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奇斗艳——曲舞生辉
在秦汉时期,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歌舞形式,并废弃了周人制订的礼乐,他们把周代雅乐舞教育机构推翻而建立了“乐府”,这个机构专门搜集民间乐舞,对后来的古代乐舞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和大曲》是另一种歌舞并重、内容丰富的表演形式,它是汉代大型歌舞曲。宴饮自娱之舞,在汉代社交生活呈现出活跃态势,上至宫廷里皇室贵戚,下至一般官吏甚至普通大户人家,都有在宴饮中礼节性互相邀舞的习俗。
在汉代,人们热爱舞蹈,并有歌舞自娱的习俗,这时当时人们淳朴品性的具体表现。
秦代《巴渝舞》与《长袖舞》
那是在秦始皇战胜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他下令丞相李斯要整顿关中地区的民兵,规定了一个月后要进行阅军大典,期间重点检阅民兵的训练成果。
李斯接到命令后非常为难,因为秦始皇当时已经收缴了各国民间的武器,只有秦始皇的正规军队才有正式的武器,而关中地区的民兵也是没有武器可供训练的。
李斯非常着急,他冥思苦想却一筹莫展。后来,李斯在首都咸阳城的街上看到两个大汉正在摔跤,他灵机一动,这才想到用摔跤的方式去训练民兵,然后用摔跤舞的形式通过秦始皇的检阅。
于是,李斯马上下令民兵们日夜苦练摔跤技巧,并且将当时流传很广的《巴渝舞》加以改编,将摔跤这一体育方式融入了《巴渝舞》中,逐渐演绎成一种摔跤舞蹈,他为这种舞蹈取名为《角抵舞》。
一个月后,秦始皇开始进行阅军大典,他看到民兵们互相摔跤搏斗,并跳着一种非常特别的摔跤《巴渝舞》,广场中所有民兵动作一致,人们姿势非常整齐,很是威武雄壮。
秦始皇非常高兴,他重赏了李斯,并且宣布这种《巴渝舞》成为以后的军队大典中重点礼仪。
其实,在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虽然秦代的历史非常短暂,但秦始皇却做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事情,如确立了国家版图,逐步消除了周代分封制度下诸侯贵族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天壤差距,还建立了“书同文、车同轨”的统一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意识和传统。
秦始皇摒弃了周王朝的乐舞传统,他用非常严厉的手段,废弃了周人制订的礼乐舞蹈,并且把周代的雅乐舞教育机构推翻而建立了“乐府”,专门搜集民间乐舞以自娱。
后来在秦始皇陵墓出土了一件错金的银钮钟,上面刻有“乐府”两字,就是秦代乐舞自有其创建的最好证明。这一切,都对后来古代乐舞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巴渝舞》,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因为他们居住在四川周边的巴渝地区,所以这种舞蹈被命名为《巴渝舞》。
在四川古城阆中,这里曾经是先秦巴国的别都,在这里形成一种具有鲜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阆中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龙贲”军,他们执着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
在秦末时期,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还定三秦”,他们在冲锋陷阵中非常勇猛。《巴渝舞》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后来东晋著名学者常璩在他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
阆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劲勇,数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便进入了皇室宫廷。
因此,《巴渝舞》是从西南地区賨人那里传来的舞蹈。汉高祖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招募了一批賨人作前锋,賨人勇猛善战,其风俗又善舞,刘邦便命乐工学习和改编了他们的舞蹈,因为賨人生活于巴郡渝水一带,所以就称此种舞蹈为《巴渝舞》。
后来,《巴渝舞》传入宫廷之后,成为宫廷舞蹈,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功德,是当时著名舞蹈。
《巴渝舞》在表演时,舞者们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中唱着賨人古老的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舞者有36人,这是一种群舞。
由于这种舞蹈是武乐舞蹈,据说后来汉代汉哀帝罢乐府后,他对巴渝鼓员36人仍很是留恋,他认为不可罢掉《巴渝舞》,而是将《巴渝舞》交由大乐领属,将它列入雅乐舞蹈的系统。
《巴渝舞》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配合击磬、摇鼗、抚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等4篇。
《巴渝舞》发展到魏晋时期,已经完全变成庙堂祭祀性质的舞蹈。因此,《巴渝舞》在古代舞蹈艺术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后来,《八仙鼓舞》,其实就是《巴渝舞》历经演变的一种表现形式。“八仙鼓”是长柄双面的兽皮鼓,鼓面绘有八仙或图腾图案,直径略窄,鼓柄较宽。
《八仙鼓舞》多为10人以上的群舞,它适宜在广场中表演。人们在表演八仙鼓时,通常沙锣手先走,然后鼓手随后,人们一面击鼓,一面呐喊,不断变换队形,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秦代的《巴渝舞》在民间也被称为《渝儿舞》,这名字在后来唐代唐太宗大历年间仍然广为流传。后来唐代诗人韩弘在千山口所写《送巴州杨使君》诗中就留下了《巴渝舞》的踪影,诗道:
万里歌钟相庆时,巴童声节渝儿舞。
其中,诗里面的“万里歌钟”就是指辽阔的巴州,那里的百姓唱歌击锣鼓。这首诗的大意是为杨使君到巴州整饬防务取得成绩后,巴州人民定会载歌载舞为其庆贺,这说明了秦代《巴渝舞》在后来唐代时仍然在巴州广为流传。
秦代的《巴渝舞》后来还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兴的舞蹈,名为《薅草锣鼓舞》,这也是流传于大巴山南麓巴中米仓山区的一种舞蹈,多是当地人们在薅包谷草时演唱的大型连套体山歌,所用锣鼓伴奏源于《巴渝舞》的伴奏乐器锣和鼓。
根据地方志《巴州志·风俗篇》中记载:
春田插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合,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
根据这段记载,《薅草锣鼓舞》确实是秦代巴渝地区人们集体劳作时的歌舞,它的目的与古战舞《巴渝舞》其实是一致。
除了《巴渝舞》之外,秦代还有另外一种舞蹈非常盛行,这种名叫《长袖舞》,是当时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舞蹈。古人常说的“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其实就是源自秦代时的这一舞蹈。
《长袖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是一个丝绸大国,也证明以长袖为特征的舞蹈早就流传于华夏大地。秦代的《长袖舞》有多方面佐证。如河南南阳石桥镇画像石上有一个舞人施展长袖,翩翩起舞的图像。
这个舞人扬起一手在上,拖曳一手在下,然后一只腿抬起,似乎在做着侧向的跳跃动作,她的舞姿很洒脱,也很豪放。
类似形象在后来汉代的画像中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当然,长袖之舞是由于服装特点而发展出来的乐舞,而秦代服饰中的女性裙装下摆宽大而长,有时反而更要通过手袖的动作加强舞蹈的动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动人的演出,有时是在相当开阔的地带,有时是在室内,有精美的帷幕作为装饰。更加重要的是,秦代《长袖舞》表演其实是带乐队的。
秦代《长袖舞》乐手们数量有多有少,甚至有时只有一个人,而当时《长袖舞》伴奏的乐器有箫、鼓、鼗、笙、埙、铙等,在很多情形下,还有歌者为《长袖舞》舞蹈家们伴唱。
秦代女子《长袖舞》有时还以双人对舞的形式出现,如江苏栖山的画像石中,就可以见到两个女子舞者甩袖而对舞的生动情况。她们身体倾斜,两袖对称,腰肢柔曼,袖长及地而挥舞不乱。在她们的周围,仍旧有乐手伴奏,旁边还有两人似乎在拍手歌唱。
“对舞”的形式说明了《长袖舞》经常是作为小型节目演出的,由于个体表演,所以这种《长袖舞》的水平自然应该是高于集体舞蹈的,这样才能被欣赏者所注意。
[旁注]
关中 又称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地处后来的陕西中部。西起宝鸡大散关,东至渭南潼关,南接秦岭,北至陕北黄土高原,东西长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李斯(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秦朝丞相,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被称为“千古一相”。他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他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他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了万里长城,把我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奠定我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巴国 在先秦时期位处中原西南面、信封盆地东部的一个地方政权。始于先夏时期,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在周武王伐纣时有功,被封为子国。因为首领为巴子,而叫巴子国,简称巴国。
三秦 关中一带在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发源地。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分别封给原秦朝的三位降将,也就是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这就是”三秦“的由来。刘邦建立汉朝后,关中被分为三个郡,并称“三秦”。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汉朝开国皇帝,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他对我国的统一和强大具有突出贡献。
汉哀帝(公元前25年~公元前1年),西汉第十三位皇帝,他在位7年。他即位后认为乐府的音乐都是不正经的乐歌,他便下令约束乐府,裁了共414位乐工,占总乐工数的一多半,对汉代音乐舞蹈的发展影响很大。
八仙 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明代著名文学家吴元泰写了一本《八仙出处东游记》,从这时定八仙为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人。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是我国道教神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太宗(599年~649年),是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消除了西域各族对中原的威胁,同时又启用贤能人士,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国空前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丝绸 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的纺织品。我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是首先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汉代起,我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
埙 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以陶制最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
[阅读链接]
秦代的《长袖舞》,在总体舞蹈风格上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所谓的“翘袖折腰”了。
据说,在秦代,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秦始皇都要在宫中歌舞祭神。秦始皇命令乐工们歌唱《上灵之曲》,然后吹奏竹笛,击筑而舞,而那些乐工们跳的就是这种《长袖舞》。
秦代人们在跳《长袖舞》时,通常都是由一些女性舞者们将手臂相连,然后在地上踩踏作为节拍。舞女们在跳《长袖舞》时还要唱一种叫做《赤凤来》的歌曲,数百名舞女一起跳《长袖舞》唱歌,声音能直彻云霄,非常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