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它在礼教制度森严的封建时代一经上演,就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特别是受到感情受压抑妇女的喜爱追捧。
当时,《牡丹亭》一经上演,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
据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在他所著的《顾曲杂言》记载:
《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由此可见,《牡丹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非常卓越的。作者汤显祖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它的思想意义感人至深。
汤显祖是封建时代中勇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烂漫春光的先行者。《牡丹亭》也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
《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婉转精丽的长处。明代吕天成对《牡丹亭》的赞美之词:
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阅读《牡丹亭》剧本,享受其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其中的缠绵之情弘贯苍茫人世、迤逦而来,这便是《牡丹亭》留给世人最美好的精神享受。
《牡丹亭》主要的艺术特征是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它的理想色彩非常强烈。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把杜丽娘作为理想化的“情至”的化身来描写,通过“梦而死”、“梦而生”的奇幻情节揭示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作者以此来表现封建礼教对人们心灵上的冲击,以及人们对真性情的强烈憧憬与追求,虽然这种冲击与追求带有受压抑的惆怅的与感伤色彩。
另外,《牡丹亭》的浪漫意趣味还表现在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色彩,使剧中处处充满诗的意境。
作者在《惊梦》、《回生》中以抒情诗般的曲词,把深闺少女愁闷孤独的感情,顾影自怜娇羞的神态和摇漾的春色融合为一体,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给读者提供了再想象的天地。这样的曲词,即使没有音乐,也仍然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汤显祖是饱含着深情创作《牡丹亭》的,根据焦循《剧说》中所记载,他在写到剧中春香哭祭杜丽娘的情节时,竟“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感人至深。
作者在《牡丹亭》的情节结构上,使其充满了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比如在《惊梦》、《回生》等情节中表现的都是在幻想中才可能存在的事物。作者的这一切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正是《牡丹亭》戏剧结构的支柱。
《牡丹亭》语言秾丽华艳,意境深远,作者全剧都采用了抒情诗的笔法,这样既倾泻了人物的情感,同时又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剧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清代《红楼梦》也受其影响,《牡丹亭》作为戏剧艺术的中华瑰宝,显示出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牡丹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作者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是对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巨大冲击。
[旁注]
汤显祖(1550年~1616年),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以戏曲创作为最,他的戏剧作品有《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剧作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沈德符 明代文学家,1618年举人。沈德符自幼生长于北京,曾经在国子监读书,他的著作有《清权堂集》、《顾曲杂言》一卷、《飞凫语略》一卷,《秦玺始末》一卷。其中《顾曲杂言》对于杂剧南北曲的考证,得到后世戏剧研究者的重视。
南词 是指曲调的意思,与宋、元南曲相比,是名同实异。南词是坐乐套曲的中心部分,有8章,各乐社曾同名而曲异,曲目有《六调得盛令》、《瓦盆子》、《大红袍》、《三台令》、《夜行船》等。
焦循(1763年~1820年),清代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嘉庆中举乡试,与阮元齐名。焦循著有《里堂学算记》《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剧说》等。
程朱理学 是宋明理学的一派,简称“理学”,与心学相对,它是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阅读链接]
有人认为,《牡丹亭》立意固然有追求爱情成分,但更重要的是追求人的意志自由。
戏中杜丽娘有一句唱词:“我一生爱好天然。”这部戏的“意”就是这三句话:“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整个政治气氛压迫着杜丽娘,她的生命没有阳光,很沉闷,所以最后杜丽娘死了。春香明白杜丽娘的心情,所以也在戏中讲道:“娇鸟嫌笼会骂人。”
这部戏有很强的哲理性,一方面要把很温馨的爱情、很美丽的花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很强烈、很压抑、很沉闷的气氛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