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拜月亭

《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作者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己斋叟,元代剧作家,是我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关汉卿创作的杂剧,不仅鼓舞了当时人们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而且对后来的戏剧创作有巨大影响。

关汉卿的北杂剧《拜月亭》是我国古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所描述的蒋世隆与王瑞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

后来,《拜月亭》经元代施惠进行改编,名叫《闺怨佳人拜月亭》,这部戏剧流传很久,情节曲折、故事经典,一直受到历代学者青睐,是我国著名四大南戏之一。

因此,《拜月亭》有南戏和杂剧两种本子,这两个版本创作,各有千秋,一直受到后世研究者推崇,思想成就都比较高,是戏曲文学不可多得的佳作。

关汉卿逃路上创作《拜月亭》

那是在元代的一天,著名剧本家关汉卿因为编演《窦娥冤》剧本得罪了官府,官府要捉拿他治罪。关汉卿得知消息后,他连夜逃走。途中,关汉卿遇到了几名捕快。

捕头问:“你是干什么的?”

关汉卿顺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统领千军。”

捕头见他如此伶俐,出口成章,便问道:“你是关汉卿?”

捕头本来爱看戏,特别爱看关汉卿编演的戏。知道眼前这人便是关汉卿,捉他吧,于心不忍,不捉吧,500两赏银便没了。

关汉卿看透了捕头的心思,他便顺口吟道:“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这副对联打动了捕头,他便对另几名捕快说:“放这个人去吧,这是个疯子。”

关汉卿就这样脱了险,没多久,他在逃亡路上偶遇了一个女子,那女子非常美丽。关汉卿很喜欢那女子,他触景生情,虽然他已经有妻子,不能对那女子有非分之想,但是他决定写一部关于逃亡路上的爱情喜剧,将自己这段经历和遇到女子这些事写进了剧本里,最后命名为《拜月亭》。

其实,在元杂剧作家中,关汉卿创作年代最早、作品最多、影响最大,他与书会才人、青楼艺伎均有交往,同时他又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这对他戏剧创作大有裨益。

关汉卿作为沦入市井间的落魄文人,他长期混迹行院勾栏,这培植了他倜傥风流、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个性,又使他充分接触下层社会,对被压迫人们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

关汉卿剧作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等,他生活的社会时代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关汉卿的剧作深刻再现了这种社会现实他的作品中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关汉卿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们的反抗斗争。关汉卿的作品可谓慷慨悲歌、乐观奋争,这种社会背景无疑是他剧作创作的基调。

关汉卿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对后来的戏剧创作有巨大的影响。

关汉卿作品里带有理想色彩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来的戏剧家所继承,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700年来一直上演不衰。关汉卿作品为我国戏曲里悲剧、喜剧的处理,以及人物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拜月亭》便是关汉卿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喜剧作品,这部作品对后世戏曲起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拜月亭》剧情大意是,金朝受到北番侵略,战事眼看就要逼近中都。此时,身居要职的王尚书出使在外,王尚书的夫人和女儿王瑞兰不得不仓皇离开中都,加入逃难百姓队伍里。在战乱逃亡中,王夫人与女儿不幸失散。王瑞兰孤身一人,路遇穷秀才蒋世隆,她不得已与蒋世隆结伴同行。

秀才蒋世隆本来也是和妹妹蒋瑞莲一起逃难的,兄妹二人也在路上失散。巧合的是,蒋瑞莲却阴差阳错地遇到王夫人,被王夫人认做义女,并与王夫人同行。

王瑞兰和蒋世隆经过一路患难生活,他们产生了爱情,并在客店结成夫妻。不幸的是,蒋世隆病倒在店里,正当这时,王尚书平番得胜,班师回朝。

王尚书路过这家店面,与女儿王瑞兰偶遇在此,才得知王瑞兰母女逃难,和途中失散之事,以及女儿和蒋世隆结伴经过。

王瑞兰要求父亲同意她嫁给蒋世隆,王尚书却认为门第不当,强行撇下害病的蒋世隆,毅然带着女儿离去了。并且,在回京路上,父女两人在驿站遇见了失散的王夫人和蒋瑞莲,4人便一同进京。

回到京城,王尚书因得胜有功,最终步步高升做了宰相,他相中了新科状元,意欲把女儿瑞兰嫁给他,却遭到女儿王瑞兰的拒绝。正当王尚书为难之时,他的义女蒋瑞莲得知新科状元原来就是自己的哥哥蒋世隆,于是偷偷告诉王瑞兰,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我国古典戏曲中,绝大多数剧目都具有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享的情节结构,故事结局都富有团圆之趣,《拜月亭》便是这些作品的代表之一。

《拜月亭》的故事发生在“天翻地覆、黎民遭贱”的时代背景中,作品主人公的遭遇相当悲惨,他们对爱情坚定不移的美好情操和坚强意志,使作品交织着悲剧气氛与喜剧色彩。

作者在《拜月亭》中以抒情喜剧作为全剧的基调,整个作品中洋溢着幽默风趣的喜剧情调,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拜月亭》这个悲欢离合的传奇故事中,爱情与伦理的主题是结合在一起的。《拜月亭》王瑞兰与蒋世隆在战乱中结婚,他们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符合门当户对,被当时社会所不容。

而《拜月亭》作者在作品中却肯定了这对青年男女的行为,指斥“倚势仗权,将夫妻苦苦拆散”是忘恩负义的行为。

作者通过《拜月亭》人物之间的冲突,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悖谬情理,赞扬王瑞兰的不忘故旧、忠于爱情的高尚品质。

《拜月亭》还从许多方面描写了人们在危难中相互扶持的美好感情,比如王夫人与蒋瑞莲、王瑞兰与蒋瑞莲以及蒋世隆与陀满兴之间的深情厚谊,还有诚实热心肠的客店主人黄公夫妻的形象观众十分动容。

《拜月亭》中展现了人们都令在战乱频繁、人们饱受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痛苦中,益发感到忠贞的爱情和纯正友谊的可贵。

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之所以这样塑造,是为了流露出古代社会人们的这种朴素愿望和要求。尤其是作者塑造王瑞兰的艺术形象,较好的寄托了剧作家的理想。

《拜月亭》中女主人公王瑞兰出身于名门望族,深受封建礼法和荣誉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但是战争突然把她推出了安逸的家庭,她在危难中得到蒋世隆的帮助和保护,由深怀感激到产生了爱慕之情。

王瑞兰在封建礼法的束缚下依然坚定不移的对待爱情,可以看出,这时王瑞兰性格的重要发展,是她对拆散他们婚姻暴行的无声反抗。

作者在《拜月亭》后半部分又着重刻画了王瑞兰对蒋世隆执著地思念和对父亲拆散自己婚姻的不满,以及对与自己命运相似的义妹蒋瑞莲的深情怜惜。王瑞兰的形象可谓是我国古典妇女的典范。

另外,作者在《拜月亭》中还描述了人们当时在战乱中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在患难中团结互助的描写。作者这些描写反映了大众反对投降、主张抗战的强烈爱国思想,从中曲折地表现了一种亡国之痛。

[旁注]

捕快 古代一种低级军官,原来分为捕役和快手,到了明清时,则称之为捕快。捕快是捕役和快手的合称,他们负责缉捕罪犯、传唤被告和证人、调查罪证。

对联 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一字一音独特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音律 是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泛指乐曲,音乐,是文字声韵的规律。音律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发展中形成的,不同的音律不但反映人的不同情绪,而且在我国长期的民族实践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

元曲四大家 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中都 又叫“燕京”,是北京的故称,它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3000余年建城历史、86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状元 是指在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的称呼。另外还有比喻在本领域中成绩最好的人。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为状元。

黎民 也称“百姓”,因为我国姓的最早起源,就是黎民百姓两者相结合,伴随历史的发展变化演变来的。至于“百姓”和“黎民”之称,那则是在已有“姓”的基础上,经黄帝战蚩尤的历史事件后才有的。

忠贞 是一种节操,是一种气节。它既是指对君主或对上级的一种忠诚与贞操,也可以是指夫妇之间的一种忠诚与贞操。尤其对后者而言,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世代相传。

名门 泛指在我国一个地区内或一个地域的有声望有名气的人家,或者是声望与名气比较优秀和很好的大户人家及地方上的名门世家。泛指有背景有势力的官宦家族。

[阅读链接]

《拜月亭》中王瑞兰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既有贵族小姐的身世和教养,又有独特的生活道路,正是她的经历影响了她性格的发展,形成了她大胆泼辣、富有反抗精神的个性,使她成为同类妇女中的佼佼者。

《拜月亭》作者关汉卿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浪漫主义的色彩使王瑞兰的性格有了进一步发展,作者先是以严酷的现实推动王瑞兰坚守着自己和蒋世隆的爱情,并与封建礼教反抗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