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和平,正气浩然
1946 年 3 月 4 日,在“皖南事变”中被非法逮捕的叶挺得以释放。这位为和平、正义而征战的人民的将军,竟遭蒋介石的暗算,被关押在狱中长达 5 年零两个月之久。当天晚上,郭沫若即奔赴红岩村看望叶挺,他对叶挺非常敬佩,敬佩他不屈服于恶势力的革命家的意志和气派,敬佩他为和平正义事业而身陷囹圄却毫无个人怨言的品格和正气。两人久别重逢,热烈拥抱, 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叶挺首先镇静下来,第一句话就说:“沫若,记得吗? ‘三年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现在是一切兑现了。”站在一旁的邓发颇有风趣地“纠正”道:‘不行,志固不可夺,帅又何可夺呢?”郭沫若会意地笑了一阵,对叶挺回答说:“当然记得,你初任新四军军长的时候,我与你同住在汉口太和街,你还让我把《论语》中的这两句话写成了一幅中堂。叶挺恍然笑道:“是的,是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两句,你的字好风流哟,内藏劲骨噢!”一阵笑谈之后,郭沫若轻轻地将叶挺让到座位上,退后两步打量了他一阵,看到他虽经多年的囚禁生活,而今仍壮志不移,依旧雄姿焕发, 心中暗暗赞叹:真不愧无产阶级的英雄豪杰哟!郭沫若动情地冲口说道:“改日一定请你痛饮几杯,好好地为你重获自由庆贺一番。”叶挺欣然接受,连声说“好的,好的。”
那天,从红岩村回到天官府,已经是深夜,郭沫若久久不能入睡。他想起了 3 年前叶挺在狱中亲手制作,送给他的那枚“文虎章”;想起了叶挺夫人李秀文送来的叶挺在狱中写的那首表现革命者高风亮节的诗——《囚歌》, 禁不住感情冲动,蓦然泪下。他在幻觉中,把叶挺的诗当作燃烧着愤激、辐射着光辉的作者的形象的化身,通过泪花他似乎看到了叶挺在狱中面对凶恶的敌人,刚正不屈的高大身影。他的朦胧的睡意一下子消失了,他居然坐起来从珍藏的地方将这首诗拿出,反复地颂读了起来: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
得到永生。
读罢,又居然自语起来:“好诗!真够味!”,“这才是真正的诗!”, “是和平战士的高风亮节之歌!”
郭沫若敬仰叶挺有一身浩然正气,因而能在逆境中永不屈服;他钦羡叶挺有高洁的人生观,因而能超越一切困难。他希望全国青年们能读到他的这首诗,并能从诗中感受并学习叶挺这位为人民的和平幸福而奋勇战斗的真正革命者的光辉精神!于是他怀着敬意写了介绍文字,第一次公开发表了这首用生命和血写成的诗。
郭沫若就是这样在反内战的激流中,同革命者一起奋然前进,揭露邪恶, 呼唤正义,用战斗的笑,文洒血泪情。
当他得知郁达夫“凶多吉少”,在苏门答腊“失踪”后可能已被日本宪兵杀害的消息之后,悲痛至极,愤然命笔:
我要哭,但我没有眼。我要控诉,向着谁呢?遍都是圣贤豪杰,谁能了解这样不惜自我卑贱以身饲虎的人呢?不愿再多说话了。达夫,假使你真是死了,那也好,免得你看见这愈来愈神圣化了的世界,增加你的悲哀。
郭沫若用泪水写成的这几行字,寄托了对革命的文化战士和挚友的哀思,并饱含着“必须带动广大青年促进和平民主运动,一同来整理这个世界的强烈心愿”。
郭沫若为中国和世界和平而呼喊、奋战,蒋介石的特务时时、处处跟踪、监视他。但是郭沫若早已成为一名坚强的战士,早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了, 他经常公开露面,为和平而呼唤,他的浩然正气,震慑着敌人,感召着人民。1946 年 4 月 8 日, 叶挺夫妇以及王若飞、博古、邓发、黄齐生在由重庆飞往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于黑荣山不幸遇难。在追悼大会上,他以极度悲痛的心情,如泣如诉地宣读祭文,与会的群众无不声泪俱下。作为一名坚强的和平战士,郭沫若不仅经得起生死的考验,而且也能极力承受战友们死亡的沉重打击。他的悼词,表达了他平生不曾遇到过的沉重的悲伤之情,表达了广大爱好和平的人民对烈士的哀思,更是对和平民主运动的热烈鼓动:
生为民主,死为民主⋯⋯
民主的的战士们啊,崇高的榜样, 为着争取和平胜利飞往北方,
遇着了雨暴风狂,被挞下降。这天大的损失啊怎样补偿?
(周兴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