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乐舞教育与六小舞

西周的《六代舞》体现了周人乐舞制度核心“礼”,它鲜明地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和血族制度的原则精神。礼不但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得到尊重和体现,还通过教育手段灌输给贵族的青年子弟们,使西周形成了以尊礼为目标的礼乐教育体系。

贵族青年们学习的内容,除了礼仪射御之外,舞蹈方面也有“大舞”、“小舞”等,音乐方面有歌唱和乐器演奏,此外还有有关乐舞的理论知识,舞蹈教育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而周代礼乐教育对象,是宫廷王室成员和贵族子弟。礼乐舞蹈的学习一般是从13岁开始,到20余岁达到成熟,而学习的阶段划分则按照年龄大小安排的。

在13岁开始后,贵族子弟主要学习内容是“小舞”、音乐和朗诵诗,偏重于学“文”;15岁以后主要学《象舞》、射箭和驾车等,偏重于习武;20岁的时候,主要学习“大舞”及各项祭祀礼仪。这些内容假定各用3年学完,到22岁“礼成”,大约经过10年左右的磨炼。

周代用6个“小舞”作为乐舞教育的“教材”,也就是《帗舞》、《人舞》、《皇舞》、《羽舞》、《旄舞》、《干舞》这6支舞蹈。

六小舞的名称是对照着六大舞而命名的。正像“大舞”一样,“小舞”也是祭祀性乐舞。关于这6个“小舞”的具体表演形式、祭祀对象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后代的儒家学者也勾画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其中,《帗舞》传说是祭祀后稷的乐舞,其根源是黄帝部落祭祀“云”图腾的乐舞。舞者手持“帔”而舞。“帗”一种说法是五彩缯,也就是用丝绸长条组织起来挑在竿上的道具,但也有说是用鸟羽制成的。

《人舞》传说是祭祀宗庙或星辰的舞蹈,它不用道具,而以手袖为“威仪”。有一种说法是它原本可能来自模仿鸟兽动作的手势。

后来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周代女舞人泥俑,她两袖垂落,两手略抬,似乎正在祷告,这个女舞人神态很是肃穆。

另外还有一件周代玉舞人,她是双人造型,长袖飞扬,身姿有了明显的曲线,或许已经在手袖的“威仪”之外加入了娱神观念。这两件舞人形象虽然不能肯定就是《人舞》的记录,却可以提供一些周代袖舞的印象。

《皇舞》是一个求雨乐舞,传说源自上古先民们蒙着鸟羽祈求神灵降雨。殷商时期已经有求雨性的“小舞”了。

据说贵族子弟在学习和表演该舞时。要身披五彩羽毛,如凤凰之色,头戴羽毛制作的帽子,衣服上缀着翡翠色的羽饰。这样看起来,它该是一个很好看的乐舞,这也证明周人继承了殷商的商羊祭雨仪式,甚至比殷商人还要崇拜了。

《羽舞》舞者持白色鸟羽而舞,祭祀的是四方。其源起当与殷商的求雨之舞有一定关系。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在跳舞时手执雉尾,也就是五彩鸟羽。

《旄舞》是用于周代大学的祭祀礼仪。舞者执牦牛尾而舞。有舞蹈史学家认为,该舞所用的“道具”有可能是用牛尾装饰的舞具而非真正的牛尾。

《旄舞》由来一说是“葛天氏之乐”,也就是古籍中记载的“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殷商时代有《隶舞》,也是持着牛尾,用来祈雨、祈神、祭祖先的。周代《旄舞》当与此有渊源关系吧!

《干舞》舞者持盾牌作舞,用以祭山川。

周代教育贵族子弟性质的乐舞,还有《舞勺》、《舞象》等。根据古籍《周礼·乐师》中记载:

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

这段文献说明,《舞勺》与祭祀舜帝的《大韶》一字同音。后来清代一幅《舞勺舞象图》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这一幅图上,有两个童子生动起舞。其中一人手握“龠”,他顿步踏节,姿态生动。

这恰恰地说明了舞勺是一种持“龠“而舞的文舞,而舞象者手持一把类似戈的武器,偏头抬腿,似躲又停的样子,与手持乐器的”舞勺者“形成了姿态上的呼应。这说明了,《舞勺》、《舞象》是周代分别用于教育13岁和15岁以上贵族少年子弟的文舞和武舞。

《舞象》也是周代一个比较重要的祭祀舞蹈,据说东周末期,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周乐,第一个出场的乐舞叫《象箭》,据考证这个《象箭》就是《舞象》。

因为“箾”是一种舞竿,它与《舞象》所持道具是一样的。但是《舞象》目的历来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认为《舞象》源自周文王的乐舞,也有人说它和《大武》是同一乐舞。

[旁注]

宫廷 封建帝王居住的地方。为了显示皇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统领天下的威严,宫廷建筑都追求雄伟壮观和富丽华贵。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古代宫廷文化不断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礼仪制度和艺术文化。

诗 是古代吟咏言志的文学题材与表现形式,汉代以后《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人一般泛指写诗的人,在文学意义上讲,应是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成就的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人。

商羊 远古时期传说中的鸟名。它飞舞定有大雨。同时也比喻有重大变故发生之前的预兆。据古籍中说,它在下大雨之前,常常屈足起舞。

葛天氏 上古部落首领的名号。被后人尊为乐神的名号,如果说葛天氏单单是发明乐舞的话,而“葛天氏”三字似乎对舞乐没有丝毫含义。其实葛天氏部落不仅是乐舞的发明者,也是织布、穿衣的发明者。由于葛天氏部落首领利用葛这种植物纤维造福部落之民,后人才称之为“葛天氏”。

龠 是古老的民族管乐器。我国乐器就其持势吹法而论,大体可以分为4种,也就是横、直、竖、斜等。4类吹法中,独有“斜吹”一法,几乎不被人所认识。其实,“斜吹”之器,就是历代典籍中记载的极为久远的,并被描述为“如笛”,“若笛”状的古龠一类乐器。

鲁国 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君主都是姬姓,侯爵。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地区,这便是最早的鲁国公。鲁公之“公”并非一种爵位,而是周代诸侯在所封地区的一种通称。鲁国传25世,经36位国君,历史800余年,国都在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国所灭。

[阅读链接]

关于《舞象》的内容,说法也有很多。一种说法是表现武王伐纣的事,另外也有人说是商人善于驱使大象作战,但是聪明的周公还是打败了商纣王。《舞象》便是借此宣扬自己的武功。

不过这后一种说法是把《舞象》之“象”与历史传说作了文字上的比照。如果根据文武二舞来区分的话,《舞象》的道具应该是一种武器,而且表演时没有关于《舞象》是模仿“驱象作战”动作和姿态的记录。

尽管关于《舞象》的说法不一,但它是一种象征周代人们武功的武舞,这在周代的文献记载上却有一致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