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巾舞》及各种变体

《巾舞》是起源于汉代的一种民间舞蹈,后来在四川羊子山出土的乐舞画像砖问世之后,人们对于这种乐舞的传播和影响有了深刻认识。

画像砖中右下角一个女性舞者,她手持长巾,飞跑似地要离席而去,旁边一个胖胖的男性舞者呈现出恋恋不舍的样子,表情非常生动。

汉代的《巾舞》是当时著名杂舞之一,这些《巾舞》的舞者手中持巾而舞。《巾舞》表演者多为女性,她们所持的“巾”,有长短之分,多用绸条制成。

人们在跳《巾舞》的时候,表演者在“巾”下面裹一个小木棍,然后人们带动绸条挥舞。后来在山东出土的一方画像石上,就有《巾舞》的典型形象。

在画像石中,一个高髻细腰的女子,下身穿着分成四片的舞裙,裙子长得拖在地上,看不见双足。裙叉开得极高,从腰部就开始分片。

《巾舞》的舞人手舞双巾,双巾在身体两旁转环飞舞,舞人上身略向后仰,头稍偏于一侧,双手抱在胸前,似是作曲线退步的绕巾动作,身段优美,姿态生动,表现出了舞蹈的韵律感。

从汉代开始,这种《巾舞》就广为流传了,就逐渐形成了《四舞》,也就是《拂舞》、《鼙舞》、《铎舞》和《巾舞》四种乐舞。

后来史书《隋书·音乐志》中记载:

牛弘请存鞞、铎、巾、拂四舞,与新伎并陈。因称四舞。

《拂舞》是一种舞女手中拿着“拂子”而舞的舞蹈表演。“拂子”又被叫做“拂尘”,“拂子”多用动物的尾毛捆扎在把柄上做成的。

《拂舞》也是汉代末期江南流行的一种舞蹈,也有人称之为《白符舞》,或者《白凫鸠舞》。

后来晋代有一首乐舞诗《白鸠篇》就写到了这种舞蹈,诗道:

翩翩白鸠,载飞载鸣。

怀我君德,来集君庭。

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有一首《白鸠拂舞辞》的诗,专门写到了这种《拂舞》,诗道:

铿鸣钟,考朗鼓。歌白鸠,引拂舞。

白鸠之白谁与邻,霜衣雪襟诚可珍。

从以上诗词描述中,可以得知《拂舞》用的是一种很清雅的舞蹈动作,而且舞中是配歌的,歌舞相伴,《拂舞》内容大都是歌颂当时有君德或高尚品质的人。

《鞞舞》也是当时一种名舞,“鞞”通“鼙”,因此也叫《鼙舞》,从“鼙”的字形上即可看出它与鼓的关系。《鼙舞》是持鞞鼓而跳的乐舞,舞时还有歌唱。

其实至少在周代就已经有了鞞鼓的存在,古籍《礼记·月令》中曾经记载:“是月也,命乐师修鞀鞞鼓。”

可见,这种鼓是周代鼓师们用来祭祀鼓神,类似于后来的雷鼓。到了汉代,鞞鼓成为军中乐器。汉代蔡琰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诗道:

鞞鼓喧兮,从夜远明。

风浩浩兮,暗塞昏营。

所以汉代著名文学家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把“鞞”字解释为“骑鼓也”。这便是说鞞舞已经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礼仪制度,因此《鞞舞》的起源应该在汉代时期。

还有,《铎舞》中的铎,其实早在周代就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礼器了。古籍《周礼·地官·鼓人》中记载“以金铎通鼓”,也就是说“铎”可以和鼓相配合来完成礼乐的仪式。

汉代《铎舞》具体表演情形,已经很难去考证了,不过“铎”和“鞞”一样,在两汉时期都是军中的一种器物。《铎舞》表演应该是很有气势的,它的节奏感很强。

后来晋代著名学者傅玄所作的《铎舞》歌词《云门篇》中,就形容了《铎舞》表演者的生动形态,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身不虚动,手不徒举,

应节合度,周其叙时。

因此,《铎舞》舞姿和舞态已经充分仪式化了。

[旁注]

画像砖 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作为我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出来。

《隋书》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共85卷,其中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是最早的隋史专著。《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做了供奉翰林,因他不能见容于权贵,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表现出他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蔡琰(177年~249年),后来改字文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她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擅长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傅玄(217年~278年),西晋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身于官宦家庭,他最有名的“五条政见”,针对当时水旱灾的情况,表达了他重农爱民的政治主张及反对“天命”的唯物观点。精心政务,忠于职守,几次上书陈说治国之策,还指出弊端。

[阅读链接]

汉代的“铎”形状如同大铃,中间有舌头似的东西,它摇晃起来阵阵作响。所以,它也是古时有权势的人召集聚会的工具。

根据古人记载,如果秦代人们聚会讨论的是文事,他们就用“木铎”来召集,也就是木舌之铎。如果他们要讨论的是关于战争之事,那么人们就用铁舌做成的“金铎”。

由此可见,汉代的铎已经是非常普及的了,这种《铎舞》也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舞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