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挥师搏敌顽

凡是熟悉毛泽东诗词的同志,肯定会记得毛泽东那大气磅礴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泽东这里豪迈地宣告捉了张辉瓒的不是别人,正是粟裕及其所部。1930 年 6 月中旬,红军在长汀进行了整编,红 4 军、红 6 军、红 12 军

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为红一军团),朱德担任总指挥,毛泽东担任政治委员。粟裕被任命为红 12 军第 5 支队支队长。

粟裕带领部队在峡江转来转去,等待领导层开会决定行动。当时,敌人正在准备对根据地进行“围剿”,中央要红军去打南昌、九江等大城市,毛泽东、朱德则认为应从实际出发,回到根据地内积极准备反“围剿”。粟裕十分支持毛泽东、朱德的意见。

一天,粟裕接到了 11 月 1 日由毛泽东以总前委书记和政治委员双重身份和朱德总司令署名的命令,命令部队东渡赣江,进入东固地区,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决策,粟裕很是高兴。部队进到东固地区,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反“围剿”的准备。

不久,蒋介石以 8 个师 10 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起第一次军事“围剿”。按照毛泽东制定的撒开两手诱敌深入,歼敌于革命根据地内的方针,红

军决定收拢部队,东渡赣江,向小布、黄破一带集中。在小布召开的苏区军官歼敌誓师大会上,毛泽东为了使大家好记易懂,亲笔写了一副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对其战略指导思想作了高度概括。粟裕看到这副对联极为佩服,认为它精辟地概括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把它看作克敌制胜的法宝,认真琢磨,仔细研究,努力把它运用于自己的指挥作战实践。

临战前,粟裕受命担任由红 22 军缩编而成的 64 师师长,暂归红 12 军指

挥。该师武器装备较差,除去几百支土造的“单打一”,其余都是梭镖,因而被戏称为 12 军的“梭镖大队”。

在毛泽东直接指挥的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粟裕的一个得意之作, 就是率领本师指战员,活捉了敌军师长张辉瓒。正是由于活捉了张辉瓒这一巨大胜利,激发了毛泽东的诗情,写出了烩炙人口的诗篇。

1930 年 12 月,蒋介石调集 10 万人马以鲁涤平为总指挥,“围剿”中央苏区。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向根据地中部退却。敌人以每日 35 公里的速度,分多路、多梯次向苏区猛扑。毛泽东、朱

德在多路敌军中,选择了张辉瓒的第 18 师和谭道源的第 50 师作为歼灭目标。但设伏几次,都落了空。

这时,敌主力张辉瓒部 2 个旅,约 1.4 万人,已被红 12 军第 35 师诱至革命根据地腹地龙冈,并有东进君埠的意向。毛泽东决定于龙冈、君埠间设伏,在敌人前进中消灭它。

这时,粟裕得悉了张辉瓒部即将进入龙冈地区的情报。为了实现毛泽东的战略意图,证实情报的准确性,他决定化装亲自去侦察。

主意打定,粟裕立即从师部侦察排中挑选了两名战士,穿上缴获来的敌军制服,迎着张辉瓒部的来路走去。走了半天,便碰上了张辉瓒的部队。

“口令?”树丛里忽然闪出一个站岗的敌军。“清剿!”粟裕镇定地回答。

站岗的敌兵放下枪,却依然面有疑色地问: “你们是从哪来的?哪部分的?”

“我们是 50 师的,你们是 18 师张师长的部队吧?” “你们怎么走得这么慢?落在我们后头有大半天的路程。”

粟裕回答说:“我们是去后头送信的,还以为你们早过了龙冈呢。” 粟裕从容的神态使敌兵彻底打消了怀疑。那士兵胆怯地问道: “听说龙冈那边有共匪,是不是真的?” “哪有什么共匪?”粟裕笑道,“我们早上才从那边过来。你们 18 师是

不是被共产党吓怕了?”

进村之后,粟裕见一个敌军军官坐在一块石头上抽闷烟,边抽边唉声叹气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就主动靠上去和这个军官聊天。

“我们好像见过?”粟裕道,“我是谭师长派来和你们 18 师联络的。” 敌军官一点不加怀疑,发牢骚道:“大家都是跟着鲁总指挥卖命的,今

天见了,明天还不知睁不睁得开眼!”

从敌军官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张辉瓒虽然反共气焰嚣张,但部下的士气却并不太高。

聊天中,粟裕探听到张辉瓒已决定要加快速度往前推进,只是走不走龙冈,还没最后确定。

侦察回来后,粟裕立即把探听来的情况当面向毛泽东和朱德作了详细的汇报,并建议针对张辉瓒骄狂自大、求胜心切的特点,派出一支小部队作为诱饵,把张辉瓒引向龙冈,红军在龙网设伏,歼灭张辉瓒的第 18 师。

毛泽东和朱德十分欣赏这一建议,当即派出一个营的部队去作诱饵,与张辉瓒部接触后,立即向龙冈方向撤退,把敌军引进龙冈。

粟裕根据毛泽东的意图,率 64 师,随红 12 军担任左路包抄任务。

12 月 29 日夜间,伸手不见五指,天空只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眨着眼,老

天帮忙,粟裕率左路部队乘着夜暗人不知、鬼不觉地提前出发,秘密西开, 于拂晓前 4 时,经袁湖,插向龙冈西南,隐蔽在龙冈南端,水西西端的盲公山。

天边刚刚露出一线曙色。遥望远方,但见雾锁群峰,霜染枫叶,一条狭长的山谷在众山环抱中若隐若现,位于其间的龙冈小镇被树丛包围,加上雾重,尚不甚分明。它的南面是一片大山密林,无路可通;东面是黄竹岭。毛泽东、朱德的指挥部就设在黄竹岭后的小别山上。粟裕不禁为毛泽东率总部选择了这样好的一个伏击战场而暗暗高兴。他紧紧盯住龙冈向西通往南垄的大道,那就是他们的主要攻击目标。

龙冈四面环山,群峦叠嶂,山深林密,雾气弥漫,是个打埋伏的好地方。12 月 29 日,张辉瓒果然被引入龙冈,进入红军的包围圈。30 日上午,天空飘起蒙蒙细雨,10 时,毛泽东向埋伏在龙冈四周的红军下达了战斗命令。刹那间,藏龙隐豹的龙冈群山中枪炮声大作,莽莽古林顿时变作杀敌的战场。

下午 2 时左右,战斗基本结束,敌 18 师的 1.4 万余人全部被歼。毛泽东派了两名骑兵通讯员去问主攻师师长粟裕,张辉瓒捉到了没有。

粟裕信心十足地对通讯员说:“张辉瓒就藏在那边山里,我们师正在全力搜索。你们先回去一个向毛泽东同志报告,说张辉瓒马上可以抓到,留下一个人等抓到后立即回去报告。”

在场的同志见他这样干脆利索地把毛泽东派来的通讯员一分为二,都对他的干练十分佩服。

不多久,龙冈满山遍野都响起了红军战士兴高兴烈的喊声: “张辉瓒捉住了!张辉瓒捉住了!”

毛泽东高兴万分,连声夸道:“好,粟裕捉了张辉瓒,还是粟裕有办法!”毛泽东在夸赞粟裕的同时,脑子里已经轻轻哼成了《反第一次大“围剿”》

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