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杂剧到南戏的艺术成就

北杂剧《拜月亭》是我国古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频繁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后来,《拜月亭》经过元代剧作家施惠进行了改编,命名为《闺怨佳人拜月亭》,称为著名的四大南戏之一,是我国戏曲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杂剧版本的《拜月亭》是由关汉卿创作的,堪称杂剧园圃中的一朵奇葩,这部杂剧一反杂剧创作多取材古人古事的风尚,作者直接从金末元初广阔的社会画面中摄取镜头,反映当时兵荒马乱,人们遭受祸难的现实背景。

关汉卿创作的《拜月亭》摆脱了剧坛上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俗套,作者努力向社会的纵深层次进行探索,把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置于社会乱世背景下,让他们的感情在患难相处中产生与发展,直至结为夫妻。

作者关汉卿同时又写了男女主人公婚后所遭遇的悲欢离合,比起一般才子佳人剧更具有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与之相比较的是,南戏的《拜月亭》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多承袭关汉卿的北杂剧《拜月亭》,但南戏作者施惠并非一味照搬,而有自己丰富的加工创造。正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所言:

《拜月》佳处,大都蹈袭关汉卿《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但变其体制。

相比较而言,关汉卿的《拜月亭》既紧凑又经济地运用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在简短体制中构架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故事,这个故事叙事简洁,线索明朗,戏剧冲突精练,四折的关目“走雨奇逢、遇父拆莺、拜月祈祷、夫妻团圆”,都经过精心剪裁。

而南戏《拜月亭》的作者施惠则把一部四折的杂剧扩展为40出的长篇巨制,他在承袭关剧优点基础上,舒卷自如、变化多端地展开情节、编排与穿插故事。

具体地讲,在情节安排上,南戏的丰富之处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第一,南戏的丰富是在背景描写方面的丰富之处。《拜月亭》杂剧和南戏都以13世纪初蒙古军与金朝的战争为背景,但与杂剧相比,南戏背景描写更为广阔深入,在南戏《拜月亭》剧本写了金朝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的斗争,以及蒙古军的进与退都在剧中有所表现。

南戏《拜月亭》作者施惠通过重大事变,让上自朝廷大臣、官宦家眷,下至普通家庭兄妹以及小店主人、小二等社会各阶层人物一一在舞台上显现,从而使这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更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南戏《拜月亭》的丰富是在抒情场面的丰富之处。杂剧《拜月亭》共4折,作者关汉卿抒情场面集中安排在第三折“拜月”中,是置于全剧的高峰;而南戏《拜月亭》作者施惠设置了一系列诸如“走雨”、“悲遇”、“伤春”、“拜月”等抒情场面,使剧本全剧的抒情性更为细腻强烈。

第三,南戏《拜月亭》的丰富之处是在成亲场面和大团圆的处理上。杂剧《拜月亭》对王瑞兰与蒋世隆成亲的过程并无交代,南戏《拜月亭》则详尽描写了二人成亲的前后经过,更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杂剧《拜月亭》在大团圆中写蒋世隆中状元后接尚书府丝鞭,王瑞兰也屈从父命答应改嫁,后因二人相认得以团圆;南戏《拜月亭》则不同,剧中蒋、王二人都坚决拒绝再婚,后来经王父设宴,二人相见,才得以团圆。这样,南戏《拜月亭》中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就更加完整。

第四,南戏《拜月亭》的丰富之处是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这一丰富之处一方面体现在戏曲结构上,南戏精心组织了双生双旦的复线结构,这是戏曲结构上一个很大进步,具有开创意义;另一方面体现在戏曲语言上,南戏《拜月亭》语言继承和发展了杂剧本色语言的特点,语言平易、很少雕琢,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感人至深。

如在王瑞兰母女逃难“走雨”情节中。关汉卿杂剧《拜月亭》第一折是这样的:

分明是风雨催人辞故国,行一步一太息,两行愁泪脸边垂。一点雨间一行凑位泪,一阵风对一声长叶气。百忙里一步一撒,索与他一步一提。这一对纷鞋儿分不得帮和底,稠紧紧粘粳粳带着淤泥。

而在南戏《拜月亭》第十三出《相泣路歧》中是这样描述的:

老旦:迢迢路不知是哪里?前途去,安身何处?

旦:一点点雨间着一行行姿位泪,一阵阵风对着一声声愁和气。

合:云低,天色傍晚,子母命存亡,兀自尚未知。

旦:粉鞋儿,分不得帮和底。一步步提,百忙里褪了跟儿。

老旦:冒雨荡风,带水花泥。

合:步难移,全没些气和力。

在此处中,南戏《拜月亭》采用了杂剧《拜月亭》优美的语言,生动表现了这个娇弱女子不胜冒雨荡风的艰辛,南戏语言质朴明白而又有韵味,比杂剧更形象地展现了母女途穷的悲苦境遇。

总之,《拜月亭》作为南戏发展中的一部代表作品,它取得的成就,应该说已经高过了杂剧《拜月亭》。《拜月亭》历经多年仍然被后世推崇,这与其典型的艺术特色是分不开的。《拜月亭》可以说是一部具备三个“始终”民族特色的戏曲作品。

首先,《拜月亭》坚持“天人合一”的思想,它肯定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这种“中和之美”是我国美学的根本原则。

在我国文化艺术中,大量作品都体现了融洽、完满、谐和、统一的基调,反映在戏曲艺术中就是浸透着乐观豁达精神气质的匀称、完美、圆满的整体结构。这种整体结构,是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产物。《拜月亭》就是这一特色的典型代表。

其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传统的美学原则,“至善至美”是其最高审美境界。《拜月亭》就是在这种传统文化基因中生长起来的古典戏曲,它必然以其自身的艺术方式来体现这种乐观自信、以柔克刚的民族文化心理。

最后,我国戏曲艺术有着浓厚的民间传统。一般来说,艺术创作都是面向大众的,创作目的都是为了供人欣赏。戏剧演出从宋元以来就是一种商业行为,因此,观众的趣味和爱好也会制约并影响戏剧的创作。

《拜月亭》一剧体现的大团圆喜庆色彩,作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便表现了一种对生存幸福的祈求,满足了人们精神世界崇尚和谐的要求。

无论是杂剧《拜月亭》,还是南戏《拜月亭》都实现了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正是《拜月亭》具备了古典戏曲中的三个“始终”民族特色,成为了这种特色的典范之作,它的成功与流传,使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戏曲模式为后世所推崇。

另外,《拜月亭》广阔深入的背景描写对后世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比如《牡丹亭》的故事以南宋偏安江南,金兵南侵为背景,《长生殿》展现了唐代的历史事件,这些都得益于《拜月亭》所提供的成功范例。

《拜月亭》从曲折最终走向团圆的艺术特点,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瑰宝。

《拜月亭》准确来说,应该是一部悲喜剧,它以抒情喜剧构成全剧基调,其风格风趣、诙谐、关目奇巧,曲文本色自然又时露机趣。

南戏《拜月亭》在著名四大南戏中成就最高,对后来影响很大,甚至有学者将它与《西厢记》并提,称赞这两部作品达到了很高境界。可见,《拜月亭》所取得的思想成就和艺术魅力甚高。

[旁注]

经典 是指我国各个知识领域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它们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我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

王国维(1877年~1927年),清代末期的秀才,是当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和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王国维最大的著作是《人间词话》,其中的诗词理论和美学价值尤为突出,对后世影响很大。

施惠(1296年~1371年),即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他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后来弃官归里,闭门著书,施耐庵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朝廷 是指封建社会被王国、诸侯国拥戴为共主,共主建立的统治机构的总称。在这种统治制度下,共主通常被称为皇帝。我国历代的中原王朝通常被认为是正统王朝,属于中央政权。朝廷分为“内廷”和宰相为首的“外廷”。

尚书 古代官名。清代官制,六部主官称“尚书”,比如刑部尚书就是刑部的最高官员。尚书最早始于秦代,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

南戏 是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南戏是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我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天人合一 在我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

南宋 是北宋王朝的继续,在北宋灭亡后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一个朝代。南宋虽偏安于淮水以南,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

[阅读链接]

据说,后来人们常用占卜的婚姻签的典故就出自《拜月亭》,这个姻缘签是上签,如果求姻缘的,最后一定是鸾凤和鸣,能结百年之好。

《拜月亭》相传为元人施惠所作。原本已佚,以明世德堂刻本较近原貌,其他传本则多题作《幽闺记》,经过明代人较多改动。最后是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而成的。

《拜月亭》通过重大的事变,让上自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形象,按照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一一在舞台上显现,把兵荒马乱的岁月,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剧中人物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这悲欢离合的故事具有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