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哑巴吃黄连

长江出海口北部,是一块伸向黄海的半岛形的平原。平原上,河川似网。这是一块富饶的土地;海边出盐,河里出鱼,地里出棉花和大米。它的南边, 和崇明隔江相望,再向南就是上海了。1941 年春天,新四军 1 师 3 旅在那里正式成立了军分区司令部。以后,这块土地,称为“苏中第四区”。四分区包括南通、余东、启东和海门等四个县。东西不到 100 公里,南北不过 50 公里。地方不大,但它成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前哨阵地,它控制着长江的出海口,控制着上海通往苏北的交通线,在经济上、军事上都极为重要,成了敌我必争之地!

为了征服这块土地,敌人对四分区实施残酷的“清乡”,使四分区根据地的军民,面临着一场复杂而艰苦的斗争。党早已在军民中做了动员,做好了反“清乡”的准备。虽然这样,但人们并不知道“清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干部和群众在开始时都有些摸不到底。

在敌人还未布置完毕、站稳脚跟时,我们的主力部队乘敌人调防的空隙, 一连摧毁了金沙、余东、悦来、曹家埠等据点,拔除了 40 多座碉堡。然后, 主力便转移了。我们根据地的领导机关在新的形势面前,也大力缩减人员, 配上精干的武装,与敌人周旋。民兵也成立了锄奸队等组织,到处打击敌人,

等敌人疲劳松懈的时候,就抓紧战机伏击它。在南坎等地打了伏击战,大大杀伤了敌人,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敌人连连受挫以后,便在四分区的重要路口上,都筑起了望台。每个台上,备有竹竿 3 支,麻绳 3 根,响锣 1 面,符号 3 个——△∪○3 种。如果发现新四军或民兵经过,台上人就打起锣来,并按发现我们的人数,分别竖起 1 根、2 根或 3 根竹竿,当作标记。同时,要立即派人报告。报告时言语

不通,就用符号表示:△表示我们来了 10 个人以下; ∪表示是 20 个人左

右;○表示来了 30 个人以上。因为这样的台太多了,伪军应付不过来,他们只好在保甲中摊派人来分班了望。开始的时候,太阳出山起了望,到午夜时分就结束。后来敌军连连吃败仗,心里害怕民兵和新四军在深更半夜里摸进来,要他们的狗命,所以强迫着民夫,夜以继日地站在台上了望。

敌军时常出来查岗,查岗时民夫必须恭恭敬敬地立正、行礼,如不行礼或稍有点不恭敬,就要被拳打脚踢。若是有人在睡觉,那更会被一顿毒打, 甚至有被打死的。因此群众都恨之入骨。

随着斗争的逐步开展,群众斗争情绪高涨起来了,无论老幼与妇女,农民与开明士绅,都一致起来投进了反“清乡”的洪涛里。在敌人刚开始“清乡”时,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等死不如拚命!”这是四分区人民在实际斗争中得出来的经验,同时,也是最富有行动意义的口号。

敌军还恐怕民夫有通新四军或民兵的,他们有时打扮成民兵的样子,向了望台走来。敌军这样笨拙的把戏,早被我们察觉了。针对敌人的阴谋,民兵干部就发动民夫将计就计粉碎他们的阴谋。有一天,探得了消息,晚上敌军又要化装外出,民夫们就准备了好几根又粗又重的木棍,单等他们来到。半夜里,有两个穿新四军服装的人,向了望台走来。民夫们伏在暗处,等这两人走近了,呼地一下,两面涌上来,紧紧地将他抱住按在地上。拉到灯光下一看,不是鬼子还有谁!于是他们不等敌人分辩,就用布条把他们嘴巴塞住,用准备好的大木棍,没命地死揍。一面派一个民兵敲起锣来,拿了一个

△的符号,去报告镇上的敌人。镇人的敌人还夸奖了几句,说是:“忠心大大的。”随着就向了望台走来。等他们来到了望台,那两个化装的敌人,已经被揍得半死半活。拿大棍的民夫,见镇上的敌人来了,还上前说道:“新四军的,我们的打!”

敌人再也不敢耍这套把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