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与汉元帝的悲剧形象
王昭君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可以说是古代四大美女中唯一一个正面形象。在悲剧《汉宫秋》中,王昭君是代表古代所有美女中最为悲情的一个,她只是一个无辜少女,有着父母、哥嫂的疼爱,有着美貌和才气,她的一生合该找一个会疼爱她,门当户对的良人。
可是,在《汉宫秋》中,命运却对王昭君开了一个玩笑,“重色思倾国”的汉元帝在全国征选少女入宫,理所当然的,王昭君入选了。
当那个抱着琵琶入宫的王昭君,曾经认为凭着自己的才色一定会得到君王宠爱,然后满门荣光,只是她从未想过,以后她的人生会如此波澜壮阔。因为王昭君没有向画师毛延寿行贿,所以她在毛延寿的画中成了“貌若无盐”的丑女,只能避居永巷。
在《汉宫秋》中,王昭君的形象鲜活美好且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王昭君虽然家道贫穷,但她品性正直。当画师毛延寿向王昭君要百两黄金,选她为第一,王昭君却全然不肯。
此前画师毛延寿奉旨“遍行天下,刷选室女,已选勾九十九名,各家尽肯馈送,所得金银,却也不少”,如此比较,令王昭君的耿直颇有几分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味,也符合了儒家文化中“贫贱不能移”的道德要求。
还有,画师毛延寿将昭君影图点破,令其“不曾见的君王,现今退居永巷”,作为昭君不肯与他财赂的报复。王昭君在深夜之时感到孤单愤懑,然而她并不是像窦娥一般将自己满腔愤怒冤屈呼天抢地的喷薄而出,这不符合儒家所要求的中庸之道。
于是,王昭君借一曲琵琶含蓄地消遣,颇如失意文士借诗词抒怀一般,也正与儒家的内敛含蓄契合。因为一曲琵琶而与汉元帝相见,元帝惊叹昭君的美貌,然而昭君并没有因为久居永巷恩宠忽至而急于给自己要求尊位,以偿多年的孤闷,而是说:
妾父母在成都,见隶民籍,望陛下恩典宽免,量与些恩容咱。
我国是一个讲究孝悌的国度,孝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王昭君为家中父母求恩典宽免,是我国孝悌文化的表现,而且她的表现形式十分真挚,因而为王昭君这个人物添色不少。
《汉宫秋》中的汉元帝刘奭是汉朝第八个皇帝,他性格怯懦软弱,喜好儒学,这也是导致后来他与昭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剧中,避居永巷三年的王昭君弹起了琵琶,夜游的汉元帝听到乐声发现了王昭君。月光色,女子香,汉元帝踏着月光一步步来到王昭君面前,在马致远笔下,汉元帝和王昭君提前相遇了。
当汉元帝的仆人提着灯笼照向王昭君时,汉元帝就着光看去,永巷中这个怀抱琵琶,罗衣轻寒,亭亭而立的美人使汉元帝怜惜。
王昭君像流落凡间的月中仙子,汉元帝从未想到冷宫中还有这样的遗珠。烟笼波渺的娇怜美人闯入,帝王占有的本色显露。
在《汉宫秋》中,当汉元帝触及王昭君幽怨的目光,他不由得放下矜持自重的身份,向她表白和道歉,剧中写道:
休怪我不曾来往乍行踏。我特来填还你这泪揾湿鲛绡帕,温和你露冷透凌波袜。天生下这艳姿,合是我宠幸他。今宵画烛银台下,剥地管喜信爆灯花。
在作者马致远笔下,他借用了诸多诗词语言显示汉元帝是一位多情天子。从未涉男女之事的昭君面对如此一位温柔体贴,且富有天下的男人是倾心相许的,纵使汉元帝曾冷落她,那也是画师毛延寿的错。
在王昭君心里,既是情郎又是天子的汉元帝是多么值得倾慕,她对汉元帝是全身心的崇拜,而久居高位的元帝对王昭君更是怜爱。
可是,广袤世间不只大汉一个王朝,匈奴骚扰汉室已久,为保汉匈边境安宁,和亲从大汉开国伊始就有了。当呼韩邪单于大军压境,指名要纳王昭君和亲时,汉元帝手足无措。
汉元帝做梦也想不到刚和昭君相爱,转眼就要分离。帝王暗中思索,掂量了无数遍,是否需要暗中调包或假传死讯,终究是不行。在无奈之下,汉元帝只得求助臣子,可是大臣们却都面露难色,义正言辞劝他舍弃妃子。
在悲剧《汉宫秋》中,作者马致远构拟了汉元帝“不自由”的戏剧情境,还让他在灞桥送别时感慨“小儿家出外也摇装”,流露出汉元帝对平民生活的羡慕。
随着《汉宫秋》剧情推进,作者马致远逐步转换了汉元帝的感情色彩,他让一个拥有三宫六院的皇帝,更多地表现出有如普通人的情感愿望,从而引发人们对汉元帝更多的同情,在汉元帝身上看到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
在《汉宫秋》中,汉元帝毕竟头戴冕旒,这华贵的枷锁使他更感受到超乎寻常的压力。在《汉宫秋》脍炙人口的《梅花酒》一曲中,汉元帝唱道: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在这段唱词中,幽深宫苑与汉元帝落寞心情互相衬托,酣畅淋漓地抒写出一个空有尊贵名分却又无法支配自己命运的悲凉与哀伤。
在《汉宫秋》中,汉元帝进退维谷,他遥想着开国始祖刘邦的威仪,不得不为了江山放弃美人。江山美人并重之时,汉元帝只能屈服,传统道德观念不会允许一个男人倾一国之力去保卫一个女人,否则,这个男人就愧为一国之君。
《汉宫秋》里关于送别有大段台词,身为一国之君的汉元帝将爱妃王昭君拱手让人,这是他毕生难忘的耻辱。
还有,作者马致远在《汉宫秋》第四折写汉元帝对昭君的思念,进一步渲染了他孤苦凄怆的心境。在汉宫中,人去楼空,汉元帝挂起美人图,苦苦追忆,朦胧间王昭君入梦,梦醒则茫然若失。只有孤雁哀鸣陪伴汉元帝度过这个寂寞的黄昏,就在浓郁悲剧氛围中,传达出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悲剧意境。
其实,剧中的王昭君也与汉元帝一样,她受到命运的折磨。王昭君空有才情与美貌,但事事总不如意。皇宫选美使王昭君背井离乡,毛延寿弄权她被打入冷宫,偶然间得遇恩宠却又好景不长,被迫和番。
后来王昭君身入异邦,她眷恋汉朝,义不受辱,投江自尽。在《汉宫秋》里,作者马致远对王昭君的悲剧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依然写得相当突出。
最后,在《汉宫秋》结尾处,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居然不觉得自己被戏弄了,反而敬佩王昭君这个女人,他将毛延寿交给了汉元帝处置,从这一点来看,王昭君这个人物确实有很强的魅力,她悲剧性的投河自尽感染了呼韩邪单于。
总之,《汉宫秋》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悲剧,它取材于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马致远通过对汉元帝和昭君悲剧人物形象的描写,不仅体现了王昭君所代表的古代女性某些悲剧,也阐发了一种世事变迁,历史兴亡之感,更透露了命运的无常与无奈。
[旁注]
无盐 钟离春,姓钟离,名春,战国时齐国无盐人,又称钟无盐。她相貌丑陋,年过40未嫁,后来她亲自前往向齐宣王主张“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被齐宣王立为王后。后来,人们便以“无盐女”作为我国古代丑女的代称。
永巷 是我国古代皇宫内一条狭长的小巷,起初是宫内供宫女、嫔妃所住的地方。后来永巷就成了单独关押宫中女性犯罪者的监狱,也是幽禁失势或失宠妃嫔的地方。
中庸 我国古代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我国古代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孝悌 我国古代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我国先秦圣人孔子非常重视孝悌,他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我国文化的精神。
匈奴 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我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公元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300年。
灞桥 位于西安城东,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古代灞桥,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汉代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他对汉族发展,以及我国统一和强大具有突出贡献。
昭君出塞 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原为汉代宫中的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阅读链接]
在《汉宫秋》中,汉元帝与王昭君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首先,汉元帝对王昭君的倾心相爱,是因为王昭君的琵琶声所吸引,接着便是为王昭君的姿色所倾倒。
技艺和姿色,是元帝爱昭君的基本原因和主要内容,但是,对于王昭君舍身赴国难的精神,汉元帝却毫无感动之情,更无特别器重之意。
在《汉宫秋》中,作者马致远并没有过分美化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而是如实地写出了汉元帝爱王昭君的具体情况及其局限性。这样,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温柔多情与他对于治理国家社稷的昏庸无能,构成了复杂而又和谐的整体,自然而又逼真地刻画出汉元帝和王昭君鲜明的悲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