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结合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汉宫秋》是以王昭君和亲故事为题材的一部作品。不同的是,与历史上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它是以汉元帝为中心人物的“末本戏”。

《汉宫秋》虚构了汉元帝和王昭君由相遇、热恋到生离死别的爱情波折,并把它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汉宫秋》表达了作者马致远的爱国主义思想,作者将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命运与国家的存亡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表达自己的爱国思想。

还有,《汉宫秋》所展示的正是在故事所设置的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和特殊情境中,人们心灵与情感丰富多彩,同时也浓缩了作者的复杂情绪与人生历程。

从这一层面讲,《汉宫秋》所表达的是极端个性化的东西,也就是它的主题与元代神仙道化剧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这便是马致远对人生与命运无常的思考。

这种思考虽然说极富个性化,但它同样也代表了马致远的心怀,表达了那个时代中人生的不可捉摸,命运的无法把握。

马致远在《汉宫秋》整出戏所营造的氛围、所设置的情境,所着力塑造的主人公,无不字字饱醮作者的血与泪,与同时代其他剧作相比,它所传达的情感的内在冲击力是巨大的,无可比拟的。

从这一点上讲,《汉宫秋》的伟大不言而喻,其悲剧主旨更是凸显无疑。《汉宫秋》本是取自昭君故事,不同以往的是,它不以王昭君为主角,而是以汉元帝为主角,它没有设置动人的、起伏跌宕的情节,它更侧重于表现的是番汉和亲事件中人的情感和心灵态势,而非热衷故事本身。

马致远为此剧所设置的矛盾冲突不仅仅是出于戏剧特性的考虑,他关注重点在于当时特殊情境中人的情感、心灵及命运变迁,他想表达的是一个精神上的流亡者,所历经的心灵磨难和情感历程。

因此,《汉宫秋》的悲剧主题不仅局限于男女爱情、民族情绪或政治主题,还表现出了作者马致远的心理历程和自我情感。

在《汉宫秋》中,爱情不过是马致远表达自我情感和作品主旨的一个载体,决不可以和同时代其他爱情作品相提并论。因此,《汉宫秋》的悲剧主题,似乎能从马致远的几部神道剧中找到相互关联的东西,它们都不约而同代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表达了个人情感的迷茫、愤懑与痛苦。

在《汉宫秋》中,汉元帝的命运就是作者马致远个人的精神传记,汉元帝的悲剧恰恰映照出马致远个人身世的悲凉。

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他虽然身为国家社稷的代表,仍带有一般帝王不可避免的昏庸和软弱,但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更多的是从一个普通的情感出发,把他写成一个多情而善良的君主,并富有诗人气质和浪漫色彩。

《汉宫秋》把元帝和昭君的恋情放在特殊情境之下着意点染,这个特殊情境是匈奴强大,汉朝弱小,与历史恰恰相反。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规定情境之下,揭示出汉元帝痛失昭君的悲剧的必然性。

还有,单从戏剧的角度看,《汉宫秋》至第三折,就已经完成了戏剧冲突,第四折似乎可有可无,至少它未承载戏剧性的悲剧使命,不再延续冲突,解决矛盾。

然而,恰恰是这第四折,不仅表达了全剧最中心、最集中的悲剧情感,而且把汉元帝这个人物内心世界、情感的内在张力,表达得尽善尽美,增添了具有极大个性魅力的一个悲剧形象。

《汉宫秋》第四折写出昭君随呼韩邪单于走后,汉元帝在痛苦的思念中备受煎熬。这一折,几乎没有情节,除了结尾对毛延寿结局的随意交代。此折只写到了汉元帝和昭君在梦中短暂相见,又迅速惊醒。这个梦伴随凄凉的、一声紧似一声的雁叫,营造出一种悲凉、凄楚、伤感、落寞等悲剧意境。

《汉宫秋》中的昭君形象象征了人间的一切可拥有的美好,比如江山、社稷、功名、爱情等,而作者马致远目的不在于点染它所象征的实体,而在于表达这一切失去之后带给人的幻灭与痛楚。

而从《汉宫秋》作品所营造的悲剧意境和表达的主人公的心绪,又何尝不是作者马致远个人心理的外化,是他个人不幸遭际的折射呢!

作者马致远所着力之处在于他把人类普遍情感与心态放进了汉元帝的内心之中,并用凄怆悲凉的爱情故事来发挥得淋漓尽致。整个剧作对人物、情节、乃至冲突都是以淡化的笔调写就,但对人物内心却做了深刻挖掘,可谓是一出出色的悲剧心理剧。

马致远的《汉宫秋》是一本末本戏,由汉元帝一人独唱,正旦王昭君以及毛延寿、五鹿充宗、石显、呼韩耶单于均是陪宾。该剧各种情节比如刷选美女、夜闻琵琶、按图索美、灞桥饯别也都因汉元帝而设,可以说汉元帝在《汉宫秋》中是一个线索性的人物。

汉元帝一类的昏君庸帝,作为国家社稷的代表,必然会导致“朝纲尽废,坏了国家”,落得国土难保全,民族失尊严,而他们对后妃的倾心相爱,也只能落得个蒙羞受辱,毁于一旦。

因为,作为风流皇帝欲保全真挚爱情的愿望与作为昏君庸帝所造成的“朝纲尽废,坏了国家”的严酷现实,这二者已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汉宫秋》所写的爱情悲剧的实质,也是产生汉元帝这样的艺术形象的社会基础。

[旁注]

末本戏 元杂剧术语。我国元杂剧一般分别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人主唱,由男主角演唱的杂剧称为“末本戏”,由女主角演唱的杂剧为“旦本戏”。

神仙道化剧 是元杂剧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内容主要是演述修炼成仙、教化度人的故事,在立意上有明显的道教思想色彩,杂剧作家常常在演述神仙故事时以象征的笔法批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和亲 狭义和亲是指我国古代西汉政权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广义的和亲是指我国古代两个对立政权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规定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

社稷 开始指古代帝王和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来也是国家的代称。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把祭祀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稷,指五谷之神,也就是掌管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祇,就是农业之神。

呼韩邪 名稽侯珊,西汉后期匈奴单于,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58年至公元前31年在位。后来他娶了西汉宫女王昭君为妻,为汉匈两国带来了40年的和平。

琵琶 我国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秦地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阅读链接]

《汉宫秋》的悲剧主旨还体现在王昭君这个人物形象中,剧中的王昭君是一个忠孝义节兼有的完美人物。然而马致远塑造的并不是一个女性的形象,而是一个符合封建儒家礼教方方面面道德要求的完人。

在《汉宫秋》中的男性并没有把昭君看作与自己有平等地位的女性,毛延寿先是把昭君作为自己敛财的方式。汉元帝看中的是昭君容貌,至于朝中的大臣更是把昭君看做如妲己般的倾国祸水,这也是古代文人常有的心态。

《汉宫秋》的悲便体现在剧中的男性关注的都只是自身的利益,忽视的都是昭君利益,甚至还要她为自己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