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舞蹈渐溶杂剧演出

宋代的宫廷乐舞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这种新的舞蹈形式叫做“队舞”,队舞中既有《柘枝舞》、《剑器舞》等唐代经典舞蹈,又增加了一些宋代新创作的乐舞。

它主要分成“小儿队”和“女弟子队”两队,表演时人数众多,大型队舞可多达上百人。

队舞中有很明确的角色分工,比如担任主演的“花心”、类似主持人的“竹竿子”、担任主体部分的“歌舞队”以及乐队伴奏的“后行”等。

队舞的表演还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式,它集歌唱、舞蹈、朗诵、对话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各种形式互相穿插表演,形成一种内容丰富但是很有秩序的新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还有,宋代出现了庞大的民间舞蹈表演队伍,叫“社火”。这种表演队伍将音乐、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技艺节目综合一起,以游行队伍的形式表演舞蹈。这种民间舞蹈演出活动,一般在新年、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日子举行。

在这一时期,城市中已出现了专门表演场所“勾栏”、“瓦舍”。民间舞蹈活动一般在“勾栏”、“瓦舍”或广场中表演。

在民间舞蹈活动中,有不少身怀绝技、技艺高强的节目,如可在数丈高的竿上列横木,并在横木上吞吐烟火,装神弄鬼,效果惊险。

当时遇到宫廷节日时,民间舞蹈艺人,特别是那些容貌好技艺高的女艺人,常常被召进宫中表演。宋代著名的民间舞蹈节目有《村田乐》、《抱锣》、《舞鲍老》等。

在民间舞蹈活动中,各个“社火”队竞相表演,赛技艺、赛水平,舞蹈节目可以持续一整天也演不完。在节日里,民间艺人被组成社团表演,节日后就解散。

此外,宋代宫廷“傩礼”仍然保留,宋代宫廷每年按例举行“傩礼”活动,由教坊伶工扮成门神、将军、判官、钟馗、灶君、土地爷等诸神形象,戴面具起舞。

在宋代队舞中一些舞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即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抒情舞蹈形式,而是改编添加了叙事成分。

如宋代剑器舞中就加入了汉代鸿门宴的故事情节,这是从抒情舞蹈向叙事舞蹈发展的重要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表演舞蹈发展到宋代向情节化转变的关键时刻,并没有发展成为完备成熟的舞剧形式,而是转向戏曲方面,并最终被戏曲所吸纳、淹没。

戏曲的小型化、程式化似乎更符合宋代人们的欣赏口味,但随着唐代强盛的烟消云散,大量的歌舞艺人也流落民间了,这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宋代民间歌舞的发展,使一些舞蹈在民间能延续保留下去。

另外随着宋代商业化进程,歌舞娱乐在城市也开始兴盛,甚至出现了像“勾栏瓦肆”这样的娱乐场所,使舞蹈可以进行营业性的演出。因此宋代的民间舞蹈多种多样,非常兴盛。

《狮子舞》是宋代比较有名的舞蹈,在宋代的绘画中就留下了活泼可爱的童子戏狮的舞蹈场面。因此宋代宫廷的雅乐虽然开始没落了,民间的俗乐却呈现出蒸蒸日上的面貌。尽管南宋王朝仅能偏安一方,却仍然是“西湖歌舞几时休”的一派升平景象。

宋代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每逢新年、元宵灯节、清明节、天宁节,民间舞队就非常活跃了,据说一个元夕舞队就有70种,可见民间舞队有多繁荣。

宋代百戏中的舞蹈,在军旅中常有演出。宋代军士化装成假面披发的神鬼、判官等,在鼓笛齐奏,烟火弥漫,爆竹、喝喊声中,表演《抱锣》、《硬鬼》、《舞判》、《哑杂剧》、《七圣刀》、《歇帐》、《抹跄》等。

表演者从一两个人至100多人不等,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绿、黄、白各色涂面,金睛异服,两两格斗击刺,摆阵对垒。这些扮演了各种人物的舞蹈,各成一出,又似乎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的联系。

宋代宫廷队舞和大曲中增加了戏剧因素,宋代大曲也增加了故事性,如《鄮峰真隐大曲》中的《剑舞》,包括了两个内容,前半部表现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后半部表现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草书大进的故事。这些大曲都有较强的戏剧性。

从北宋开始有了杂剧以后,杂剧与舞蹈长期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戏曲中包含的载歌载舞、武术杂技种种要素,与古代的歌舞大曲、参军戏、歌舞戏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北宋后期和南宋时,国势衰弱,宫廷无力维持庞大的乐舞机构。每逢朝贺大典,就临时到民间去雇请艺人来参加演出,称为“和顾”。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间,教坊乐部所列各种艺人名单,临时雇请的人数很多。

瓦舍舞蹈是指在瓦舍里演出的舞蹈或舞蹈节目,瓦舍舞蹈带有很强的娱乐功能。

宋代瓦舍舞蹈并非是纯粹的舞蹈艺术,它往往和杂技、戏曲、武术、军阵队列等掺合在一起。所以,宋代瓦舍舞蹈不能当做独立的、纯粹的舞蹈艺术。

《舞旋》是一种专门的舞蹈表演,它的旋转动作可能是当时舞蹈中最主要的技巧,所以把舞蹈节目叫做“舞旋”。

北宋瓦舍里最著名的舞旋艺人叫张真奴。其中比较有名的作品是《舞蕃乐》,这是一个蕃部的舞蹈,由此可见当时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舞蹈艺术的交流是很频繁的。

到了南宋时代,南宋临安城依然有舞蕃乐的表演,《耍大头》、《花鼓》都是流传久远的民间舞蹈节目。“耍大头”很可能就是后来的大头娃娃舞的前身;花鼓也是深受百姓喜爱的舞蹈。

还有,南宋时期《舞剑》与《舞砍刀》,这两个舞蹈节目可能都是从武术演变过来的,或者含有大量的武术因素。

总之,宋代舞蹈发展状况是承接唐代舞蹈而来的,一部分虽然依然保持歌、舞、乐相结合的形式,但纯舞蹈性质已经被削弱,表演人数增加,趋于群舞发展,加设了朗诵和对答等形式,复杂了表演程序。

另一部分宋代乐舞明显走向杂剧化发展,其人物情节和布景道具等因素十分明确。这些都说明了,综合化和情节化是宋代舞蹈发展趋势,它与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戏曲艺术相互印合,成为这一时期艺术的潮流。

[旁注]

五代 指唐朝灭亡至北宋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5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勾栏 宋代勾栏多同瓦市有关。瓦市,又名瓦舍、瓦肆或瓦子,是大城市里娱乐场所的集中地,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

剑 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

杂剧 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杂剧的体裁,首先是一本四折的形式,这是受宋杂剧演出时分为四段的影响,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两个“楔子”。

鸿门宴 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都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判官 长得凶神恶煞、阴险狡诈,但绝大部分都心地善良、正直。绝大部分是判处人的轮回生死,对坏人进行惩罚,对好人进行奖励。判官取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土地爷 又称土地、土地神、土地公公,西游记、宝莲灯中的重要人物。传说中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住在地下,是神仙中级别最低的。俗话说“别拿土地爷不当神仙”。

西湖 江南三大名湖之一,我国十大名胜古迹、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占有重要地位,许仙与白娘子的传奇故事更使西湖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

乾道 是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第二个年号,共计9年。宋孝宗是宋太祖七世孙。在内政上,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史称“乾淳之治”。

武术 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链接]

宋代舞蹈中还有滑稽舞,民间舞队中的《鲍老》则是模拟傀儡戏中的《鲍老舞》。

节日里,人们很喜欢看这种有趣的滑稽舞蹈,据古籍记载:“福建鲍老,一社有三百余人,川鲍老亦有一百余人。”这大概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鲍老》舞队,或是在临安的福建人、四川人的“同乡会”所组织的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