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用玄珠、郎损、方壁等近百个笔名。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1927 年发表《幻灭》时始用茅盾笔名。茅盾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8 岁入镇立小学读书,课余阅读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开始对古典文学发生了兴趣。14 岁进嘉兴中学读书,正值辛亥革命爆发,因其积极宣传辛亥革命,反对学监而被校方除名。1913 年又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916 年因家庭生计所迫,辍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从此,年轻的茅盾便开始了他漫长而辉煌的文学生涯。
1921 年文学研究会成立,茅盾是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小说月报》主编, 对该刊物进行了全面革新,使之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此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研究并翻译介绍了一部分外国文学作品。1921 年春, 他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他是最早的党员之一,成为我国新文学队伍中最早“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家。随着革命的发展,茅盾积极奔走,为革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茅盾进入了文学创作的丰盛期。由于受国民党政府的迫害,茅盾不得不四处奔走,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茅盾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蚀》还带有悲观消极情绪的话,那么《虹》的发表就表明了茅盾已开始脱离暂时的迷茫向光明的未来前进了。1930 年 4 月茅盾回上海后,积极投身于“左翼”文艺运动,曾任“左联”行政书记,为粉碎国民党文化“围剿”和发展左翼文艺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上也颇有建树,他的《鲁迅论》、《冰心论》等作家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家专题研究的开山之作。现实主义巨著《子夜》和优秀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及《林家铺子》则代表了茅盾时期文学创作的最大成就。它不仅是茅盾文学创作思想和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其登上现代文学高峰的标志。尤其《子夜》,它不仅是茅盾的顶峰之作,也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里程碑。瞿秋白称赞“这是中国第一部写现实主义成功的长篇小说。”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茅盾虽然辗转各地,但他始终是和党站在一起,以笔代枪与侵略者及一切反动派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并积极参加了党领导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他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过《烽火》、《文艺阵地》等一些刊物,并创作了《腐蚀》等 5 部长篇小说和其他散文、杂文等。抗日战争胜利,他又同蒋介石法西斯统治者进行了新的战斗。1948 年 2 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回到北平,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文协”(后改为“作协”)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曾任文化部部长,全车政协副主席,历届人大代表等职务,致力于文艺界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和为新中国培育文艺新生力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十年浩劫中,茅盾虽历经磨难,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党的一颗赤子之心,他以自己的行动显示了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耿耿丹心和浩然正气。粉碎“四人帮”后, 茅盾不顾年事已高,仍辛勤耕作,以残年余力散发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
1981 年 3 月 27 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茅盾因病在北京逝世, 应他生前要求,党中央追认他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笔耕生涯 60 余年的茅盾,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首先是同党领导的伟大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对中国革命和现代文学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他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构制了一幅现代中国社会的宏大历史画卷;另一方面,他的创作和评论又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现实和未来的深沉思索和不懈追求。诚如王若飞同志所说:“茅盾先生的最伟大之处,正是他的创作反映了中国大时代的动态,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创作的中心内容与中国人民解放运动是相联系着的。”
今天,茅盾——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虽然陨落了,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许许多多的爱国爱党的动人事迹也一直在人们中间流传,激励着后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