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响屐舞与先秦乐舞
那是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美女舞师,她的名字叫“西施”,出生于浙江诸暨的苎萝山村。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她天生丽质,是当时最有名的舞师。
越王勾践在国难当头之际,他忍辱负重,想以身救国。当时,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受到吴军围攻,他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人质。当勾践释归后卧薪尝胆,他图谋复国的计谋。
大夫范蠡针对吴王的弱点,献给勾践了灭吴的9种策略,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了。大夫范蠡便奉命巡行全国,去勘察美女舞师了。
一天,范蠡来到苎萝村,他遇到了郑旦和西施这一对姊妹花,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教习她们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
当时,越王勾践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但西施只具备了两个条件,她还缺乏善歌舞这个最重要的条件。
于是,越王勾践花了3年时间,派人专门教导西施歌舞、步履、礼仪等,终于将西施培养成一个实至名归的舞女。
西施每日发愤苦练,她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姿态极其婀娜迷人。后来西施被训练礼节姿态,她逐渐由一位民间的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舞女,她举手投足之间,均显出慑人的体态美,待人接物,也十分得体。
最后,勾践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这才将她进献给吴王夫差。当时,西施款款而来,在金碧辉煌的圆形舞台上,吴王兴起,为她亲自吹箫伴奏。
后来,四周帘幕微垂,灯挑炉暖,轻如薄纱的西施的裙。西施开始像细水一般动了起来,像丝,像纱,像一种飘然的感觉,从远而近,而近而远。
西施轻盈的舞步,四座惊起,周围之人,时而叹息,时而激动不已。夫差见到西施腰如水蛇,面如红粉,纤纤细手,无比动人。
吴王夫差欣赏了西施的歌舞后,他十分高兴。夫差在姑苏建造春宵宫,修筑了大池,池中设青龙舟,他每日与西施为水戏,后来他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
西施最擅长跳一种叫“响屐舞”的舞蹈了,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他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
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动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最终,勾践成功利用西施牵制了吴王夫差,打败了吴国。
其实,春秋时期是政治多元化的时代,也是西周分封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周代诸侯大国此时发展趋于缓慢,而异姓诸侯则势力崛起,形成春秋争霸、争战纷乱的雄阔历史场面。
西周初期分封的“八百诸侯”,到了春秋时期并为170多个大小侯国。一些小国又成为大国的附庸,大国争强称霸,形成了春秋时期5个大国争强的情形,史称“春秋五霸”。
根据孔子所著的《春秋》一书记载:公元前242年以前,诸侯列国间的战争总共有483次,朝聘会盟有450次。这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由此,周王室的权势被大大削弱了,“礼崩乐坏”开始成为了历史大的趋势,王朝没有权威,从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了。
东周时期,不但是政治生活中动荡变化极多的时代,也是经济和文化发展速度加快而非常精彩的时期。社会生活中的宗教、礼制、军制、刑法等,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西周王朝的集中权利被列国瓜分,从春秋至战国时期,在700余年间形成了“诸侯争霸”、“儒道问世”、“合纵连横”、“百家争鸣”、“诸子立说”以及“士阶层崛起”等历史场面。
这些事件影响了东周列国的乐舞艺术,舞蹈也在这等多变而多姿的社会政治、军事和宫廷日常生活里,扮演了多重角色,其中有些为我国舞蹈史留下了色彩斑斓的册页。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解放了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开始出现了庶民阶层。农业、手工业都获得了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了,社会生活中言论的自由和思想的平等成为时代潮流。这一切,都为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歌舞活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人们除了归纳前人乐舞,还在这一基础上创建了很多融入了礼乐制度的舞蹈,这时就已经开始制订了“采诗”制度,也就是采集民间诗歌、音乐、舞蹈之风等。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诗风”、“乐风”和“舞风”里有民情和民声,人们通过这一时期的乐舞来观察民间隐情,了解民怨和民生。
另一方面,诸侯们的“采诗”也为充实宫廷乐舞开辟了新的来源,因此“采诗”自周代起就成为了一种带有制度性的措施,并为历代朝廷所仿效,才演化成了先秦的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文学瑰宝,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后世的学者将它奉为经典,因此也被人们称作“诗”和“诗三百”。
《诗经》中所收入的诗歌总共305篇,时间跨度正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各地的民间歌舞。
《诗经》分风、雅、颂3个部分,而所谓“风”,就是乐调,又叫“国风”,收录的就是各个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由于那时的民间歌谣大都是载歌载舞,歌词和舞蹈紧密相连,所以“国风”中的很多歌诗都可以看做是周代民间乐舞的记录,《诗经·王风·君子阳阳》中记载: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这篇诗歌的大意是君子喜气洋洋,左手执着芦笙,右手招我走出住房,这是多么快乐逍遥的啊;君子欢乐陶陶,左手执着羽毛,右手招我同游,这是多么快乐逍遥啊!
芦笙、羽毛,都是当时流行的乐舞道具。这是一首表现爱情欢乐的诗歌,也十分生动地表现了民间舞蹈的美妙。
还有,采集于后来河南淮阳一带的《诗经·陈风·宛丘》中也有介绍先秦舞蹈的诗句,诗道: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
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无冬无夏,值其鹭。
这首诗歌大意是在宛丘之上,姑娘轻盈地跳起舞,虽然有情却没有希望。宛丘之下,咚咚地敲着鼓,虽然没有冬夏,但姑娘手执鹭羽也很是酣畅。嘣嘣地击打着缶,虽然没有冬夏但挥起鹭羽跳着舞也很欢畅。
这也是一种有乐器伴奏、手执道具的民间歌舞活动。歌中颇有对于爱情难得的慨叹之意,却在无休止的歌舞中寻求到了某种解脱。
后来,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中出土的一个春秋时期的击鼓舞人纹陶片,该陶片用纤细的纹线刻划了一个细腰长裙、侧身击鼓的女舞者,其舞姿非常富于动感。
还有陶片上画的旁侧小树似乎也暗示了舞蹈与自然的某种联系,场面中那种自然发生的抒情气氛,也多少使人联想到《诗经》的美丽词句。
春秋时期大圣人孔子虽然对带着靡靡味道的“郑卫之音”很是反感,但他自己却并不反对真正抒发感情的郑国和卫国的歌舞。孔子认为《诗经》是诗歌,也是舞歌,所以古人有“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间歌舞活动相当繁盛,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诗经》恰恰是大圣人孔子所整理的。
据说,孔子还能认识春秋时期人们一般不懂得的歌舞名称呢。
有一次,齐侯看见一只脚的鸟落在庭前跳舞,他非常疑惑,就去求教孔子。
孔子说:“那是《商羊舞》。商羊是传说中一种鸟,它只有一只脚,一旦出现,天将下大雨。”
齐侯听了,他赶紧准备防涝,结果在各个诸侯国中唯独齐国躲过了这场灾难。
传说中春秋时期就有孩子们表演的《商羊舞》,大致的情形是两个人牵起手来,互相勾着抬起一只脚,用一只脚在地上跳,嘴中还唱着:“天将大雨,商羊起舞。”
从这种舞蹈的动作上看,大概是一种模仿鸟的舞蹈,或许是从远古时人们的祈雨之舞演变而来的。当然,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无论其内容是记述战事、抒发爱情还是描写宴乐,都多少带有宗教的意味,兼有娱神和娱人的双重作用。
后来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木雕漆绘乐舞鸳鸯盒上,就有一个描绘短矮的人在敲击建鼓的形象,他似乎扮装成了某种动物。另一幅图上,暗红色的漆画上有动物装扮的巫师正在敲击编钟,整个气氛肃穆庄严,而画面线条中透露出质朴和怪诞。
还有,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中还设有《四裔乐》,其乐舞机构中有“旄人”,也就是专门掌管散乐和夷乐的人,这说明了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舞蹈,也已经受到人们的注意了。
春秋战国时期乐舞交流是很多的,可以说,各个民族之间的乐舞交流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了。自从周代制订的《六代舞》,实际上就已经是华夏各地各个部落之乐舞的一次大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所进行的女乐歌舞互相赠送的情况,一时成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列国乐舞文化的融合。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个叫《旋怀》的舞蹈,这是形容舞者在跳这种舞时,柔软灵动的体态旋转不停,仿佛可以在怀中环绕一般。
当舞者跳《旋怀》舞之时,如果地面上铺着四五寸厚的香屑,舞者舞罢之后,竟然可以连个脚印都不留下,可见这种《旋怀》舞真是轻盈之极了。
这里虽然有些传说的夸张成分,但也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已经有了一定规模。
[旁注]
西施 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她天生丽质,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她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她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
范蠡 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因为他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
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因为他是大禹的后代,所以姓姒,名勾践。春秋末越国国君,他于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65年在位。他曾经败于吴国,屈服求和。后来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使越国成为当时一个强国。
夫差 春秋时期吴国末代国君,吴王阖闾之子,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在位。公元前494年于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使越国屈服。此后,他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公元前482年,于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夫差执政时期,吴国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却造成了吴国国力空虚。
诸侯 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百家争鸣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也就是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等。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诗经》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它又称《诗三百》,先秦时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开始被称为《诗经》。汉朝著名文学家毛亨和毛苌曾经注释过《诗经》,因此又称为《毛诗》。
《国风》古代《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也称为“十五国风”,共160篇。作品大多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对统治阶级的罪恶有所揭露,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是《诗经》中的精华,是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先秦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缶 在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春秋时期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
晋国 春秋时期诸侯国名,从公元前1033年至公元前403年,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晋侯燮父徙居到了晋水,这便是晋国的前身。公元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分裂了晋国。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三国分晋,晋国灭亡。
郑国 春秋时期的国家之一,也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起初是在西方,西周末年后迁移到东面。都城新郑,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公元前806年,周厉王封幼子于郑,史称郑桓公。
齐国 是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有姜齐和田齐之分。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吕尚于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又称“姜齐”或“吕齐”。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公元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国君妫姓田氏,是为田氏齐国,史称田齐。
曾侯乙 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国的国君。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兴趣广泛,同时也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女乐 也就是女性乐舞,她们是继巫而起的真正专业歌舞艺人。正是这些专事歌舞的女乐,创造了奴隶社会中灿烂的舞蹈艺术,使舞蹈摆脱了原始状态而日趋完整精美。但她们的身份仍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和其他奴隶一样。
[阅读链接]
春秋时期西施的舞蹈,最早见于东汉学者赵晔在《吴越春秋》一书中的记载:“越王勾践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
其中的“罗縠”就是一种轻盈柔美的丝麻织品,这也是最适合裁制舞衣的丝织品了,可见西施当年在土城习舞时,她就已经穿上了这种精美的舞衣了。
后来唐代大诗人元禛在他所写的《冬白纻歌》一诗中,将西施的舞蹈,描写得更为有声有色,诗道:“吴宫夜长宫漏款,帘幕四垂灯熖暖。西施自舞王自管,雪纻翻翻鹤翎散,促节牵繁舞腰懒。舞腰懒,王罢饮,盖覆西施凤花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