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舞蹈进入鼎盛时期
在大唐盛世的天宝年间,那时候皇帝是唐明皇李隆基,他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李隆基酷爱音乐舞蹈,在古代君王中,李隆基对音乐和舞蹈的研究应该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他精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而且还会编舞。
有一次,唐明皇李隆基曾经梦见自己到月宫上游玩时,他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看到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他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李隆基把梦中的乐曲和舞蹈记录下来,他让乐工们演奏,让歌女们舞蹈。李隆基不停地想啊想啊,他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也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回想那些乐曲舞蹈。李隆基为了复原梦中的舞蹈,几乎都入迷了,可是他还是想不全这首乐舞,他十分苦恼。
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译,他向着女儿山眺望,远处山峦起伏,烟云缭绕。李隆基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这一刻,他终于把在梦中看到的舞蹈全想起来了。
李隆基立即把这些舞姿在纸上记录下来,这才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乐舞《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好场所排练,李隆基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过了好久,他们终于练好了这个歌舞。
后来,李隆基下令演出这个歌舞。随着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仙乐奏起,贵妃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李隆基再次看到这个熟悉的舞蹈,他仿佛回到了梦中。
后来,这首《霓裳羽衣曲》成为了唐代舞蹈中的经典曲目,被后人传承了下来。
其实,舞蹈这一活动在唐代十分普遍,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参与的阶层而言,上自帝王贵戚、文臣武将,下至平民百姓、乐工歌伎,无论男女老幼,都与舞蹈有密切的关系。
在研究古代舞蹈史的发展和进程时,最为引人注目的应该是唐代乐舞和具有了独立表演艺术品格而登上艺术舞台的唐代舞蹈。
著名的唐代乐舞大曲《霓裳羽衣曲》是由唐玄宗李隆基创作乐曲、杨贵妃表演的《霓裳羽衣曲》,综合了器乐演奏、声乐歌唱、舞蹈表演三大部分,是整体的大型艺术表演。
《霓裳羽衣曲》第一部分为散序,它是由器乐独奏、轮奏、合奏组成的。第二部分为中序,是抒情的慢舞。第三部分为破,是展开发展部分,共有12段,是无歌的长段舞蹈。
这部大曲中的舞蹈表演,不仅有杨贵妃的著名独舞,还有双人舞和教坊300人组成的大型群舞表演。此外,还制有舞谱,供后世不断加工、整理、改编和演出。
在唐代,类似前述的大曲有很多,仅在唐诗中描述的就有《绿腰》、《柘技》、《春莺啭》等数十首,而且对其中的舞蹈已经有了明确的分类,可见唐代乐舞的繁荣、精制和完善。
唐代舞蹈是以纯粹的人体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并作为其艺术表现手段的,代表作如:《胡旋舞》、《剑器舞》、《踏歌》、《龙舞》、《祠渔山神女歌》、《字舞》等。
当然,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唐代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它的内容丰富,有宫廷的、民间的、宗教的、祭祀的。
在艺术形式上,它已经有了按舞姿、技巧、风格的分类划分,如:“健舞”、“软舞”等;也有了按表演形式的大小区分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和用数百匹丝绸装扮舞人的《字舞》等。
唐代舞蹈以它独立的艺术品格把中华民族的舞蹈艺术推向了顶峰。在唐代初期,军事强大,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减轻民众的负担,努力使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繁荣。
唐代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有利于宫廷大型歌舞和民间歌舞等娱乐活动的开展,也促进了乐舞和舞蹈艺术的兴旺,这是盛唐舞蹈辉煌的原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唐代是个开放的时代,在此期间能够广采博收,吸收包容所有的文化艺术并使之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
唐代盛世,实行开放的政策,艺术上继承了以前各朝代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宫廷“燕乐”,比如七部乐、九部乐等宝贵遗产,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传入中原的乐舞文化,如《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高丽乐》、《康国乐》和《西凉乐》。这些乐舞,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意识上,都为唐代乐舞和舞蹈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唐代大量乐舞文化的输出,也使中原乐舞传播到了四方,这也促进了唐代舞蹈的繁荣。
还有,在唐代宫廷各种仪式中,虽然大型燕乐节目和各种表演性舞蹈占据主要地位,但文武舞形式的雅乐体制仍然保留。
如,在唐太宗时,设《庆善乐》为文舞,《破阵乐》为武舞,分别象征“文德洽而天下安乐”、“武功成而定天下”,文武舞阵于殿庭,歌功颂德祷太平。
到了唐高宗时,人们曾将《破阵乐》修改编入雅乐,并强调“并望修改通融,令长短与礼相称,冀望久长安稳”。在唐代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盛况中,雅乐舞模式一直保留,这是传统雅乐舞思想遗风。
唐代乐舞队伍非常庞大,伴随女乐队伍壮大,在唐代已发展成包含多种层次的专业艺人和具有专业水平的表演者。由于舞蹈艺术普遍发展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对舞蹈的普遍喜爱和重视,唐代出现了大批技艺精湛的舞蹈家和善舞者。
其中包括了乐舞机构中的乐舞艺人,还有散在各地能歌善舞的官伎、营伎和家伎。也有不少擅长歌舞的高官、贵族、公主、贵妃等。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乐舞艺人和善舞者,对唐代舞蹈繁荣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乐舞机构也很庞大,宫廷设有太乐署,掌管“邦国之祭祀享宴”,如《十部乐》。教坊掌管各种供娱乐欣赏的乐舞。
在唐玄宗时,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乐舞机构,叫“梨园”,教授和演奏最高水平的歌舞。唐代庞大的乐舞机构,将数以万计的歌舞艺人集中起来,给以一定财力、人力和物力支持,推动唐代舞蹈走向古代舞蹈发展的高峰。
唐代舞蹈繁荣盛况,充分展示了舞蹈艺术的成就。唐代舞蹈之所以能登上古代舞蹈艺术顶峰,首先在于唐代舞蹈是以纯粹人体形式为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段,舞蹈以独立表演艺术登上艺术舞台。
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舞蹈在唐代发展得最为完善。唐代舞蹈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分类,说明了唐代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
唐代舞蹈包括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这说明了唐代舞蹈水平的成熟。唐代舞蹈中,大型群舞用数百匹绸布装扮舞人,用彩绸装置仙池等场景等,均是前代舞蹈望尘莫及的。
唐代对舞蹈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作为动作艺术,唐代舞蹈动作技巧十分全面,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动作,如手袖、腰身、下肢腾跳、脚部踢跳、身体旋转、道具技巧以及面部表情和头部动作,几乎无所不有。
[旁注]
上朝 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却不断下降。
杨玉环(719年~756年),唐代贵妃。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天宝四载,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为唐代第一美女,属于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唐玄宗(685年~762年),李隆基,也称唐明皇,他在位前期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名臣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后来他被尊为太上皇。
大曲 历史上存在于各重要乐种中的大型乐曲。尤指汉魏相和歌、六朝清商乐、唐宋燕乐的大曲。它们几乎都是兼有器乐演奏的大型歌舞曲。因此,通常所说的大曲亦即大型歌舞曲。
西凉 古代地方政权名,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李氏和诗人李白、李商隐尊为其先祖。因其统治地区古为凉州,故号为“凉”,又位于凉州西部,故名“西凉”。盛时有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岭。历三主,共22年。
教坊 唐代乐舞机构,唐代设置教坊教习音乐,属太常寺。后来改为云韶府,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来就不再属于太常寺。
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礼部,清废。
[阅读链接]
唐代的《霓裳羽衣曲》之所以有名,当然是因为它很美,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和唐玄宗及其贵妃杨玉环都有关系。《霓裳羽衣曲》是玄宗的得意佳作,贵妃杨玉环醉中依曲而舞,舞姿回雪流风,玄宗叹为知音,只有贵妃才能领会玄宗曲中意境,用舞姿完善地表现出这种情韵。
《霓裳羽衣曲》当时就被人们神化,说是一个有秘术的道士把唐玄宗引到月宫,唐玄宗见几百个仙女正在广寒宫翩翩起舞,那音乐无比美妙。唐玄宗问乐曲的名字,仙女告诉他说叫《霓裳羽衣曲》。
唐玄宗是一个精晓音律的人,他就暗暗把旋律记在肚子里,回来他就教给梨园弟子。玄宗只做了一番润色工作,就将它重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