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绅捐资为抗战
1937 年深秋的一天,前不久刚从日寇铁蹄下解放的小城洙源张灯结彩,
人声鼎沸,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八路军独立 1 师师长杨成武在这一天出人意料地要在自己的师部召开一次乡绅座谈会。事先发了请柬,邀请全县各界乡绅参加。在当时生活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杨成武还特意嘱咐有关部门,准备几样菜和酒,要宴请这些乡绅们。
对于杨成武的举动,许多人不得其解,那些收到请柬的乡绅们就更是摸不着头脑了。在此战斗频繁,局势复杂时期,杨师长有多少军政大事要抓, 为何有此“雅兴”,聚会众乡绅呢?原来,这是杨成武贯彻上级指示,创建抗日根据地,壮大部队的良策之一。
自 1937 年 10 月初,杨成武率领的独立团夜袭了洙源城,守城日军溃败而逃,该城遂告光复。随后,他们又成功地恢复了广灵、灵丘、蔚县、浑原、易县等县城,开始向平西、平绥路和平汉路北段挺进,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解放了一大片地区。到了 10 月底,杨成武的独立团已由刚成立时的 1700 多
人发展到 7000 多人,奉八路军总部命令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 1 师,下辖 3 个团,另外还组建了各地游击支队和县大队,伍一下扩大了好几倍。
此时已是深秋初冬的季节,山区已经开始漫天飞雪、寒风阵起。部队指
战员们还没有棉衣,赤脚上穿的还是草鞋。由于国民党部队和日本侵略军败退时已把此地的物资洗劫一空,给我们部队筹粮、筹款、筹被服等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部队的给养和过冬问题,杨成武立即派出了地方工作团,普遍深入各地宣传党中央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放手发动群众,建立各县“抗日救国会”。接着,在晋察冀三省的结合部—一恒山地区地方党建立了特委, 并分别建立了县委和区委,各县也相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
为了做好上层人士的发动工作,杨成武决定在这天开一个乡绅座谈会, 把附近的乡绅都请到师部,向他们宣传抗日,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快到开会的时间,四里八乡的各位乡绅衣冠楚楚,客客气气地陆续来到了会场。由于对八路军还不了解,这些人的紧张、胆怯的心情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来。杨成武亲自站在门口,把一个个乡绅迎进大厅,上茶落座,寒喧交谈,气氛逐渐融洽了起来。在这群乡绅之中有一个人显得与众不同,引起了杨成武的注意。此人 50 岁左右,别的乡绅都戴皮帽,穿皮袄,而他只戴一顶旧毡帽,穿一件极普通的棉袄,毫不起眼,像个窘迫的小店主。 但奇怪的是此人一出现,几乎所有的乡绅都主动向他抱拳作揖,主动搭话。见此情景, 杨成武暗向旁人一了解,方解其中之谜。原来,此人就是远近闻名的当地最大的财主王莆。
王莆祖辈很穷,母亲还要过饭。清末闹义和团时,他的父亲曾救过一个外国神甫的命。后来,这位神甫为报救命之恩给了他家不少银元,王莆就用这笔钱做买卖。虽然他没读过书,除了银元、纸币外,一个大字也不识,但十分健谈,做起买卖来,旁人都说他有三头六臂,出奇的精明和能干。由于他经营有道,很快就成了当地首富。过去在破庙容身,四季衣不遮体,靠要饭为生的他,现在的住房和城楼子一样,在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等地都有他开的店。由于他从小吃过苦,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有时甚至十分吝惜。他的母亲还经常翻出当年的讨饭篮子和打狗棍教育他。王莆此次应邀前来赴约,凭他如此精明之人,自有其打算。
杨成武待各位乡绅到齐之后,便请大家入席,席间频频举杯给大家敬酒, 招待大家吃菜、用饭、拉家常,平易近人,和蔼随和,完全没有国民党军队和其它作战部队那种飞扬跋扈的劲头。待大家高高兴兴用过餐之后,杨成武才开始言归正传,宣传我党我军的抗日政策和主张,阐述当前的形势和抗战胜利的光明前景,讲明我军目前面临的困难,同时论述了八路军、根据地的存在对乡绅们的有利因素,历数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从民族大义出发, 动员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粮出粮,有知识出知识。杨成武讲完之后, 会场寂静了一会儿,接着乡绅们便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表态,所讲大多是恭维奉承之辞,夸奖八路军作战英勇,抗日有功,纪律严明,纷纷表示拥护统一战线,但就是不说自己要捐多少米款,好些人还都拿眼睛望着坐在一旁沉默无语的王莆,那意思很清楚,大家都要看这首屈一指,精明过人的大财主如何行动。
杨成武看出了大家的心思,知道王莆是关键人物,他的态度决定着这些乡绅的行动。他不动声色笑着问王莆:“王莆先生有何考虑?”
一个乡绅急忙从旁边插话说:“谁人不知,王兄的银洋能从张家口铺到天津卫啊!”
另一个插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王兄家资雄厚,带头说个数吧!”
王莆刚才一言不发,始终坐在一旁捧着手中的水烟壶慢慢地吸,表面平静,其实内心早已波涛汹涌,激动难平。杨成武刚才一番语重心长抗日救国, 团结抗战的道理句句说到了他的心坎上,通过几天来的亲身观察,他确信, 八路军是一支真正抗日的队伍,是一支为国为民的队伍,是一支最有希望的队伍,这支队伍目前暂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作为一个中国人,不支持这样的队伍那还支持什么队伍呢?打定了主意,他连吸了几口烟,然后放下烟壶, 缓缓站起身来,向杨成武欠了一下腰,然后不慌不忙地说道:“在下是小有家产,各位高邻也有目共睹,这是鄙人多年血汗积累,不必相瞒。而今国难当头,抗战是民族大义,在下手无缚鸡之力,不能效前方将士为国捐躯,难道还不能为国捐款吗?鄙人认捐——”他伸出了五个指头。
会场一下鸦雀无声,众乡绅的目光一下全都集中到王莆的手上,一位乡绅忍不住壮着胆子惊问道:“ 5 千?”这数对于吝惜的王莆来说已不算小数了。
王莆摆一摆头,环顾了大家一下,背着手高声说道:“暂时先捐 5 万元, 若抗日政府认为不够,王某还可再作考虑。”
顿时,惊叹、议论声四起。人们没有想到平时生活俭仆、省吃俭用、吝惜出名的王莆这次却出人意料地慷慨解囊,那些想拿王莆当挡箭牌,看他笑话的人脸色都变了。王莆捐 5 万,他们该捐多少呢?
王莆接着又说:“奉劝诸位一句,国将不保,家何能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与其让家财落入敌手,为何不献于抗日?望诸位三思!”王莆言辞慷慨,滔滔不绝地表明了自己抗日救国的决心。语惊四座,情感众人。在他的带动下,其他乡绅也先后表态认捐。有的说“量力而行”,捐了 1000 元; 有的说“鄙人当等而下之,不敢与王兄比肩”,捐了 800,很快就筹集到了一笔急需的钱款。
不久,王莆参加了“抗日救国会”,并先后捐了 10 万元的钱粮,比全县财主所捐的总数还多。从他身上,使人感到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力量。
就这样,在各方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之下,部队的过冬问题顺利地解决了,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据地也日益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