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翩翩——礼乐歌舞
西周周公旦制礼作乐,这实际上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乐舞大整理,形成了周代祭祀乐舞的《六代舞》,对后世舞蹈发展影响很大。
由于先秦时期民间歌谣大都是载歌载舞的,歌词和舞蹈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诗经》中的很多诗歌都可以看做是那一时期民间乐舞的变相记录。
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所进行的“女乐”歌舞互相赠送的情况一时成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列国乐舞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而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舞蹈也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注意。
周代礼乐舞蹈与六代舞
那是在先秦时的周代初期,历史上著名的圣人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很有仁德,在当时享誉九州,百姓们都很信服他。
后来,周武王驾崩了,新继承的周成王还在襁褓中,根本无法管理国家。周公旦担心天下没人管理会出现祸乱,他就登上天子位代替周成王掌政了。
后来,有人在国都散布谣言说:“周公旦将要对周成王不利了,他想自己做天子!”
周公旦知道后,他便召集百官和百姓们,他说:“我之所以不避嫌代理朝政,就是因为我哥哥早逝,我的侄儿年幼,我担心天下会出现战乱,那我将无法回报我的哥哥和父亲了。”
于是他得到了百官和百姓们的信任,人们便不再理会那些谗言蜚语,周公旦也继续代替周成王,帮助他管理天下。
没多久,周成王得了重病,病情不断加重,很快就奄奄一息了。周公旦知道后非常着急,他就剪掉自己的指甲沉到黄河中,他率领百官们载歌载舞,创造了一种礼乐舞蹈。
周公旦祈祷河神说:“我的侄儿年幼还不懂事,触犯神命的人是我周公旦啊!请天神降罪于我,千万不要伤及我的小侄儿!”
周公旦将祈祷册文封好,他又率领百官们载歌载舞,为天神娱乐。果然,没多久周成王的病就痊愈了。
后来,周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就将政权交还给周成王,从此,他严谨地服侍周成王,为他出谋划策。后来,有人在周成王面前诬告周公旦,周公旦就逃到了楚国去避难。
没过几天,周成王听说了自己年幼时,周公旦创作礼乐舞蹈为天神娱乐,并祈祷自己的重病痊愈的事情,他又见到了周公旦祈祷河神的书册。周成王责问史官说:“为什么我不知道这件事呢?”
史官们回答:“这件事是千真万确的,当年周公旦命令我们不要说出去,我们才严守这个秘密的!”
周成王这才知道了周公的一片义胆忠心,他感动地哭了起来,他哭道:“从此以后,都不会再有这么虔诚的舞蹈和占卜了!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周成王知道自己误会了周公旦,他便马上派人去楚国请周公旦回来。后来,周成王命令百官将周公旦创作的礼乐舞蹈演化成一种礼仪,这才逐渐形成了我国礼乐文化。还有,这种礼乐舞蹈世代流传,对我国后来的舞蹈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其实,商纣王朝的覆灭,源自一个因果的恶性循环。而西周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
周人的祖先,原本是居住和活动于大河西部的岐山部族,所以又被称为来自西方的部族。周文化逐渐兴盛,到了周武王剪灭商纣王以后,他就把黄河东西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各种条件的促进下,形成了古代历史上空前强盛的周王朝了。
《六代舞》据说是周公旦依据周国原来的制度,参照殷礼而制作的一种舞蹈。周公旦通过一系列重大的举措,对上古氏族祭祀乐舞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理,这样不但树立了周朝权威,也表达了对祖先敬畏之心。
周公旦提倡了制礼作乐,并且将此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做。所谓的“制礼“,也就是制订各种典章制度,几乎涉及了敬奉神灵、政治、经济、军事、刑法、人们的言谈举止等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从行为规矩到祭祀祖先,从婚丧嫁娶到日常用语,而“礼”作为一种“规矩”在我国周代是无所不在的。
具体地说,“礼”主要又分五类。第一是“吉礼”,是周王朝祭祀和敬奉邦国鬼神的礼仪;第二是“凶礼”,是周王朝哀伤忧患和丧亡殡葬的礼仪。第三是“宾礼”,是关于朝聘盟会的礼仪;第四是“军礼”,是周王朝关于兴师动众的礼仪;第五是“嘉礼”,也就是周王朝用于婚姻宴饮的一种礼仪。
所谓的“作乐”,主要就是指每逢用到礼仪时,就要用“乐舞”来配合这些礼仪的规矩。西周人所说的“乐”,其实就是音乐和舞蹈的统称,特指那些配合着不同的礼仪而采用的不同音乐和舞蹈动作。所以,西周的礼仪是用来区别贵贱和判断是非的。
西周乐舞用来缓和上下,整合人心。周代礼乐制度,是政治和艺术教养的结合,讲求礼乐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以便充分起到巩固统治和调和人心的作用。
周公旦制礼作乐在实际上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乐舞的大整理,形成了周代祭祀乐舞《六代舞》。《六代舞》,又称《六乐》、《六舞》或者《六大舞》等,它是周代帝王们用于祭祀的6个乐舞。
传说是周文王弟弟周公旦率领文臣乐工在前朝乐舞基础上修订编成的。根据古籍《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
《六代舞》即黄帝的《云门》、尧帝的《咸池》舜帝的《大韶》、禹帝的《大夏》和商汤的《大濩》与周武王的《大武》。
据说以文德得天下的帝王就必须用“文舞”来祭祀;而以武功得天下者就可以享受“武舞”。因此,前4个舞属“文舞”,而后两个舞则属于“武舞”。
《六代舞》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代舞》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乐舞典范,实际上综合了许多文化成果。
周代人们建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乐”,人们在举行大祭时,通常是由大司乐率领贵族子弟跳《六代舞》,还有,在不同场合需要演奏不同的乐舞。每一个乐舞都有明确功能,分别用作祭祀天地、四方山川和祖先的。根据古籍《周礼》中的记载:
舞《云门》时奏黄钟、歌大吕,用以祀天神;舞《咸池》时奏太簇、歌应钟,用以祭山川;舞《大韶》时奏姑洗、歌南吕以祭四望。
舞《大夏》时奏宾、歌函钟,祭祀山川;舞《大濩》时奏夷则、歌小吕,用以享妣;舞《大武》时奏无射、歌夹钟,用以享先祖。
表演这6个舞蹈的都是王室和贵族的子弟,乐舞人数更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周礼的等级制本质。其中,《大韶》和《云门大卷》是西周雅乐舞中以黄帝《云门大卷》为开首之乐,用以祭祀天神。
周代人们将《云门大卷》列为“六大舞”之一,足可以见到它的重要程度。黄帝是中原各族共同祖先,文德武功兼备。
虽然传说中黄帝因为阪泉之野的大战而战胜蚩尤得以服天下,但他更是文德昭彰。所以,西汉皇叔刘向在他所主编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
昔者黄帝治天下,……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百宫正而无私,……道不拾遗,市不豫贾。
传说中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缙云氏,一般认为这是把我国北方许多氏族的称谓融合于一身的结果。
相传黄帝曾经为了同蚩尤作战而训练熊、罴、貅、虎、貔、貙等6种野兽。据专家考证,这些野兽当为6个部落图腾。黄帝统一了各部落,才得到了广泛推崇。后人尊其为始祖神,也与他“统一”大业有关。
周代将《云门大卷》作为“制礼作乐”的祭祀天神的舞蹈,这说明了黄帝在战胜蚩尤之后,在周代已经不仅是民间传说里的统一之王,而且已经上升为神的代表,这是有比较深刻含义的。
还有,《大章舞》作为周代的祭祀性乐舞,《大章》祭祀的对象是“地示”,也就是地神。《大章》原本是唐尧时代纪功性乐舞,根据传说它的内容原本是为祭祀上帝,并由尧的臣子质所创作,后来的秦国吕不韦在他所主编的《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记载: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周代的《六代舞》也有把这一乐舞称为《大咸》的。根据古籍《周礼·春官宗伯下·大司乐》中记载,祭祀唐尧的乐舞《咸池》,原本祭祀的对象是黄帝。到了唐尧时代,如果有所“增修”,就在基本保持原名的基础上改叫做《大咸》。
如果“乐体”没有什么变化,就把原名改掉,叫做《大章》。据此可以看出,周代将《大章》列入《六代舞》,大约是更多地保留了唐尧时代乐舞的面貌。
还有,《大韶舞》是传说中祭奠帝舜的乐舞。舜是古代的贤明君主,古籍《尚书·舜典》记载他曾经巡行四方,咨询四岳,善选贤人。
因此,周代以此舞祭祀“四望”,也就是四方,还有的说是指名山大川,或者是日月星海的。传说舜命夔以乐舞教育贵族子弟,因此这既是帝舜文德,又被后人提炼为中庸之德,大约《大韶》乐舞也具有“中庸”为美的特点。
对此,史籍中多有记载。如古籍《尚书·尧典》记载《韶》时用“八音克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这便是说人们用器乐音律之间的配合,来达到人神沟通、协调的作用。
南宋学者罗泌在他所著的《路史·后纪》中记载:
韶者,舜之遗音也,温润以和,如南风至。
《大韶》经过了周代确立,又经历了历代传衍,最终它成为了“文舞”代表作。除去享受了皇家王朝尊敬之外,还受到民间喜爱。
湖南湘潭的韶山,就流传着古时舜帝曾在此演奏过《韶》乐,以致吸引了凤凰飞翔,麒麟欢舞,后来韶山这个地方之名由此得来也与它有一定的渊源。
广东韶关附近有一块巨石,名为“韶石”,传说这就是当年舜帝曾经巡游此地。舜帝曾经在哲理演出过《韶》乐。
如果联想到《大韶》举行往往是“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情形,似乎这《大韶》之乐与石制的乐器有关,也许石头也是乐舞表演时的神圣“道具”吧?
《大韶》不仅有隆重祭祀意义,在长期发展中也逐渐丰满,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相对有机统一,具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
据后来的春秋时期著名学者左丘明所著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
吴国公子季札曾经游历卫、郑、徐等国。到达鲁国时,自然要求观赏周代乐舞。他对《韶》是极力推崇,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叹为观止。
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曾经在欣赏《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称赞这支乐舞是尽善尽美的,可见人们对它评价之高。
还有,《大夏》原本是人们歌颂夏禹的乐舞,后来周代人们把《大夏》用来祭祀九州山川,大概是因为禹是古代以治理洪水而传颂后世的。古籍《尚书·大禹谟》中记载:
禹克勤于邦,克伦于家,敬承尧舜,外布文德。
还有,根据秦国宰相吕不韦所主编的《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中记载: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于是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
这便是歌颂大禹的乐舞,原名是《夏龠》,到了周代主要用《大夏》这个名字,反映了周人尊重自然之神力的态度,更从制订乐舞角度反映了周人善于从江山一统的宏阔规模中寻找王朝社稷基业的精神追求。《大夏》乐舞的确立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反映。
关于《大濩》这个乐舞,有人认为是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之后,周代人们才把殷商的《濩》作为本朝的《六代舞》之一,由此得知周人气量是很大度的。这一支乐舞原本是纪念商代君王伐桀的乐舞,歌颂了商汤功劳。
古籍《周礼》中记载:
承衰而起,讨伐夏桀,救护万民,以宽治民除其害,……救护万民得其所也。
这便是说商汤救护万民,因此这支舞蹈也被称为《大护》。商代的《大濩》主要是用于祭祀先王,到了周代,该乐舞主要祭祀对象却转换为祖先。
这一点与《大濩》表演主要在“桑林“之地举行有关。桑林之地乐舞具有祈祷多子多孙的功能,也是人类生产力低下、人类社会还处于低级水平时对于母性力量崇拜的结果。
还有,《大武》简称为《武》的乐舞,是自周代起就被列为《六代舞》之一,可见周人把自己的功业与传说中的祖先们相提并论,气魄是很大的,也是很自信的。
后来舞蹈历史学家们认为:
与《六代舞》前五个舞不同的是,《大武》是周代自己创作的乐舞,高度赞扬了周武王联合进步力量灭纣安良的伟大功绩,赞美周武王的文治武功。
《大武》是周代乐舞标志性成果,这是为了纪念周武王克商而创造出来的乐舞,根据历史记载它的创作者便是周公旦了。《大武》舞蹈内容表现了周武王克商的功绩。
根据孔子所见,它的演出情形是这样的:
乐舞开始,先奏响一段鼓声,舞队手执兵器,屹立戒备,接着,徐缓、绵长的歌声唱起,表现出决战的心情。然后,舞蹈展开了战斗场景,共分为六段。
第一段舞蹈队由北面上场,描写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现除灭商朝;第三段继续向南进军;第四段表现平定了南方的边疆部落;第五段舞队分列,表示周、召二公的英明统治;第六段舞队再次整齐集合,表达对周武王的崇敬。
后来的舞蹈史学家们认为:
从这段描述看来,这个舞蹈的动作、队形变化都是表现着具体的情节的。据孔子的分析,所表现的就是武王之事太公之志。
当然,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夸耀,显示自己的武力强盛,以此来威慑诸侯和人民,所以主张仁义的孔子对这个舞蹈的评价是尽美矣,未尽善也。赞美这个舞的艺术表现,但是对它的内容则是表示有保留。
《大武》根据春秋时期著名史学家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楚庄王的话:
武王克商,……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六日:绥万邦,屡丰年。
《大武》舞蹈分为以上6段,同时都配以歌章。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歌词已经难以追踪。其中的《武》、《赉》、《桓》等,却被保存在《诗经·周颂》中。
如《赉》的最后一句是“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又比如《桓》的首句是“绥万邦,屡丰年”。根据先秦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大武》之诗共有7句:
于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
耆定尔功。
这一诗章大意是:“伟大的武王啊!建立了无可比拟的丰功伟绩。文德洋洋的文王,为后人开创了基业。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战胜殷商,遏制了杀戮,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功业。”
武王克商,是当时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商纣王曾经以70万兵抗拒周人。结果是武王以师尚父为先锋,依靠巴师的锐勇,驾车冲入朝歌城外商纣王之阵,“歌舞以凌殷人”便是这个意思。
《大武》就是为歌颂这一伟大胜利而制作的。也许是受了宏阔历史气魄的影响,也是为了真实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壮烈。
[旁注]
周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西周奠基者。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传在羑里根据伏羲氏的研究成果继续演绎易经八卦。
周公旦 周公是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个儿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也称为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周成王(公元前1055年~公元前1021年),周武王之子,是西周第二代天子,谥号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被誉为成康之治。
礼乐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商纣王 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帝辛于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后世评价褒贬不一。
周武王 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六代 指黄帝、唐、虞、夏、殷、周。六代乐舞又称“六乐”或“六舞”,是我国奴隶制时期歌颂帝王的代表性宫廷乐舞作品。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也称《大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蠖》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
西周 是由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定都于镐京和丰京,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是我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礼《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大韶 是舜的乐舞,也是古代著名的六代乐舞之一,用于泛指美妙的仙乐。传说为乐师夔所作。《大韶》乐舞内容是歌颂舜帝能继承并发扬光大尧的功德,而它的表现形式则是“击石拊石”,是“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可见它原来也是氏族社会中的原始舞蹈。
淮南子 是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它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研究黄老思想的极其宝贵而丰富的资料。
蚩尤 中华始祖之一。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约在4600多年以前,黄帝战胜炎帝后,在涿鹿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后来蚩尤战死,东夷和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后来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
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的著名商人,后来的秦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经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他的门客有3000多人。他还组织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大司乐 周代官名。古籍《周礼》中设置有大司乐,大司乐为乐官之长,兼掌学政,也称为大乐正,也就是周代的音乐大学,它作为周朝的音乐机构,掌握着音乐教育和执行礼乐的职能,它的培养对象主要是王室和贵族的子弟,也有一些是从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音乐人才。
中庸 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我国古代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罗泌(1131年~1189年),南宋史学家。他自幼生而颖迈,弱冠好读书,精于诗文,一生无意于科举考试。却著作了一本《路史》,为后世研究上古史、特别上古神话传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路史》不失为一部具有研究和参考价值的史书。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春秋末期鲁国人。相传他曾经做过鲁国的史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他晚年双目失明,著有《左氏春秋》和《国语》,对后来文学历史等方面影响巨大。
九州 是我国的别称之一。古代人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域,也就是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桑林 本是我国商代一种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活动,性质与祭社相同。直至春秋的墨子时代“桑林”仍是万人瞩目的盛大祭祀活动。“桑林”之祭所用的乐舞,也就沿用其祭名,称为《桑林》了。它的动作、节奏、音响“莫不中音,因此《桑林》乐舞既强而有力,又轻捷灵巧,而且音乐震撼人心。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先祖为宋国贵族。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楚庄王 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朝歌 古地名,位于河南省北部鹤壁地区。殷商末期纣王在此建行都,改称朝歌。周灭商后,三分其地。朝歌北边是邶,东边是鄘,南边是卫。封康叔建立卫国,都于此地403年。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
[阅读链接]
据说,周代人们曾经用《大武》来祭祀祖先,这支乐舞有着很深的用意,其中最主要的恐怕就是“天子“概念的确立。
自西周开始,周武王就已经将自己的争战称霸的伟业说成是受天帝之命,人间的英雄开始在赞美声中上升为领受了“天命”的人,这就是天子了。
周武王有着超越常人的天赋和才能,他能够代替普通人与天神沟通,因此他应该得到黎民百姓的崇拜。既然西周的统治者已经是“天子”,他当然也就不需要和常人一样朝拜神灵,而是既可以领导众人祭祀祖先上苍,又可以代天受礼,这即是周代《大武》舞蹈的渊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