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1930 年 11 月至 1931 年 9 月,中央红军在朱德、毛泽东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连续打破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三次大规模“围剿”,共歼国民党军 8 万余人,国民党军被迫在较长时期内处于守势。

1932 年冬开始,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陆续调集 40 万大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大规模“围剿”。蒋介石专程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此次“围剿”行动,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

国民党军兵分三路向中央苏区进击。中路军为“进剿”军,由蒋介石嫡系 12 个师组成,担任主攻任务,陈诚为总指挥;左路军由驻福建的第 19 路

军等部队组成,共 6 个师又 1 个旅,蔡廷锴任总指挥;右路军由驻赣南、粤

北的广东部队组成,共 6 个师又 1 个旅,余汉谋任总指挥,其中左、右两路

军均为“清剿”军,担任就地“剿办”,并策应中路军的行动;第 23 师为总

预备队;此外,还有 4 个师又 2 个旅分别在南城、南丰、乐安、崇仁、永丰等地担任守备。第 3、第 4 航空队以南昌为基地,支援作战。与国民党军的40 万兵力相比,中央红军所辖的红一、红三、红五军团和红 11、红 12、红

21、红 22 军,总计兵力才约 7 万人,至于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则更为悬殊。

国民党军中路军总兵力约 70 个团,16 万人,组成 3 个纵队:罗卓英任第一纵队长,指挥第 11、第 52、第 59 师,向宜黄、棠阴地区集中;第二纵队长吴奇伟指挥第 10、第 14、第 27(后任守备)、第 90 师,向抚州、龙骨渡地区集中;第三纵队长赵观涛指挥第 5、第 6、第 9、第 79 师向金溪、浒湾地区集中,并以一部出资溪;第 43 师为预备队。担任“进剿”任务的上述

部队限于 1933 年 1 月 6 日前集结完毕。但部队行动迟缓,直至 2 月中旬尚未全部到达指定地域。而此时,红一方面军则以备战姿态集结于金溪、浒湾、黄狮渡地区。红军根据中共临时中央关于不等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布置完成, 就集中一切力量,首先粉碎抚河国民党军全部,而后各个击破增援之敌的指示,决定将闽浙赣苏区第 10 军、闽西苏区第 12 军和赣南苏区第 21 军调归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1 月下旬,第 10 军南渡信江,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随即同第 31 师合编为第 11 军。第 12、第 21 军也先后到达将乐以北和宜黄、乐

安、崇仁地区,这两个军北调后,闽西和赣南地区分别成立了第 19 军和第

23 军。红军在金溪以南地区两次准备以运动战寻歼国民党军第 14、第 90 师等部,均因国民党军行动谨慎而未果。

2 月 4 日,中共苏区中央局作出决议,再次要求红军在国民党军部署未定之际,实行进攻作战击溃之,并命令红一方面军首先围攻南丰。南丰乃国民党军进攻中央苏区的重要据点。国民党军第 8 师主力约 5 个团部署在该城及其周围地区,1 个团在里塔圩和新丰街防守。9 日,红军开始向南丰地区开进。11 日,红 22 军占领里塔圩,国民党军退集南丰城。新丰街之守军因归路被红军截断,退至南城。12 日晚,红三、红五军团各一部向南丰城外围阵地发起进攻,战至次日晨,未能突破防御。战斗中,红三军团第 3 师师长彭鳌不幸牺牲。担任中路军总指挥的陈诚,获悉红军围攻南丰后,一面令南城第 24 师立即派队驰援南丰,抑留红军于南丰城下;一面令中路军各部队迅速向南挺进,寻找红军主力进行决战。红一方面军朱德司令员和周周恩来政治委员,根据中路军的行动部署,当即决定改强攻南丰为佯攻,主力转移至南丰、里塔圩以西地区,待机打援。22 日,红军得悉国民党中路军以第 1 纵队

准备在宜黄、乐安地区迂回红军后方,而以第 2 纵队主力集中南城,1 个师前出至新丰街,企图在第 3 纵队策应下,与红军在南丰地区决战。周恩来、朱德鉴于国民党军兵力密集,在南丰地区与之决战于红军不利,毅然决定撤围南丰,采取退却步骤,以红 11 军伪装主力,在里塔圩和新丰街之间东渡抚河,向黎川前进,以迷惑对方;方面军主力则陆续秘密转移到苏区东部的东韶、洛口地区,待机歼灭国民党军。此次主动及时退却,不仅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且为进一步打击“进剿”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红军主力由南丰附近地区主动撤退后,“进剿”军一时成了丈二和尚, 摸不清红军之去向,误以为红军主力退向黎川地区,一部退向广昌。同时南丰守军又惧怕红军再次围攻,呼救之声不断。面对此等军情,陈诚遂作出权宜之策,于是命令第 1 纵队于宜黄以南地区集中,然后出广昌、宁都,堵截

红军归路;第 2 纵队由南城、南丰出康都,侧击黎川、建宁;第 3 纵队由金溪地区南下,从正面向黎川方向进攻,企图合击红军主力于黎川、建宁地区。为此,第 1 纵队的第 52、第 59 师准备由乐安地区分经蛟湖、霍源东进黄陂,

同由宜黄南下的第 11 师会合。

兴许陈诚此时正为其高超指挥之术而得意忘形之际,兴奋于即将获得“剿匪”头功,既可解救南丰之守军,更可全歼红军之主力。而运筹于帷幄之中的红一方面军首长朱德、周恩来则已找到了破敌之策。鉴于中路军第 1 纵队与第 2、第 3 纵队相距较远,态势孤立,且第 52、第 59 师由乐安向黄陂开进所必经的登仙桥以东地区,山高林密,便于大部队隐蔽集结,是伏击战的理想之地,且该路军又临近红军集中地,为红军歼灭该部提供了绝好的良机。因此,方面军首长决心集中主力,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在固岗、登仙桥以东,河口、黄陂以西地区,选择有利地形,以伏击战歼灭第 52 师和第 59 师。

具体战斗部署为;以红一、红三军团和红 21 军为左翼队,隐蔽集结于金竹、

大坪地区,待第 52 师进至蛟湖、桥头一线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行军纵

队发起攻击,歼灭该师;以红五军团和红 22 军为右翼队,隐蔽集结于横石、

侯坊一线,准备占领黄陂、霍源地区,歼敌第 59 师,并保障左翼队翼侧安全;

以江西军区独立第 4 师、第 5 师分别在永兴桥到扬坊之线和上下源地区活动,

积极钳制国民党军,并保障右翼队翼侧之安全;以红 12 军为预备队,随红五军团跟进。

25 日,方面军首长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队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争取反“围剿”首战的完全胜利,给“进剿”军以迎头痛击;号召各部队利用战前或作战的间隙做好政治动员和宣专鼓动工作,提高部队士气。26 日,各部队先后进入预定地域,严密封锁消息,密切观察敌情,静候国民党军钻进伏击地域, 准备打个漂亮的歼灭战。

同日,国民党军第 52、第 59 师由乐安分两路东进,当晚分别到达太平圩、罗山街一带。27 日,第 52 师按第 155 旅、第 154 旅(欠第 309 团)、

师直属队、第 309 团行军序列,沿登仙桥、大龙坪、蛟湖、桥头之线向黄陂

前进;第 59 师按第 177 旅、师直属队、第 175 旅、独立团序列,沿固岗、西源、霍源向黄破前进。行进中的两师之间有摩罗嶂大山相隔,联络协同均不方便,困难成堆。加之时值细雨浓雾之日,能见度极差,连 10 米之外的人物

都难以辨清。第 52 师沿途不时受到苏区游击队袭扰,行动缓慢,并始终误以为红军主力远在南丰、黎川地区,行进中疏于戒备,对隐蔽于行进道路两侧高地的红军主力竟丝毫未曾察觉。午间时分,第 52 师先头部队进至桥头附

近,红一军团之第 7 师立即以一部兵力向蚊湖攻击,将第 52 师的行军纵队拦

腰切断。与此同时,该军团之第 7、第 9 师主力向进至大龙坪的第 52 师师部

猛攻,该军团的第 10、第 11 师向进至小龙坪的第 52 师后卫部队发起攻击,

红 21 军则神速穿插到登仙桥附近地域,截断其退路。历经 3 个小时的激战,

红一军团歼灭了第 52 师师部、第 154 旅之第 309 团等部,并俘其师长李明。

取道大龙坪、坪口、跃龙坪向黄陂前进的该师第 155 旅第 312 团,也在跃龙

坪遭到歼灭性的打击。而该师前卫第 155 旅主力进至桥头附近后,从激烈枪炮声中得知大龙坪方向和黄坡方向发生了战斗,但却因情况不明,决心难定, 加之不断遭到沿途苏区游击队的袭扰,遂被迫停止前进,占领阵地。傍晚 18 时,红三军团赶到,随即将该部合围于桥头。28 日 8 时,红三军团向桥头的第 155 旅发起猛攻,将其逐次歼灭;同时,以一部兵力进攻蛟湖的第 154 旅

主力,与红一军团的一部密切协同,于 11 日全歼该旅。

红军右翼先头部队于 27 日中午到达黄陂、秀源一线,发现国民党军第

59 师正从霍源一带向黄陂前进。右翼队首长当即命令红 22 军之第 64 师向霍源方向急进,抢占有利地形,并在国民党军到达前占领黄陂西北一带高地, 红 15 军则在霍源以南占领阵地,力争将第 59 师全歼于黄陂、霍源地区。13

时,红 15 军与该师前卫第 177 旅接触,激战数小时,击溃了该旅。战斗打响

后,第 59 师师长陈时骥一面令后卫第 351 团主力和独立团一道在西源以及以

西地区转入防御,一面亲自率领第 175 旅主力增援前卫部队。战至黄昏,双方形成对峙。红军右翼队首长视情当即决定以小部监视国民党军,主力集结休息,并调整部署,准备次日再战。28 日 8 时,右翼队向第 59 师发动全线进攻。经过整日战斗,将该师主力部队大部歼灭,并在红三军团一部的配合下,于霍源地区切断了该师的退路。师长陈时骥见败局已定,遂率残部数百人乘夜暗向蛟湖方向逃窜,企图与第 52 师会合,当逃至蛟湖附近时,发现第

52 师已被歼灭,于是只得转向乐安方向仓皇逃窜。3 月 1 日上午,该师残部行至登仙桥东北地区时,被红一军团歼灭,师长陈时骥被活捉。留下西源的该师后卫第 351 团大部和独立团在国民党军第 11 师接应下逃向河口。

国民党军第 59 师主力被歼后,其中路军第 1 纵队的红 11 师主力已达河口、南源地区。红军准备乘胜继续围歼该部,但因第 2、第 3 纵队兼程来援, 再战于红军不利,方面军首长当即决定将红军主力转移至小布、路口、东韶地区休整待机,以准备继续歼灭来犯之国民党军。

黄陂战斗结束后,“进剿”军仍集中在黄陂、蛟湖地区搜寻红军主力。由于苏区军民严密封锁消息,国民党军仍似睁眼瞎子一般,判不明红军之去向。3 月中旬,陈诚鉴于黄陂地区作战失利,遂将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改为中间突破,并对作战部署作了如下调整:以第 2 纵队为前纵队,第 1 纵队余

部及第 3 纵队第 5、第 9 两师为后纵队,第 3 纵队第 6 师在抚州守备、第 79 师在宜黄地区担任预备队,由黄陂、东陂地区向广昌方向进攻,企图攻占广昌,寻歼红军主力于广昌地区。16 日,中路线前纵队到达新丰市、侯坊、草台岗一线,后纵队位于东陂、黄陂、蛟湖地区。由于这两个纵队靠拢一起, 行动谨慎,不便分割歼灭,红军歼敌一翼的计划未能实现。

为了分散敌人,创造战机,方面军首长决定以红 11 军进到广昌西北地区,在地方武装配合下,积极活动,吸引敌前纵队加速前进,以拉开其前后两个纵队之间的距离。“进剿”军总指挥陈诚,对红 11 军等部在广昌及其西北地区的活动,误认为是红军主力,便当即命令前纵队加速向广昌前进,并

将后纵队第 5 师改归前纵队指挥,以加强其进攻力量。

黄陂战斗后,红一方面军经过休整补充,士气正旺。为求歼由宜黄南部地区进攻广昌的国民党军一部于运动之中,从 3 月 15 日起,方面军主力便陆续由原集中地出发,进至徐坊、大坪、东边岭、横石、高溪一带,迫近草台岗、徐庄地区隐蔽待敌。草台岗、徐庄一带,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国民党军重装备难以发挥威力,飞机也难以进行空中支援,反之,装备轻便和擅长于山地运动战的红军,却易于发挥其优长。再则,该区又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在此预设战场可谓明智之选择。20 日,“进剿”军前纵队进至甘竹、罗坊、洽村一带;后纵队之第 11 师进至草台岗、徐庄一线,第 59 师残部在第 11

师后跟进,第 9 师进至东破附近,前后两个纵队相距将近 50 公里,后纵队态势孤立,力量又比较薄弱,再一次出现了红军求歼运动中或立足未稳之敌的有利战机。

方面军首长决心抓住这一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歼灭后纵队的第 11 师于草台岗、徐庄地区,尔后相机各个歼灭其他进攻之敌。具体部署为:

红一、红三军团,红 21 军和江西军区独立第 5 师为左翼队,先消灭草台岗附近之敌,尔后进攻并消灭东肢之敌,彭德怀、滕代远担任左翼队指挥。红三军团于东边岭、亮溪附近由西南向东北进攻草台岗之敌;红一军团于大坪、徐坊之线由西向东进攻铁石坳附近之敌,并截断东破敌第 9 师与草台岗之敌

的联系;红 21 军于王坑、邱坪附近由西向东进攻东陂之敌;独立第 5 师于吴城、秀山由西北向东南佯攻五里排之敌,并保障红军左翼队左翼安全。红五军团、红 12 军和宜黄两个独立团为右翼队,以主力进攻草台岗、徐庄之敌左侧背、以一部从摇篮寨钳制东陂之敌,右翼队指挥由董振堂、朱瑞担任。红五军团由端溪地区沿落马山、霹雳山进攻徐庄、雷公嵊之敌,红 12 军主力由王埂山、三角寨一带侧击侯坊、徐庄、雷公嵊之敌,以一部并指挥宜黄老独立团由摇篮寨钳制东陂之敌,宜黄新独立团进至新丰市西南地区阻击敌前纵队回援,保障右翼队右翼之安全,右翼队与左翼队的战斗分界线为由东边岭到东陂大路之线,道路含左翼队。红 22 军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郭家地附近, 战斗打响后随红一军团跟进;必要时由林彪、聂荣臻指挥。

20 日黄昏,敌后纵队第 11 师陆续到达徐庄以南地区,第 59 师残部进抵

雷公嵊附近,第 9 师在东陂担任掩护。第 11 师因山路崎岖,地形复杂,夜间行军困难,便在霹雳山一带露营。不久,该师前卫与红五军团一部接触后, 全师就地转入防御,以第 32 旅占领霹雳山、龙咀寨、黄柏山阵地,以第 31

旅 2 个团占领龙咀寨以北及黄柏山、草台岗南北之线,师部及预备队 1 个团在徐庄。

20 日夜,红军各部队按战前部署先后进入攻击阵地。21 日拂晓,红三军

团首先发起攻击。红 1 师在界上地区展开向霹雳山之敌进攻,红 2 师和红 7

军由各城下、茅亭下一线向黄柏山之敌进攻:红 3 师为军团预备队在界上待命。红一军团第 10、第 11 师在张山附近地区展开,向黄柏山之敌进攻;红21 军由大公田、西岭地区向东陂之敌进攻,切断国民党军第 9 师与第 11 师

的联系,保障主力围歼第 11 师;担任预备队的红 22 军在张山附近待命,并

以一部向东破警戒。与此同时,红五军团的第 15 军、第 39 师及红 12 军分别

向霹雳山、雷公嵊和摇篮寨之敌发起进攻;红军右翼队预备队第 38 师进至焦

坊待命。10 时,红三军团第 1 师突破霹雳山敌阵地,激战中,红 1 师师长彭绍辉率部冲锋,身负重伤。红军攻占霹雳山后,残敌向龙咀寨溃逃。军团长

当即命令预备队第 3 师加入战斗,与第 1 师协力向龙咀寨攻击,并以 1 个团加强对黄柏山之敌的攻击。此时,黄柏山战斗异常激烈,红军与国民党军多次展开肉搏。红 3 师进入战斗后,红一军团首长见黄柏山与龙咀寨之敌,分

别为第 10、第 11 师和第 1、第 3 师所吸引,中央空虚,即以第 9 师从中央穿插进去,支援黄柏山、龙咀寨红军的作战。15 时,红军占领龙咀寨。红一军团为迅速解决战斗,继以第 7 师投入黄柏山方向的作战。激战至 17 时,国民

党军第 11 师全部阵地均为红军突破。红军各部队乘胜追击,歼灭该师大部,

并击伤其师长萧乾。在红军攻歼第 11 师时,第 59 师残部和第 9 师的 1 个团在罗卓英的督令下,曾积极进行援救,在雷公嵊南端和大排地区遭到红军严重打击。第 11 师被歼后,敌中路军各部队纷纷后撤。至此,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大规模“围剿”基本被打破。

在国民党军中路军向苏区“进剿”期间,蒋介石曾令其左路军和右路军积极策应中路军作战。但这两路军同蒋介石的矛盾很大,均图自保,加之不时遭到苏区军民的袭扰,始终未能起到预期的配合作用。

此次反“围剿”作战,共消灭蒋介石嫡系部队 3 个师,俘 1 万余人,缴

枪 1 万余支,活捉 2 名师长,毙、伤 16 名师、旅、团长,取得重大胜利。此次反“围剿”,是在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下进行的。但是,由于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在红军中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周恩来、朱德适时从南丰撤围,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从被动中取得了主动。在国民党军多路进攻的情况下, 红军以少数兵力钳制敌之数路,集中主力,运用大兵团伏击的方法,残击敌之一路,取得黄陂、草台岗两战的胜利,从而胜利地打破了此次“围剿”, 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以大兵团伏击歼敌的光辉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