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岗文化进入石陶时代
在黄河中游地区,大约在8000年以前,生活着一个古老而智慧的民族少典氏族,他们开启了有史以来我国石器和陶器并用的特殊时代。
比起磁山时期的先民,少典氏族已经不再过着漂浮不定的游牧生活,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比以前更为进步。
这一时期的黄河中游,土壤相当肥沃,遍地草木,水源丰富,因此少典居民最终选择在裴李岗定居下来,过上了轻松惬意的生活。前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依据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资源,因地制宜地建造半地穴式建筑。
房屋以圆形为主,也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房屋内还建有阶梯式门道,以便出入。有的人也在丘岗临河处搭建茅屋,茅屋有单间、双开间、三开间或四开间不等。临河而居的住所更便于人们从事渔猎经济,渐渐地这里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村落。
整个村落由高向低顺势而建,经过一片慢坡后与水势汹涌的双洎河相接。双洎河与溱河汇合后,又向南流经村落的西部,然后紧靠村落南部折流向东,形成了一个河湾,整个村庄就环抱在河湾东北岸的台地上。
此时,少典居民已经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处于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业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
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人们用耒耜、石斧和石铲等进行耕作,种植粟类作物。除了农耕,男人们还用鱼镖和骨簇等工具从事渔猎生产。
女人们则在家里照看孩子、加工粮食,并在木栅栏里和洞穴中饲养猪、狗、牛、羊、鹿、鸡等家畜家禽。她们会用鼎之类的陶器在灶上做饭、用陶纺轮和骨针等缝制苎麻一类的衣服。有的居民还在家园附近种植一些枣树和核桃树,以供秋季果实成熟采集食用。
在生产劳作之余,他们也拥有自己简单的文化生活,如在龟甲、骨器和石器上契刻符号式的原始文字用以记事,或将烧制的陶器工艺品摆放在屋里以供观赏。
每当闲暇节庆之日,男人便拿起石片、陶片等,和着七孔骨笛准确的音律进行伴奏,女人们则打扮得花枝招展,发髻梳得高高的,头上插着骨笄,身上佩着骨饰和绿松石等欢乐地跳舞,庆贺丰收的喜悦或某些重大喜事。
人们日常用具应用较多的是陶器。在裴里岗人们建起了许多陶窑,手工制作精美的陶器,创造了我国已知的最早期的陶器文明。
这一时期的陶器以泥质红陶数量最多,占陶器总数的半数以上,夹砂红陶次之,泥质灰陶则最少。陶器大多为泥条盘筑,有纹饰的器物较少。人们日用陶器有钵、缸、杯、壶、罐、瓮、盆、甑、碗、勺和鼎等。偶尔,人们也烧制陶猪头、陶羊头和陶人头等美观大方、形象逼真的艺术品,摆放家中作为观赏或装饰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广泛应用陶器外,常见的日用工具就是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石镰等。
石磨盘是原始社会晚期的遗物,是碾谷物的生产工具。石磨盘是用整块的砂岩石磨制而成,形状像一块长石板。其两头呈圆弧形,鞋底状,长期使用后正面会有稍凹。大多石磨盘的底部有4个圆柱状的磨盘腿,与其配套使用的是石磨棒,石磨棒常被搁置一边,以备用。
在如此遥远的时代,人类就能够用整块的石板琢磨出可供谷物脱壳的加工工具,这的确是一种凝聚着原始人类高度智慧的生产工具。这些先民开创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步文化。
这一时期的人们已经建有自己的公共氏族墓地。人们对死者的安葬也有一定的讲究,这就是中原最古老的文明最真实的写照。数千年以后,经过风雨的荡涤,这里的早期文明被淹没于地下,但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改变永恒的历史。
裴李岗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的广阔领域。
在裴李岗文化遗址有大量的墓葬共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还有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共出土各种器物400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陶纺轮、陶塑猪头、羊头等原始艺术品。
裴李岗文化的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堪称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步文化。
裴李岗文化与河北武安县的磁山文化和陕西华阴县的老官台文化相比,处于领先地位。
在人类文明初露曙光之际,裴李岗人已经具有非凡的能力,他们利用自己笨拙的双手和从猿向人类过渡时期极为有限的智慧,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建立起古老的氏族村落,并将他们所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古老文明,作为一份珍贵的厚礼馈赠给后世子孙。
裴李岗文化开启了我国石陶并用的时代,是中原先民独自创造的伟大文明,它在我国古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科学、农业或者是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旁注]
少典 传说是伏羲和女娲之子、华胥氏之孙、炎帝和黄帝之父。少典也是原始社会时期有熊部落的首领,大多史料都称黄帝为有熊氏。少典也是一个国家的名称,是黄帝、炎帝两氏氏族之祖,非指炎黄二人。
母系氏族 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也就是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处于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实行原始共产制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耒耜 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做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耒耜的发明开创了我国农耕文化。
红陶 新石器时代出现的一种器表呈红色的陶器。人类发明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分细泥红陶和夹红陶两种,主要原料是黏土烧成。。根据陶胎粗细及含砂与否,可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
中山寨遗址 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区东。纸坊乡中山寨村就位于遗址中心,遗址南部耕地层呈黑色,地面有不少夹砂红陶、灰陶片。断崖上暴露有很厚的灰层和互连不断的灰坑,多呈袋形。遗址的东北部,暴露不少墓葬,很浅,墓葬形式一般为两种。一种是成人墓,单身、竖穴,一种是小孩墓。
长葛石固遗址 在河南省长葛县老石固村东南的台地上。面积约40000平方米,包括居住遗迹和墓葬。考古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其年代距今约7000多年。遗址内含裴李岗和仰韶两期文化遗存,底层为裴李岗文化,上层为仰韶文化。
石磨 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我国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
[阅读链接]
20世纪50年代,新郑县城北新村乡裴李岗村一带农民在田野耕种时,不断挖出一些形状奇特的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陶壶等,不知为何物,于是就把这些远古的遗物搬回家中,充当捶布石、洗衣板或者是用来垫猪圈、垒院墙……
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新郑县的裴李岗、唐户和沙窝李遗址进行发掘,其中对裴李岗和沙窝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并将裴李岗遗存命名为“裴李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