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苏区反“围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的同时, 对湖南、湖北两省边界的洪湖苏区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1930 年 10 月,洪湖苏区的发展已达到相当规模,共拥有监利、沔阳、

潜江、公安、石首、华容、南县等 7 座县城及沿长江两岸大片乡村,纵横达数百公里。11 月,国民党军第 10 军军长、湘鄂川边区“清乡”督办徐源泉指挥 6 个师又 7 个旅的兵力,采取分区围攻、步步为营的战法,对湘鄂西苏区进行“围剿”,并把重点置于洪湖苏区。由于时值红二军团远离苏区进行南征作战,苏区兵力不济,南县、华容、监利、潜江、沔阳等县城相继失守。

为了打破国民党军之“围剿”,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兼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周逸群,决定集中各县枪支,组成赤色警卫大队,设立江左、江右两个指挥部,分别指挥江左军、江右军,并组织苏区群众配合作战,同时将红军团的少量部队及部分伤病员组成独立团,充当反“围剿”的骨干力量。

1931 年 1 月 1 日,徐源泉部向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以第 48 师

等部共 5 个旅又 1 个团的兵力,分别自潜江、岳口、仙桃、新堤、监利等地出动,企图将江左军歼灭于柳家集、瞿家湾地区。在赤色教导军的有力配合下,江左军利用苏区的复杂地形,采用夜袭、伏击、围困等战术,广泛开展游击战,积极打击进犯之国民党军。沔阳赤卫大队等部 3000 余人阻击从仙桃

出动的国民党军 1 个多旅的部队,并以 4000 余人实施反击,给其以重大杀伤;

大同湖地区群众武装 5000 余人,向占领大丰口的国民党军 1 特务团实施反击,一度夺回大丰口;监利赤卫大队、赤色教导队在福田等地区阻击国民党军 1 个旅的进攻达 10 日之久,随后又集中 2000 余人偷袭湖北警备旅,予其以重大杀伤。东荆河两岸的潜江武装群众也有力地打击了进犯之敌。随后, 江左军除留少数兵力在苏区内坚持斗争外,大部兵力分别转到苏区外的沙湖以东地区、汉川的刁汊湖地区、江陵县境内的白露湖一带继续打击敌人。与此同时,为了积极配合江左军的作战行动,红军独立团及江右军先后在华容地区歼灭国民党军 1 个营又 2 个连,并收复了华容城。在苏区军民的有力反击之下,国民党军虽占领了监利、沔阳、潜江地区,但未能实现其全歼江左军的“围剿”企图。

1931 年 3 月 1 日,“清乡”督办徐源泉又以 4 个师的兵力向苏区发动了

第二次“围剿”。徐部第 48 师第 142 旅及第 143 旅一部分自公安、郝穴向藕

池、石首进攻;新编第 11 师主力自安乡向高基庙进攻,一部自南县向华容进攻。在藕池、石首等地相继失守的情况下,中共湘鄂西特委决定江南江北所有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力争保住江南苏区,恢复江北苏区,并准备开辟洞庭特区,作为坚持江南斗争的新的依托。具体部署是,独立团和特委机关先后北渡长江,打击侵占监利、沔阳、潜江地区的国民党军,江右军一部进至洞庭湖西岸地区,建立洞庭特区,一部掩护群众撤到华容以东的东山地区。当月下旬,徐部进占焦山河、调弦口等集镇。4 月初,徐部从其第 48 师第 142 旅、第 19 师、新 11 师和第 15 师第 44 旅等部,分别从调弦口、华容、岳阳等地向东山地区合围。江右军一部及华容游击队在三葑市、松板桥等地进行了顽强阻击,但未能阻止住国民党军的进攻,激战 10 余日,除少数游击队留下坚持斗争外,一部分骨干和地方干部转移到江北,东山地区失陷。

在此期间,北渡的红军独立团在江左军的密切配合下,积极作战,4 次攻占朱河,歼灭国民党军 1 个团的大部,并两次攻占峰口,歼守军 1 个营,

击溃国民党军新 3 旅 1 个团。至此,江北苏区已恢复大部。为了适应斗争形

势的需要,特委对全区武装进行了适时的调整改编:独立团扩编为红军第 3

军第 9 师(辖第 26 团)、组成湘鄂西警卫团、并组建教导团、沔汉独立团、江左各县组编警卫营。整编后,部队经短期休整,即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4 月中、下旬,先后在老新口歼灭徐部 2 个营,击溃其 2 个团,缴枪 500 余支, 收复了龙湾、熊口、汊河口、大丰口等地。5 月初,由于蒋介石与两广军阀间矛盾日趋尖锐,徐部相继调往长沙。红 9 师乘机展开攻势,于 6 月初接连

在三官殿、沙岗、普济观、郝穴、汪家桥等地歼灭国民党军 2000 余人,缴枪

1000 余支。5 月间,湘鄂西红军和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周逸群,在岳阳县贾家凉亭附近遭国民党军伏击,不幸牺牲。这次反“围剿”作战,苏区江北地区除监利、沔阳、潜江等县城外,已全部恢复;江南地区收复了东山地区,并开辟了洞庭特区,迫使国民党军收缩于石首、华容等城镇。

1931 年 9 月初,“清乡”督办徐源泉利用洪湖苏区遭受严重水灾之机,

又调集其第 19 师、新 11 师、新 7 旅,在地主武装的配合下,向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此次“围剿”的重点是洪湖苏区的华容县东山地区。而其时红军主力的分布是:红 3 军第 7、第 8 师在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

红 9 师主力正在向襄河以北出击,以执行湘鄂西中央分局的决定,开辟潜江、

京山、天门地区;红 9 师第 25 团在洪湖苏区江北坚持斗争,江南仅有游击队

300 余人。在这不利态势下,湘鄂西临时省委虽积极领导江南游击队和人民群众进行顽强抗击,但终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而被迫突围转移到江北地区。国民党军进占东山地区后,对苏区进行了血腥镇压,残酷迫害苏区干部、群众,苏区顿时血流成河,哀鸿遍野。10 月上旬,红军第 25 团同原江南游击队一道渡江,以反击东山之守军和恢复江南苏区。21 日拂晓,红军和游击队袭占九佛岗,接着又乘势击溃石堰、毛家巷之守军,并跟踪追击到华容城东的状元街,毙俘国民党军 200 余人,缴枪 100 余支。23 日,又在烟墩、大

王厂、三郎堰等地,向第 19 师及新编第 11 师一部展开进攻,激战两日后, 突然撤出战斗返回江北。不久,中共湘鄂西临时省委又在江南地区组成游击大队,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到年底,江南苏区逐步得到恢复。

1932 年 3 月,党中央派夏曦到洪湖苏区,成立了以夏曦为书记的中共湘

鄂西中央分局,从此,王明“左”倾路线在湘鄂西苏区开始逐步贯彻。分局不顾红军在连续作战后急需休整和国民党军已组织新的“围剿”的实际情况, 要求红军乘胜展开进攻,并强调转变到大规模平地战、城市战,为夺取中心城市而斗争。命令红军打了几次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使红军蒙受了一定的损失。接着,分局又在苏区的党和红军中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肃反。肃反的扩大化,使大批优秀干部被捕被杀,从而严重地削弱了党和红军的战斗力。

6 月,蒋介石在武汉成立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并兼任总司令,

调集大约 50 万兵力,组成左中右三路大军,对鄂豫皖、湘鄂西两苏区发动了

第 4 次大规模“围剿”。其中左路军 10 万余人,何成浚、徐源泉任正、副司令官,徐还兼任该路军总指挥,他们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针, 对湘鄂西苏区进行分区分期的“围剿”。7 月 6 日,左路军开始实施其“第一期进剿计划”:以第 13 师 6 个团、第 44 师 6 个团、第 48 师 5 个团、第

41 师 1 个团和独立第 37 旅 3 个团分别编为 4 个纵队,另以 6 个团为总预备

队,向襄河以北地区进攻;以川军第 21 军 10 个团编为 2 个纵队,向襄河以南地区进攻;以第 51、第 41、第 34、第 33、第 82 师和新 3 旅、独立 38 旅各一部以及第 21 军的其余部队,担任牵制任务。首期“进剿”旨在围歼襄河以北苏区的红军。15 日,“进剿”正式开始,左路军第 4 纵队由岳口向张截港、泗港等渡口推进,企图控制渡口,阻止红 3 军南渡襄河;集中第 1、第 2、第 3 纵队分别由景家墩、皂市、白马庙向京山地区合击红 3 军。为了避免与

国民党军正面作战,红 3 军首长贺龙、关向应率部由京山地区向西转移。国

民党军旋即集中兵力穷追不舍。红 3 军为摆脱追兵又掉头东进,以一部兵力撤至襄河南岸,主力再次进至京山、应城、皂市、天门之间一带活动。26 日, 红 3 军被迫撤至荆门东南地区,后又转到潜江县熊口一带,整个襄北地区失陷。

8 月中旬,左路军推出了“第二期进剿计划”,对兵力部署也作了新的调整:第 3、第 4 纵队为左翼军,由岳口进攻洪湖苏区中心;第 1、第 2 纵队留襄北地区担任“清乡”;川军的 2 个纵队为右翼军,在东荆河西岸担任堵

截任务;海军一部封锁长江,以防红 3 军南渡。此举目的旨在摧毁洪湖苏区中心区。面对国民党军的如此部署,夏曦又由冒险主义转为消极防御,命令红军在苏区内构筑碉堡,以期固守阵地,保住苏区,并令红 3 军第 7、第 8

师向沙市、草市进攻,以牵制国民党军。8 月 13 日,红 8 师进攻,袭入草市,

歼守军 500 余人;而红 7 师对沙市的进攻却告失利,被迫撤到龙湾、熊口地区。

随着白庙以西东荆河以北地区的相继失守,湘鄂西苏区机关所在地瞿家湾的形势也愈益严峻。但夏曦却一意孤行,断然拒绝贺龙、关向应等提出的集中主力到外线机动作战、在运动中歼灭国民党军的正确意见,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夏曦指挥红 7 师、警卫师和地方武装,在苏区构筑碉堡,分兵把

守,固守东荆河南岸地区;一路由贺龙、关向应指挥红 3 军主力,深入敌后, 先打击国民党军右翼军,尔后打击襄北国民党军。24 日,红 7 师在东荆河南岸仓促反击受挫,数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左翼部队攻占了峰口、府场两个要点。接着,该部又向新沟嘴、杨林关实施围攻,尽管红 7 师依托阵地,奋勇抗击,但伤亡惨重,被迫撤出战斗。不久,左翼军又攻占柳关、瞿家湾、小沙口等地,至此,洪湖沿岸地区全部陷落。夏曦遂率湘鄂西中央分局、红 7 师、警卫师以及独立师一部先后向江陵地区转移。

与此同时,贺龙率领的红 3 军主力,从浩子口转到川军侧后的荆门地区,

并同尾追的 8 个团周旋 10 余日,未能找到歼敌机会,于 9 月中旬进至京山地

区。面对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红 3 军主力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积极机动的战术,多次打击追兵,保存了基干力量。10 月,红军两路部队会合后, 转至鄂北大洪山地区,洪湖苏区完全丧失。在国民党“进剿”军的优势兵力进攻下,湘鄂边、巴兴归、襄枣宜等苏区也同时丧失。由于敌众我寡和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红军终究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