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雪耻
1919 年春天,徐悲鸿怀着实现复兴中国美术事业的雄心壮志,踏上赴法留学的新征途。
到法国后,徐悲鸿考入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接受严格的素描基本功训练。一次偶然的机会,徐悲鸿认识了法国当时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达仰。达仰很喜欢这位努力而俭朴的中国青年,于是收徐悲鸿作自己的学生。同时,徐悲鸿认真研究了欧洲的艺术传统,以及各个画派的风格和特色,逐渐掌握了油画艺术的精髓。
当时,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在世界上没有威望,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因此也常受到些外国人的歧视和侮辱。在学校的一次留学生聚会上,有个法国学生站起来傲慢地说:“中国人愚昧无知,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去深造,天天让达·芬奇手把手地教,也成不了材!”
这个法国学生家中有钱有势,平时狂妄自大,对中国留学生蛮横无理,现在又出口伤人。徐悲鸿被激怒了,他用威严的目光盯着那个法国学生说: “先生,你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
家,我们比试比试,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一定要为中华雪耻,为民族争气,让中国的绘画艺术在世界艺术的领域
中大放异彩——成为徐悲鸿奋斗的目标。他象一匹不知疲倦的千里马,日夜奔驰在绘画艺术的殿堂里。
座落在巴黎塞纳河畔的芦浮宫,是一座藏有丰富的古代和现代雕塑、绘画作品的美术馆,被誉为“世界艺术的熔炉”。这里收藏的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象磁铁般地吸引着徐悲鸿,激起了他努力、奋发、创新和赶超的信念。每逢学习空隙,他就到美术馆观赏和临摹历代大师的作品,有时一画就是几个小时,连饭也顾不上吃。天长日久,他得了胃病。剧烈的疼痛,使他难忍, 他就用左手使劲按住胃部右手不停地画下去。
由于国内局势动荡,经济萧条,留学生的公费时断时续,没有保证,生活十分艰苦。有时候徐悲鸿只能以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充饥。既便如此, 遇到喜爱的书籍、图片,徐悲鸿总要从微薄的生活费用中挤出钱来购买。
3 年过去了,徐悲鸿的艺术才能迅速得到提高。在数次竟赛考试中都名列第一。1924 年,他的《远闻》、《怅望》、《箫声》、《琴课》等油画在巴黎展开,轰动了整个巴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时,那个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他找到徐悲鸿说:“徐先生,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你们中国的话说,就是‘有眼不识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