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华侨的义举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海外的侨胞有 1100 多万人。他们虽身处异邦,但心系祖国;他们尽管职业不同,信仰各异,但他们都是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灵魂中充满着无比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热爱辽阔的中华大地,热爱勤劳善良的骨肉同胞。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广大华侨遥望故土,密切注视国内事态的发展。对日军蹂躏祖国,屠杀同胞,无不义愤填膺。祖国的存亡与他们的亲人休戚相关,因而他们纷纷组织起来,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推动祖国持久抗战的一支强大力量。抗日战争的每一胜利,无不凝聚着爱国侨胞的心血和汗水。

全面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掀起了规模空前的爱国热潮,从财力、人力、物力各个方面积极支援祖国抗战。在南洋,陈嘉庚等爱国华侨领袖联络各界人士,在马来亚各地组织华侨救国救亡的联合组织,利用团体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抗日经费的活动。以陈嘉庚为首的马来亚抗战团体提出的口号是:“组织华侨千百万,复兴民族一条心”。在南洋各地救亡团体竞相成立的形势下, 1938 年夏,印尼华侨领袖庄西言和菲律宾华侨领袖李清泉,联合写信给陈嘉

庚,建议成立南洋华侨救亡斗争的最高组织,统一领导南洋各地救亡斗争, 以克服各自为政,步调不一致的缺陷。陈嘉庚十分赞同这一主张,并积极进行筹备。1938 年 10 月 10 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 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召开成立大会。到会的有来自法属安南、暹罗,英属新加坡、缅甸、北婆罗洲,美属菲律宾,荷属爪哇、苏门答腊、西婆罗州、巴达维亚等 45 个华侨团体共 164 名代表。他们推选陈嘉庚为南侨总会主席, 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决定在新加坡设立总办事处。负责日常会务,指导各地筹赈救亡工作。南侨总会的任务是:号召侨胞“各尽所能,各竭所有, 增筹款项,推销公债,以救济中国抗战中之难民”。其宗旨是:以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一报九世之深仇”。大会之后,各代表回到原侨居地,先后建立 68 个筹赈分会,在总会领导下,组织群众,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祖国抗战。

从抗战爆发到 1941 年底,所有捐献总数共达法币 28.5 亿元,平均每月6000 万元。当时因半壁河山沦入敌手,国家财源大大减少,华侨的捐款及汇

款已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据统计,抗战头 5 年,华侨捐款 50 亿元。当时全国抗战经费每月约 7000 万元,华侨承担了 6/7 以上。爱国华侨除捐款外,还将捐献的大批抗战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回祖国。据有的资料说,1938 年底,仅菲律宾华侨捐献的飞机就有 50 架,旧金山的侨胞短期内捐献飞机

10 架,纽约华侨一次就捐献救护车 100 辆,缅甸华侨一次捐献运输车 100 辆。

1938 年秋至 1939 年夏,华侨捐献的寒衣、暑衣、蚊帐有 1000 万袋。巴达维

亚侨胞两年内,献出治恶性疟疾的奎宁丸 1 亿粒以上,足够 500 万人服用。在支援祖国抗战的筹赈活动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例。

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制定了《菲律宾华侨在国难期中实行节约规则十一条》,得到侨胞热烈响应。马尼拉侨胞倡议举行集体婚礼,将节省的婚费捐献祖国难民。香港开展“一碗饭”运动,得到了普遍响应。许多华侨家境清贫,但爱国心切,从微薄的工资中每月挤出 1/10 奉献祖国。南洋一对新婚夫妇,把结婚收受的重礼毅然全部捐献。缅甸女侨胞叶秋莲,在认购国民政府的公债中,将产业和首饰全部拍卖,变款 3 万元,不要债票,尽数

捐献,然后自己入寺为尼。马来亚乞丐赖凉,年逾花甲,每天乞得 4 角 4 分,

除饭费外,尚余 3 角,他手持木杖到救难会,把余钱献出,他说:“余虽行乞,尚能平安度日,较之祖国难民,饥号啼哭,家破人亡,则优得多矣!” 北婆罗洲山打根的华侨郑潮炯,虽是个小商贩,可是他为了赈济国内难民, 一次又一次地将自己辛劳所得捐献出来。1940 年 7 月,他还将自己的第 4 个

儿子卖给当地赵姓侨胞,得 80 万,又变卖了金饰,全部交给筹赈会。然后他离家去四方义卖瓜子,同时向爱国华侨大声疾呼,宣讲抗日道理和国内同胞的苦难,感动了侨胞。他历经纳闽、汶莱、古晋、诗巫等地,后又往新加坡、柔佛义卖瓜于达一年余,前后共集义款 4000 万余元,全数就地交给各筹赈会汇往祖国。他的卓著成绩和坚毅不拔精神,不仅受到南洋华侨的赞誉也受到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和侨务委员会的褒扬,分别奖以“抗战建国”纪念章和“义举堪风”奖章。

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说:在各地救亡团体组织下,海外侨胞“对祖国战区难民之筹赈工作,风起云涌,海啸山呼,热烈情形,得未曾有”。当时募捐的方式很多,有特别捐、年捐、月捐、节日捐、娱乐捐、婚丧事节约捐、航空救国捐、义演义卖、献金献礼等 10 多种。南侨总会马来亚摈榔屿

分会、新加坡分会分别发出《劝募长期月捐宣言》和《扩大推选常月捐宣言》, 提出:“华侨助赈祖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大众都来认月捐,抗战一日不停, 我们的月捐也就不断缴下去,直至民族得解放为止”。在他们的影响和各救亡团体的推动下,广大华侨奋起响应,南洋华侨每月认捐 700 万元。南侨总

会主席陈嘉庚带头认捐,直至抗战胜利为止,每月捐国币 2000 元。他说:“我们如果终日只知赚钱,不知救国,纵然发了财,但是做奴隶,做亡国奴,发了财有何用”。陈嘉庚将巨款捐给祖国,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连蚊帐破了也是自己补。

广大侨胞特别是青年,放弃自己的学业,辞去自己的职业,告别亲爱的妻子儿女,离开温暖舒适的家庭,在华侨救亡团体的组织和资助下,回到祖国,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参加神圣的抗战。在祖国各个抗日战场上,既有华侨留下的脚印,也有华侨洒下的热血。爪哇归国华侨女青年李林,1937 年春回国后即投奔八路军,由于她智勇双全,不久就成为八路军一名基层指挥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晋绥一带战场指挥战斗时,壮烈牺牲,时年 24 岁。在广惠战役中,由 22 人组成的一支华侨服务队,有 20 人牺牲在战场上。菲律宾华侨回国随军服务团团长,中共党员沈尔七,1938 年初率团参加新四军、后被评为“模范军人”,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 28 岁。华侨飞行员林日尊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晋升为中尉飞行队长,1940 年 5 月在成都迎击日机时,不幸中弹牺牲。

此外,爱国华侨还积极组织起来参加侨居地的抗日斗争,配合盟军的反日本法西斯战争。如 1941 年 12 月 30 日侨总会在中华总商会召集全市性的“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组织了“星华义勇军”,经短期训练后即赴前线作战,浴血奋战 8 天,后因英军投降才解散。在菲律宾,华侨抗日武装有“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和“菲律宾民主战地血干团”。1943 年,英国经济作战部马来亚支部和重庆国民政府合作组织了“一三六部队”,骨干是因战争而滞留在印度的 2000 多名海员,其中大部分是华侨。他们在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受训后,乘潜艇或空降到马来亚,战争结束前,共潜入 18 批,在马来亚敌后进行抗日活动和搜集情报。其领导人林谋盛于

1944 年 3 月被捕,“迭遭刑讯不屈”,牺牲时年仅 35 岁。新加坡政府于 1954年建立了林谋盛烈士纪念塔,以表彰他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