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话本与诸宫调

宋金元时代城市经济发展,城市里出现了一些讲说故事的人,叫作说话人。他们讲故事的稿本称为话本。“话”的意思即故事。

说话是从唐代的“说话”和“市人小说”发展而来。佛教的俗讲、变文也在形式上给了它以启发和影响。北宋的都城汴京,说话很盛。说话人多有专长,如说小说、合生、说诨话、说三分、说五代史等。南渡以后,在临安城中说话仍然十分繁盛。《都城纪胜》载:“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讲史和小说的区别,在于讲史一般篇幅要比小说长,讲史大抵依据史书,略加渲染;小说则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和口头传说。所以,小说比讲史更吸引听众。

现存的所谓宋元话本都是经过后人修改过的宋代说话人的稿本。讲史如

《新编五代史平话》,小说如《碾玉观音》等,人物描写都很出色。由于城市居民繁众,说话人投合不同阶层人的趣味,话本的内容庞杂,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有很大差异。多数话本的主人公是普通的城市居民,反映了他们不同于农村中地主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不少话本直接宣扬伦理纲常。也有一些话本从不同方面表达了南宋人民抗金的愿望。话本运用接近当时口语的文字写成。在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对话方面,都显示了这种文艺作品的崭新风貌,对明清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宋代城市中发展起来的另一种文艺是戏曲。宋代的戏曲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歌舞讲唱为主,如转踏、曲破、大曲、赚词、鼓子词、诸宫调等。另一类是和戏剧更为接近的傀儡、影戏、杂剧等。诸宫调的创始人是北宋泽州人孔三传。这种文学体裁由散文和韵文两部分组成。韵文由儿种不同宫调(即乐曲的声调)结合成一套曲子,用以讲述一个故事,所以叫作诸宫调。靖康年间,金兵围汴京,向北宋索取教坊乐人、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等各色艺人一百多家。因此,说话、诸宫调等在金朝也十分流行。著名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就是当时说唱诸宫调的稿本。

董解元身世不明,大约是金章宗时人。“解元”是当时人对文士的通称。

《西厢记诸宫调》是根据唐元稹的《莺莺传》传奇改写而成。原作情节的重要改变,是张生与莺莺双双出走,结成良缘。这个改变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思想内容上是重大的进步。这部作品一共用了十四种官调,一百九十三套组曲,结构严谨,曲折多致,从事件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人物性格的特征和思想感情的变化。胡应麟称它:“精工巧丽,备极才情,而字字本色, 言言古意,当是古今传奇鼻祖。”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长篇组曲, 被誉为“北曲之祖”。董西厢在讲唱时合琵琶而歌,所以又叫《西厢挡弹词》或《弦索西厢》。表演时,弹奏和念唱是由一人兼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