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934 年 10 月,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的红军和游击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主力红军转移前夕,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项英任书记的中共中央分局,

由陈毅任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以及项英任司令员的中央军区,指挥江西、福建、闽赣、赣南及闽浙赣军区、红 24 师和红 10 军等

部共 1.6 万人,继续坚持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的斗争。

10 月上旬,红 24 师和各军区独立团,首先接替了红一、红三、红八、

红九军团的防务,积极抗击敌人。当红五军团完成阻击任务集结时,独立第13 团积极开展游击活动,掩护其集结与转移,独立第 3 团接替红五军团抗击国民党军的任务。留在苏区的部队还积极开展游击活动,伪装主力,迷惑敌人,迟滞国民党军前进,并严密封锁消息,实行坚壁清野。这些行动,都有力地掩护了主力红军的集结与转移。

当中央红军各部队,分别从 10 个渡口南渡于都河,向突围前进阵地开进时,留守苏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有关地域封锁消息,断绝交通,消灭国民党地方武装“铲共团”,掩护主力红军的行动。10 月 21 日,中央红军开始突围,中央军区命令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领独立团,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配合主力红军突围。11 月初,国民党粤军在南雄、大庾等地追击中央红军, 信丰、南康、安远等地兵力甚少。中央军区遂令赣南军区独立第 6 团、独立

第 14 团深入到上述地区开展游击活动,骚扰敌人,钳制粤军,配合主力红军转移。

留守的红军和游击队,还担负了收容伤病员、运送粮食弹药等任务。中央苏区先后收了数万名伤病员,一些轻伤员经过医治痊愈后加入了当地的游击战争,重伤员进行了分散安置。

在此前后,红六军团西征和红 25 军北上后,留在湘赣苏区和鄂豫皖苏区的红军与游击队,也积极开展游击活动,掩护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进犯中央苏区的敌人除薛岳纵队、周浑元纵队追击中央红军外,其余敌军继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迅速占领了宁都、汀州、石城、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等地。到 11 月下旬,中央苏区的全部县城沦入敌手。

12 月初,陈诚指挥的国民党军 20 余个师 20 余万人,对中央苏区进行划区“清剿”,其余部队则在占领区内构筑堡垒封锁线,组织地主武装,建立保甲制度,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实行白色恐怖。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苏区中央分局领导人,未能接受陈毅迅速实行战略转变,分散开展游击战争的建议,继续以大兵团作战方式进行阵地防御,使部队受到严重损失。仅 1935

年 1 月的牛岭战斗,红 24 师等部即损失 600 余人。此后,苏区分局、军区机

关和红 24 师等被围困在于都东南部的壬风山狭小地区,同所属各地区的联系基本中断。

2 月初,中央苏区形势危殆,中央分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红军行动问题,一致同意突围转移,但对突围的方向意见不一致。有的主张向西,转至井冈山徐图发展;有的主张背靠于都向南发展。项英于 4 日和 5 日,连电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请求指示方略。

中共中央书记处于 5 日致电项英并中央分局,指出:“分局应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但“要立即改变你们的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的环境相适合”。还决定在中央苏区成立中革军委分会,“以项英、陈毅、贺昌及其他二人组织之,项英为主席”,一切重要的军事问题可经军委分会讨论,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则讨论战略战术的基本方针。13 日, 中共中央电示中央分局:部队要以“小游击队的形式,有计划地分散行动, 环境有利时则集中起来,不利时又分散下去”,“占须山地,灵活机动,伏击袭击,出奇制胜,是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游击队应紧密联系群众,为群众利益斗争,在群众中站稳脚跟,取得给养,要恢复党组织,加强地方武装等。

中共苏区中央分局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将红 24 师等部分散突围到中央苏区及邻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实行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部署是:红 24 师首长率师部和红 70 团,随中央分局、军区机关和项英、陈毅、

贺昌等行动;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率红 24 师的红 71 团,向湘南转移;陈潭

秋、谭震林率红 24 师 4 个连到闽西,同张鼎丞等部会合,在闽西坚持斗争;

李天柱率红 24 师 4 个连,依托寻邬南部游击区向赣粤边发展;毛泽罩率红

24 师 1 个连,到闽赣边开展游击战争;独立第 6 团在中共赣南省委、省军区

的领导下,在于都南部开展游击战争;独立第 7 团向闽赣边发展。从 2 月中旬起,红军各部分路突围。突围中,由于敌人的包围已经形成,大部遭到损失,少数部队转移到赣粤边、湘南、闽赣边、闽西地区,会合当地武装,开展游击战争。随部队突围的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何叔衡、阮啸仙、贺昌、毛泽罩、万永诚、李天柱等相继在战斗中牺牲,瞿秋白、刘伯坚被俘入狱,不久就义。

项英、陈毅等于 3 月底到达油山地区,同中共赣粤边特委、军分区会合。由于战斗中,电台被毁坏,同党中央等的电讯联系中断。

在此前后,赣粤边、闽赣边、闽浙赣、闽北、闽东、湘鄂赣、湘赣、鄂豫皖等苏区和游击区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先后实现了由苏区工作方式到游击区方式,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坚持长期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1935 年春,蒋介石为彻底消灭中央苏区、闽浙赣苏区和其他苏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先后调集数十万国民党军,会同各省的军阀、地主武装,采取“竭泽而渔”的手段,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对红军和游击队,实行严密封锁和连续“清剿”。在军事上,构筑堡垒封锁线,控制交通,扼守渡口,对红军和游击队进行“驻剿”、“堵剿”、“搜剿”和“追剿”;在政治上, 推行保甲制度,在“宁愿错杀三千,不能漏掉一个”的反动口号下,实行“一家通匪,十家连坐,一家窝匪,十家同祸”的反革命连坐法,离间人民群众同红军和游击队的联系,利用叛徒从红军和游击队内部进行分化瓦解;在经济上,强迫移民并村,实行计口售粮和配给日用品,企图困死饿死红军和游击队,达到抽水捕鱼的反革命目的。

在敌人的严密封锁和包围下,红军和游击队被围困在荒山野岭中,失去了一切正常生活条件,衣、食、住、行都到了极度困难的程度,正如陈毅在

《赣南游击词》中所描述的那样:“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 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帐篷, 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 敌人的暴行和困难,并没有压服和吓倒红军和人民群众,他们以坚定的

信念,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战斗,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敌人的军事“清剿”, 恢复和巩固了各游击区,保持了革命的战略支点,保存了革命的骨干。赣粤边游击区,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不仅多次挫败敌人的“清剿”,巩固了油山、北山等游击根据地,而且还开辟了“三南”游击根据地。鄂豫皖边红28 军在高敬亭等领导下,在大别山恢复巩固了鄂东北、皖西根据地,恢复建立了天台山、老君山、大悟山等游击根据地。闽西红军和游击队,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领导下,恢复建立了龙岩、上杭等游击根据地,开辟了华安、

南靖和大埔新游击区。皖浙赣边红军和游击队在关英等领导下,坚持了赣东北、皖赣、皖南等老区,开辟了鄣公山游击根据地。湘赣边红军和游击队在谭余保等领导下,经过两年多艰苦斗争,恢复和建立了明月山、太平行、铁镜山、九陇山等 10 多块游击根据地。湘鄂赣边红 16 师在傅秋涛等领导下, 巩固了以黄金洞为中心的根据地,恢复建立了大围山、药姑大山等游击根据地。浙南挺进师在粟裕、刘英等领导下,建立了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闽北红军独立师在黄道、黄立贵等领导下,以崇安、建阳游击根据地为依托,到外线开展游击活动,开辟了一些新游击区。闽东独立师在叶飞带领下,依托游击根据地,时隐时现,飘忽不定,巧妙地同敌人周旋,巩固与扩大了游击根据地。

南方 8 省 50 个地区(浙南、闽北、闽东、闽南、闽西、闽中、赣东北、赣闽边、粤赣边、湘南、湘赣边、湘鄂赣边、鄂豫皖边、豫南桐柏山、广东琼崖)的红军和游击队,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同人民群众甘苦与共,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不仅坚持了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牵制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了主力红军长征,而且保持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使红旗始终不倒,造就了多支英勇善战的部队, 为革命培养保存了一批治党、治军和治国的人才,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南方 8 省 14 个地

区(不含琼崖)的红军游击队约 1 万人,于同年 10 月开始分别集中于安徽歙县的岩寺,湖北黄安的七里坪等地,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尔后开赴华中敌后对日伪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