄河下游。隋唐以前,这个大湖南北150多千米,东西50多千米。五代以后,由于黄河屡次决口冲击,湖面被淤积,由南向北逐渐干涸,淤积成了平地,北部则成了梁山泊。因此,大野泽也就成了历史。
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即刘彻,汉朝第七位皇帝,16岁登基,在位达54年。汉武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多有建树,其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武帝开疆拓土,奠定了我国的疆域版图,将中华帝国推上了空前的高峰,该段时期被后世称为汉武盛世。
汉哀帝(公元前25年~公元前1年),即刘欣,,西汉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公元前7年,成帝病故,19岁的刘欣继帝位,次年改元建平,追其父定陶恭王为恭皇。他即位初期,任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辅政。并采纳他限田、限奴的建议,企图使汉家摆脱厄运。
王景(约公元30年~约公元85年),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时有荐景能治水者,明帝诏与王吴共修浚仪渠,王吴采用王景坞流法,水不复为害。
汉明帝(公元28年~公元75年),即刘庄,性格刚毅严酷。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
[阅读链接]
黄河故道基本有三种,一种是荒芜的盐碱地,一种是水草丰美的湿地,还有一种是尚存的河道。像宁远、商丘一部分的黄河故道就属前一类,不过这些故道大多年代久远,以至于许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在这样的河床上曾经流淌过一条叫做黄河的河流。
而大多数黄河故道都属后两者,比如盛产梨子的砀山、山东单县、豫北的湿地、江苏宿迁,黄河夺淮入海后在徐州留下的故道;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境内,还有一条盛产黄河鱼的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