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开创彩陶巅峰
传说在很久以前,天空上同时出现了10个太阳。土地被烤焦,庄稼被烘干,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帝,天帝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凡到人间,以解除人间的苦难。于是,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了人间。
10个太阳在天空发出一阵阵嘲笑,后羿从肩上拿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向骄横的太阳射去。“嗖”的一箭射出,只见天空中流火乱飞,火球无声爆裂。接着,一团红亮亮的东西坠落在地面上。
人们纷纷跑的近前去探看,原来是一只乌鸦,颜色金黄,硕大无比,想来就是太阳精魂的化身。再一看天上,太阳少了一个,空气也似乎凉爽了一些,人们不由得齐声喝彩。
后羿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不顾一切用尽浑身气力,连连发箭,只见天空中的火球一个个破裂,霎时间满天流火。
顷刻间,10个太阳就被后羿射去了9个。后羿把最后一个太阳保留在天上,令其朝出暮归,为人类造福。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这个优美的神话传说,最先被57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先民活灵活现地演绎在彩陶盆上。
在彩陶盆的最上层有10个亮圆,代表了天上有10个太阳,中间有9个,代表被后羿射掉了9个,最中间一个代表了还剩一个太阳。而每个太阳的中间都有一只鸟头,代表了太阳鸟也就是金鸟。整个工艺精美绝伦,堪称世界级精品。
这一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马家窑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生活着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民族。那时的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接近水源,水草丰茂,土壤发育良好,人们安居乐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多数居民仍然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也有少数居民在平地上起建形状不等的房屋。房屋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最常见的还是方形的房屋。
适宜的环境加之丰富的水源,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以前大为提高。这时,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比较进步,但采集和狩猎仍是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
人们狩猎的工具以石器和骨器为主,工具主要有石镞、骨镞、石球等。在茂密的丛林中,时常有各种动物出没,便于人类捕杀的鹿和野猪等野生动物成为人们争相猎捕的目标。
白天,男人外出狩猎,女人则负责采集和照看孩子。生活在其乐融融的世界里。人们在劳作之余,还精心地饲养了猪、狗、羊等家畜,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得到极大的改善。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马家窑的居民也很注重人死后的安葬。他们在与住地相邻的地方建造公共墓地。最大的公共墓地有墓葬2000多座。
当时非常盛行土坑墓,土坑墓又分为多种类型,多为长方形、方形和圆形。墓葬的排列并没有过多的规则,多数呈东或东南方向排列。
这一时期的葬式因年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分为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多数的墓葬内都要有随葬品,随葬品主要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为主,也有少数随葬粮食的墓葬。
由于男女间已有了明显的劳动分工,人们死后,男性的随葬品多是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是纺轮和日用陶器。
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
这一时期,马家窑居民最引世人注目的就是其丰富多彩、技艺精湛的彩陶器。各种器型丰富多姿,图案绚丽多彩,极富于变化,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马家窑的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
马家窑地区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开始专业化,建有许多窑场,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这就使彩陶得以的大批量的生产,彩陶的发达也成为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
在我国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彩陶是我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居民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人们在彩陶的绘制中开始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并以黑色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马家窑先民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这一时期的彩陶图画,就是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
3000多年以后,这一特殊的文化在甘肃的马家窑发现并因之定名为马家窑文化。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我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马家窑文化为新石器晚期的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马家窑文化以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向世人展示了图案精美、内涵丰富、数量众多的代表上古时期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
马家窑的彩陶画有力地证明了中华龙的形成起源于蛙纹,从而使我国的彩陶技术达到了世界巅峰。
马家窑文化遗址包括石岭下遗址、马家窑遗址、半山遗址和马厂遗址等4个类型。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
它犹如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它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的欣赏价值是任何艺术都不能代替的。
[旁注]
后羿 是上古时代的传说人物。他善于射箭,曾助尧帝射9日。“司”本义指知识和技能在家族中世代传承。“羿”是“射师”之义。“司羿”是“世袭的射师”。在帝喾时代,当时一位射师被任命为羽林军教头。此后这一显赫职务就在该家族内部世代传承。
嫦娥 神话中的人物,是后羿的妻子。她美貌非凡,后来飞天成仙,住在月亮上的仙宫。姮娥墓位于江苏镇江,陪伴在大羿墓的旁边。据说大羿与姮娥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演绎出了嫦娥飞天的故事。
二次葬 我国原始社会的一种葬俗。即在人死后先放置一个地方,或是用土掩埋,待几年之后,尸体腐烂以后,再重新起死者遗骸迁到另一个地方举行第二次埋葬。亦称为“洗骨葬”或“捡骨葬”。
彩陶 也称陶瓷绘画,是我国悠久的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陶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中国画 我国古代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个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石岭下遗址 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属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最初发现于1947年。位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地层之下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地层之上的过渡性文化层。证明了马家窑类型是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发展起来的。
半山遗址 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遗址之一,位于甘肃省和政县洮河西岸的二级阶地上,于1924年首次被发现。该遗址是若干墓地和居住址的总称,包括瓦罐嘴附近的居住址、瓦罐嘴墓地、半山墓地、边家沟墓地、王家沟墓地和半山以南瓦罐嘴以东的一个墓地。
史前时代 我国远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时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时期人类的社会生活。史前文化是指没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考古学上是指从发现古人类开始至产生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为止,历史学是指西周共和纪年之前的时间段。
[阅读链接]
马家窑遗址虽然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对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将半山、马厂类型包括在内,考古界曾有过许多争议。
最早对马家窑遗址进行调查发掘的考古学家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存和广河的半山遗存,合称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为了与河南、陕西的仰韶文化加以区别,也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
后来,考古学家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这才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名称,称之为马家窑期或马家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