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升平——广天妙舞

唐代乐舞,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是古代乐舞极盛时期。唐代舞蹈以它独立的艺术品格把中华民族舞蹈艺术推向了顶峰,它是当之无愧的。

宋代的宫廷乐舞并没有完全继承唐代的乐舞,而是在保留一些著名的表演性舞蹈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后来到了明清时期的舞蹈,大致可分为三类,也就是宫廷队舞、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

总之,唐宋至明清的诸多舞蹈,不仅具有古典舞蹈特色,并且保存了古代舞蹈精粹,这对打开古典舞蹈宝库,研究古代舞蹈发展规律,有着启示性作用。

魏晋时期女乐舞蹈的风靡

在晋代时期,那时的洛阳城非常繁华,到处是廊亭楼阁。在众多廊亭楼阁中,最为吸引人的要数洛阳城外的金谷园了。

金谷园是晋代大臣石崇的府邸,石崇非常富有,他几乎是富可敌国。石崇在金谷园中养了很多美貌的舞女,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绿珠姑娘了。

绿珠非常喜欢跳清商乐舞,她的清商乐舞技也是高超绝伦的。每当绿珠开始跳清商乐舞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把目光聚集在她身上,这也使绿珠更加疯狂地爱上了清商乐舞。

只要绿珠开始跳清商舞蹈时,无论是石崇,还是底下那些门第族望多么高贵,无论他们文采武功多么出众,无论仪容举止多么优美,此时都只能跪坐着仰视绿珠,像膜拜神明一样瞻仰翻飞起舞的绿珠。

绿珠站在这样光辉耀眼的舞台上,让她莫名的兴奋。而底下那些人的目光有惊艳的,有迷恋的,也有痴醉的,绿珠每日被这些目光交织的网所包围着,她觉得自己是所有人瞩目的唯一焦点,这也让她心里暖和、让她觉得踏实而且心满意足。

因此,绿珠喜欢跳清商乐舞,只有当绿珠长袖流转的时候,她才感到无比的安宁快乐,后来,她也因为舞技被石崇百般宠爱,深得石崇的欢心。

以绿珠为代表的古代女乐舞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风靡,这一时期几乎是古代舞蹈史上女乐舞蹈最为发达的阶段。

因为《清商乐》中有许多女乐舞蹈流传后世的节目,这些节目大都是由女乐表演的舞蹈,是被“采集”之后收入宫廷才成为宫廷艺术的一部分。

也可以这样说,如果当时没有发达的女乐舞蹈,也就没有《清商乐》从民间俗乐到都市宫廷乐舞的转换,宫廷的女乐舞蹈因为它的地位而得到了记录于史册、或者随墓葬而被后人认识的机会。

在魏晋时期,由于权贵们的喜爱,是女乐舞蹈风靡的直接原因。曹魏时期,女乐非常兴盛,《魏志·魏武帝纪》中记载:

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

曹操好女乐歌舞,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他本人以及他的儿子们都精通乐律,为女乐歌舞写了很多歌词,有时甚至自己作曲。

《魏书》中记载:

太祖登高必赋,乃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歌诗贡献,与他们的性情有关,也和他们的歌舞才能紧密相关。他们依照《清商乐》的曲调填写了许多诗歌,流传后世的也不少,而在当时这些歌诗都是可以咏唱和舞蹈一番的。

所以南朝的王僧虔在论述前代《清商乐》时说:

今之清商,实由铜雀,魏氏三祖,风流可怀。京洛相高,江左弥重。

这番话道出了南朝女乐的风靡直接来源于曹魏时代。因为北魏的都城洛阳,也就是女乐舞蹈的集散之地,有众多女乐歌舞艺人居住,北魏学者杨炫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载:

出西阳门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南有调音、乐肆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为《壮士歌》、《项羽吟》,征西将军崔延伯甚爱之。

后代的舞蹈史学家认为,这段文献中的“乐肆”两字原本应该是“乐律”,并且他们认为“调音里”和“乐律里”的区分,也说明了“天下妙伎”的数量自然很可观,而擅长丝竹歌舞的妙伎,正适应了当时曹魏帝王们对歌舞伎人大量的需要。

在魏晋时期,“人生及时行乐”成为时代的风气,也造成了女乐歌舞的畸形发展。

《梁书·羊侃传》中记载:

梁朝大臣羊侃曾得到武帝赏赐的鼓吹一部,府中姬妾侍列,穷极奢靡,有弹筝人陆太喜,著鹿角爪长七寸。

舞人张净碗,腰围一尺六寸,则人咸推能掌上舞。又有孙荆玉,能反身帖地,衔得席上玉管。

一次,他宴请昔日的同窗,宾客三百余人,器皆金玉杂宝,奏三部女乐,至夕,侍婢百余人,俱执金花烛。

到了陈朝武帝以后,社会经济和文化元气渐渐恢复了。到陈后主陈叔宝即位以后,人民生活趋于安定,宫廷生活随之走向奢靡。

一时间艳词传播,低吟浅唱,柔媚无骨。陈后主常常在姬妾张贵妃、孔贵人的拥坐里,一起谱写艳诗歌曲,大奏《玉树后庭花》、《伤春乐》等曲目,君臣酣歌,通宵达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乐舞蹈,在历史上留下一些“精工细作的歌词。由此可见,女乐舞蹈的本质并不是创作,而是享乐中的声色之举,对于后世舞蹈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小,远远比不上这一时期中原和其他地区的乐舞交流影响深刻。

魏晋时期,在声色迷离的宫廷乐舞之外,各地域的民间乐舞活动也十分活跃。

后来在内蒙古五塔寺上就有浅浮雕的乐舞图像,一个北方服饰装扮的舞人正在弓步回头,逗引一只狮子,这显然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狮子舞》。

还有,《白纻舞》是魏晋时期最著名的舞蹈,这个舞蹈常在宫廷夜宴中表演,布景和服饰方面都极尽奢华。舞人穿轻罗洁白舞衣,长宽舞袖,身佩玉缨瑶珰,脚踏珠靴,腰系翠带,舞尽艳姿,容似娥婉。

《白纻舞》舞袖技巧和轻盈步态以及眉目神情的运用,成为《白炉舞》最大特征。在南北朝早期,此舞带有朴素清新的民间歌舞风貌。到了南朝梁以后,《白纻舞》在宫廷贵族夜宴中,日趋绮靡妖艳。

由于魏晋时期战乱不断,人们普遍尚武,习武风气很盛,也直接影响了乐舞艺术。在后来三国时期的文物上就能够见到儿童对舞花棍的形象。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西域乐舞的东传成为影响了古代舞蹈发展的大事。

一般认为,张骞开通西域,也就是汉武帝时期,是中原地区和外域进行乐舞文化交流的起始时期。其实当时李延年根据西域传来的乐曲创作“新声”二十八解,才被当做西域乐曲正式传入的标志。

在南北朝时期,偏安江南的王室豪家,大多拥有众多歌姬舞人。这些王室府内所养的胡人伎乐越多,奢侈豪华的场面也越大。“胡戏”和“戎乐”的名称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注意,而且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品目。

《五锻舞》是魏晋时期一种以手拍打身体的动作锻炼方法,这是一种舞蹈,同时又是体育性的修炼活动。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就是此中的高手。

根据史书《魏志·王粲传》中记载,曹植是非常热爱表演的《五锻舞》的艺术家,他在洗浴后,很喜欢表演胡舞的《五锻舞》。

在魏晋时期,西南、西北地区,都有以拍打身体为手段的体育锻炼,有的地方叫做“拍张”。如果这种锻炼配以音乐或自唱歌曲,并为宾客表演娱乐,这便是是乐舞性的《五锻舞》了。而根据史书记载,曹植作这些举动时还要化妆,这俨然是有表演意义的舞蹈了。

魏晋时期人们还有“弄丸”、“击剑”等舞蹈,当然这些都需要有相当的熟练技巧,可见这是当时常用的体育锻炼方式,又是一种身体文化的修养。当时的胡乐、胡舞对汉民族日常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是乐舞文化大交流的时期。后来在山西大同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铜杯上的舞人纹饰,就是汉人的装束,但其中的胡舞体态的婀娜秀美,令人赞叹不已。

在魏晋时期,甚至人们在佛像造像中,也有极为世俗的乐舞形象出现。后来山西出土的北魏佛像周围的装饰浮雕上,就有杂技百戏和胡舞的生动画面。

即使在民用品上,也可以找到很多类似胡人乐舞的形象。石窟造像中有日常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子,反过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宗教艺术的影响。

后来在甘肃酒泉丁家闸就曾经出土了一座魏晋墓,墓主人便是世俗社会的成员。但是在他死后,就在自己的墓穴里绘制飞天形象,同一墓穴当中,当然也绘有日常人类生活里享受乐舞的情形。

这说明了,魏晋时期社会环境虽然从某一个方面看不利于乐舞的发展,但是人口的迁徙,各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战争活动中的对于乐舞艺人特别是才艺出众的女乐舞伎的掠夺和转送,都给乐舞的融合、变异、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条件。

[旁注]

魏武帝(155年~220年),即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统一了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曹丕(187年~226年),曹魏高祖文皇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曹魏的开国皇帝,220年至226年在位。他的著作有《典论》,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杨炫之 北魏散文家,他曾经担任了北魏的抚军府司马、秘书监、期城郡太守等职。他博学能文,精通佛教经典。547年,他行经北魏旧都洛阳,他目睹贵族王公耗费巨资所建之佛寺已多成废墟,深有所感,乃著《洛阳伽蓝记》一书,具有史料价值。

羊侃(495年~549年),南朝梁末的著名大将。因为他率领部众南归梁朝,被授予徐州刺史,封高昌县侯。他忠于梁王朝,其军事才能卓越,在保卫建康的战斗中起了重要作用。后来不得志的羊侃平时只好以歌舞自娱,生活豪华奢侈。他善于音律,自己谱了两首新曲,就是《采莲》与《棹歌》,都十分美妙。

陈朝 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霸先代梁所建立的,都城建康。陈国控制了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地区。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朝刚建立时就面临了北方政权的入侵,形势十分危急。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带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形势有所好转。

尚武《易经》中天行健的最佳注释,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动力的源泉。我国传统文化认为,文和武,正如一阴一阳之道。文武结合才是国家强盛的不二法,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张骞(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他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他出使西域所获得的关于中原外部世界的丰富知识,在以后西汉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植(192年~232年),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他文学上的造诣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仙才”。

王粲(177年~217年),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他的文才出众,被人们称为“建安七子之首”。他曾经做过曹操的幕府,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我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百戏 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是对民间诸技的称呼,尤其以杂技为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同时包括古代魔术、古代角抵戏和古代戏剧等。

[阅读链接]

西晋时期的女乐仍旧呈现发展的态势,曹丕所创建的管理女乐的“清商署”,在西晋时期仍然保留着,女乐也受到西晋皇帝的喜爱。

例如晋武帝就是其中之一,他仅仅在一次平复吴地的战争之后,他就接受了吴地的女乐几千人。女乐艺人在一地的数量就如此之大,可见当时风气之盛。

晋代司马氏在统一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而西晋贵族女乐歌舞享乐的生活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