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郭沫若
(1892~1978),四川乐山沙湾镇人,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坚贞不渝的革命家,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号尚武。1916 年,他在日本留学时,借流经家乡的大渡河的支流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之名,取了郭沫若这个笔名。
郭沫若青年时代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在中小学读书阶段就阅读过《三国演义》、《西厢记》、《庄子》、《史记》等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的民主运动,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屡次参加反对国腐败政府的学潮。辛亥革命时,他在同学间带头剪掉象征民族屈辱的辫子, 在反帝反清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表现积极。
1913 年末,东渡日本留学。1918 年入日本福岗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就学, 在这里,他先后接触了泰戈尔、歌德、海涅、惠特曼等人的文学作品,也受过泛神论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后,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活动,曾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了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他还和福岗的中国留学生一起组织文学团体“夏社”,开始了初期的文学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宣传。时代的动荡,革命的兴起,激发了他强烈的诗歌创作欲望,他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于 1921 年问世。这部杰作,以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精神和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开了一代诗风,郭沫若成为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者。
1923 年春,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到上海。由于思想认识的转变,加之早年所患重伤寒给听觉器官造成的缺陷,他终于弃医就文。1925 年在上海通过瞿秋白,开始和党组织进行接触。1926 年初,由林伯渠推荐, 前往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在此,他结识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并在毛泽东等同志主持下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作过报告。1927 年 3 月,他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在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前夕,向革命阵营发出警报,号召迅速起来打倒蒋介石。他积极参加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曾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起义军南下途中,由周恩来、李一氓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上海。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下,匿名参加文化活动,创作了诗集《恢复》,对中国革命的未来充满坚定不移的信念。1928 年, 迫于蒋介石的严令通缉,流亡到日本,开始了日本后 10 年的旅居生活。旅日期间,他一直关心着国内进步文化的进展,积极支持并指导了留日青年的文化斗争与革命实践。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立即回到祖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战期间,他用借古喻今的手法,写了《棠棣之花》、《屈原》、
《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6 部历史话剧和诗集《战声集》,这些作品痛斥并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极大地激励了国统区人民的抗日民主斗争。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和香港领导文化界同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及内战阴谋作斗争。作品有《南京印象》、《洪波曲》及其它论文、杂文等。1948 年到了解放区。建国后,他长期从事祖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 并于 1951 年,荣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解放后仍不停息地进
行创作,主要著作有《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东风集》等诗集,还有《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及专著《李白与杜甫》等。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邦”以莫须有的罪名对郭沫若进行迫害,终不
能使其折腰,粉碎“四人邦”后,出版了他的最后一本诗文集《东风第一枝》。郭沫若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一
生,回顾他的生平,最难使人民忘怀的是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他的崇高的思想感情和大无畏的革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