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
集美社村,这个同美丽的厦门岛隔海相望的海滨渔村,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小学和专科学校的建立,原来不知名的渔村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从此, 集美社村同一位伟大的爱国华侨的名字——陈嘉庚连在一起。
1874 年 10 月 27 日,陈嘉庚出生在闽南海滨集美社村一个华侨商人的家庭。他从小受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爱国故事的熏陶,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陈嘉庚 17 岁时离别故土,随父亲陈杞柏飘洋过海,到新加坡经商。企业家敏锐的眼光使他最早看到橡胶业的发展前途, 由原来经营的波萝加工业转向经营橡胶种植业。由于他苦心经营,利润额年年成倍增长,获得巨利。
陈嘉庚辛勤耕耘着自己的事业,他努力创造着生活,创造着财富。钱多了,陈嘉庚想的不是享受,而是贫困落后的祖国。他时常对着碧波万顷的大海,眺望水天一色的闽南海滨自言自语:“余久客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他上下求索,一颗火热的赤子心在剧烈地跳动着⋯⋯捐资
兴办教育,尽国民一分子天职,为救亡图存贡献一点力量。
陈嘉庚很快拟定了在家乡创办小学的计划。1912 年,他回国筹办集美小学,校舍易建,教师难聘。为了解决师资困难,他于 1918 年 3 月创办了集美
师范学校,同时成立了幼稚园。为了给国家培养其它专业人才,他又在 1912
年至 1921 年间相继创办了水产、航海、商业等职业学校。1929 年至 1932 年又增办了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乡村师范等学校。为使家境贫寒的子弟获得求知的机会,学校规定:中学生只交膳食费,学宿费免交,师范生各费均免。学校还给师范、中学生免费发放蚊帐、校服、日用津贴。这样,昔日的渔村奇迹般地变成了海市蜃楼似的集美学村。上课了,集美学校院内书声琅琅;下课了,同学们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在操场上爬滑梯,荡秋千、打篮球、赛排球⋯⋯恰似一幅充满春天气息的百鸟图。
1919 年初夏的一天,背山面海的厦门岛上,陈嘉庚双手挟腰佇立海边, 阵阵海风,不时的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是啊,集美学校的创建,仅仅是这位爱国志士办学救国迈出的第一步。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有 1000 万人口的福建,还没有一所大学。为了替祖国培养出高一级的专门人才,陈嘉庚又立志倾资创办福建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陈嘉庚和建筑师经过多次勘察, 最后把校址选在曾孕育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演武场。这里风景优美,环境幽静,北负青山,面向海洋,地系沙质,平坦坚实,是极为理想的大学校址。
1922 年,厦门大学校舍落成。其设备之完善,在当时的旧中国绝无仅有。
要维持这么一所大规模的大学,谈何容易!学校每月至少要支付 3 万元的办
学费,何况建校期间,他先后拿出了总数 300 万元的费用,陈嘉庚毕竟没有神话中的宝匣子,所以也就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钱。为了筹款,他忍痛变卖了一部分凝聚着自己心血的产业,这对于一个实业家来说,比剜他的心还痛苦。可为了祖国培养人才,个人的利益又算得了什么!不久,他的企业遭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面临着破产的厄运。这时不少人劝他丢掉“集美”和“厦门”这两个“包袱”,但他坚定地表示:个人荣枯事小, 贻误青年罪大。企业可以牺牲,学校不能停办!充分表达了他为祖国倾资办学的一颗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