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时代开启数千年治水史
黄河下游河道在夏、商、周时期呈自然状态,在其低洼处有许多湖泊,河道串通湖泊后又分为数支,游荡弥漫,同归渤海,史称禹河。
根据古文献记载,在下游古黄河自然漫流期间,沿途接纳了由太行山流出的各支流,水势较大,流路平稳。它在孟津出峡谷后,于孟县和温县一带折向北,经沁阳、修武、获嘉、新乡、汲县、淇县、汤阴及安阳、邯郸、邢台等地东侧,穿过大陆泽,散流入渤海。
这条流路恰好经过近代强烈下沉的廊济裂谷。谷西为太行隆起,此地形称为“断块”。谷东为清浚隆起,此地形称为“断隆”。两者都是上升带,大河纵贯于两隆起之间的裂谷槽地。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十分悠久。
大禹治洪水,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传说。禹的时代约相当于公元前21世纪。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特大洪水,河水泛滥的主要地区大致在今河南北部、东部及山东西部一带。这里正是一些著名的氏族部落居住与活动的区域。
传说,最初部落联盟会议推举夏后氏部落的鲧治水。在此以前,原有共工氏治水的传说。共工氏治水的方法,就是将高处的泥土、石块搬到低处,修筑成简单的堤埂,以堵塞洪水。
“鲧堙洪水”就是沿用共工氏的老办法,用堤来阻挡洪水,结果非但洪水堵不住,堤坝冲垮反而危害更大。鲧治水失败后,死于放逐途中。
以后,部落会议又推举鲧的儿子禹来主持治水,由共工部落的后裔四岳进行协助。
禹总结其父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疏川导滞”的治水方案,用疏导代替堵塞。就是寻其主流,加深加宽,同时把涣散的细流决通,使归河槽,做到“水由地中行”,由主道流入海。
就这样,经过人工疏浚后,河流的自然状况发生改变,不仅消除了水患,而且原来洪水漫溢之地逐渐干涸后也成为耕地。
从单纯的消极防洪,演变为积极地治河,经过了10多年的时间,终于制服了汹涌的洪水。从此,因避水而躲到丘陵高地的人们,又迁回到平原上居住和生产。后世人们便永远地怀念禹的功绩。
大禹以疏导为主的治水方针,为后代水利专家继承和发展,逐渐掌握了“因水以为师”的水流运动的客观规律,有效地克服了水患。
相传大禹治水时期,凿平龙门山,又开辟龙门,有一里多长,黄河从中间流下去,两岸不能通车马。
每年的暮春,有黄色的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72条。刚一登上龙门,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于是鲤鱼就变化成龙了。
东海中一大群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风流毓秀之才管护龙门,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
还没望见龙门的影子,那一条条灰眼鲤鱼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就拐过头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又游回黄海。不幸正碰上张着大口的鱼鳖海怪,便呜呼哀哉了。
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摆成一字长蛇阵,轮流打前锋,迎风击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了龙门脚下。
它们把头伸出水面,仰望龙门神采:只见那神奇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汉白玉柱。玉柱上雕着活灵活现的石龙。
龙身缠着玉柱,盘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顶。龙门中水浪滔天,银亮的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恰成“二龙戏珠”的奇异彩图。背景是蓝天白云,映衬着龙门两侧的石刻对联:
长长长长长长长;
朝朝朝朝朝朝朝。
这景色胜过那蓬莱仙境。
鲤鱼们看罢美景,就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一见大喜,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
鲤鱼们一听,立即鼓鳃摇尾,使尽平生气力向上跃去,没想到刚跳出水面3米多高,就跌了下来,摔在水面上。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日夜苦练甩尾跳跃之功。
就这样,一直练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跃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跃上那百丈龙门,还差得很远。
大禹见鲤鱼们肯苦练功夫,就点化它们说:“好大一群鱼!”
有条金背鲤鱼听了禹王的话大有所悟,对群鱼说:“禹王说:‘好大一群鱼’,不是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
群鱼齐呼:“多谢禹王!”
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一条条瞪眼、鼓鳃,用尾猛击水面,只听“膘膘”的击水声接连不断。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条为一条垫身,喘口气儿,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
只差两丈了,禹王用手扇过一阵清风,风促鱼跃,众鱼一条接一条地跃上了它们日夜向往的龙门。
有条为众鱼换气垫身的金背鲤鱼,看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唯独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它寻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
恰巧黄河水正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这金背鲤鱼猛地蹿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尾猛击浪尖,鱼身一跃而起,没想到竟跃到蓝天白云之间。一忽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
大禹一见,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一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变成一条吉祥之物——黄金龙。
大禹命黄金龙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这个“鲤鱼跃龙门”传说中的龙门,就位于黄河壶口瀑布南面约65千米处,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龙门之南,就是开阔平坦的关中平原。
黄河之水从狭窄的龙门口突然进入宽阔的河床之中,河性发生很大变化。龙门的形成,是其东面的龙门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拢,形成一个只有100米宽的狭窄的口门,好像巨钳,束缚着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
每当洪水季节,由于峡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峡谷后,河谷突然变宽,水位则骤然下降,于是在龙门形成明显的水位差,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是指跳跃此处的跌水。
古代人们对龙门峡这种自然奇观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议,便想象为大禹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口”。
[旁注]
鲧 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黄帝的后裔、玄帝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位于崇伯。尧时,洪水为害,尧命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失败,被“殛之于羽山”。
共工氏 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有一种说法,共工氏是黄帝王朝时代的部落名,把共工与驩兜、三苗、鲧列入了四凶之一。共工氏是黄帝王朝时代的部落名。共工是一种官职,舜帝设立的九官之一,主管矿业。
河槽 称河床,指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河槽横断面指垂直于主流方向的河底线与河槽和河滩分界点连线所包围的平面,它是决定河槽输水能力、流速分布、比降、流向的重要特征。在流量和泥沙计算中,横断面积是不可缺少的。河槽横断面的形态多种多样。
蓬莱 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是山东省管辖的县级市。濒临渤、黄二海,东临烟台,南接青岛,北与天津、大连等城市隔海相望。蓬莱自古就被誉为“人间仙境”,八仙过海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133年,汉武帝东巡至蓬莱,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
[阅读链接]
先秦诸子对禹治水的活动,有所谓:“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以及“凿龙门,辟伊阙”的记载。
事实上,禹治水仅限于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他不可能遍及如此广阔的幅员,治理如此众多的河道。
因地壳变动,使伊阙山断裂而形成的龙门,也非凭原始工具所能开凿。这只是后人为了追念禹功,把其他一些治水的事迹,都附会到禹的身上,并赋予神话的色彩。
这些夸大禹治水功绩的传说,不过是后人崇德报功的心理表现,但不能因而怀疑禹治水这一故事本来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