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作品介绍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通常被称为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

高尔基这三部自传体小说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出来的,前后用了十年时问。这三部作品的写作时间虽有间隔,但读起来仍觉得是一气呵成,毫不松散,给人以亲切感,从中受益不浅。这三部曲是我们了解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早期生活的可靠的资料。

我们的小主人公阿列克塞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适逢其父病逝,但他年仅四岁,还不懂事,不知道丧父的悲痛。

聪明善良的外祖母把阿列克塞和他母亲接到尼日尼城外祖父家中。但母亲很快又离开了。这是一个弥漫着小市民习气的家庭。在冷酷的生活中外祖母成了阿列克塞最知心、最亲近的人。他外祖母年轻的时候,曾随残废的母亲流浪四方,靠织花边的手艺勉强糊口。浪迹四方时她搜集和传唱了很多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和诗歌。外祖母那动人的歌声和优美的民间故事给小阿列克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到外祖父家不久,阿列克塞看到大人能把白布变成五颜六色的东西觉得很好玩,他在表哥的怂恿下把过节用的白桌布染成了黑色。结果喜怒无常的外祖父大动肝火,不顾外祖母的阻拦,把小阿列克塞狠狠打一顿。

一天夜里,突然染坊失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这场大火把染坊化为灰烬。于是外祖父只好让两个儿子分家。

分家后,阿列克塞仍然跟外祖父、外祖母一起过。外祖父教他识字,外祖母讲童话和故事,读诗给他听。

不久,外祖父买了一所房子,在所有的房客中,阿列克塞最喜欢一个被称为化学家的人。此人衣衫褴褛,不修边幅,身上老带着化学试剂的气味。他落落寡欢,但对阿列克塞却非常和蔼。他要阿列克塞好好学写字,好把外祖母这些优美动人的故事记下来。阿列克塞则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向这位大朋友倾诉。可是好景不常,其他房客们和外祖父都认为这个勤勉的科学家搞“邪魔鬼道”,最后干脆把他撵走了。这事气得阿列克塞大叫:“你们全是混蛋!”这以后阿列克塞经常同车夫彼得伯伯一起玩。彼得伯伯常常给他讲起自己从前的主人——一个女地主残酷摧残农奴的故事。不料,一天彼得伯伯在花园里自刎而死。原来他时常干些偷窃教堂的勾当,案发后畏罪自杀。小阿列克塞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阿列克塞的母亲从远方又回到外祖父家中。她教阿列克塞背诗,学算术。阿列克塞很聪明,他很讨厌书本上那些不合口语的,枯燥无味的诗。这时他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事情加上自己的想象,编成歌:

“在我们大门口, 无数孤儿和老头,

哀号乞讨,到处奔走,

讨来的都给了彼得罗芙娜, 她卖了钱好买牛,

在山沟里喝烧酒。”

在得知母亲准备再嫁时,阿列克塞非常反感,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母亲嫁给一个破落贵族子弟。这个纨袴子弟很不成器,转眼之间就在赌场中输尽了家产,成了穷光蛋。阿列克塞同他们一起过。看到继父喜新厌旧,百般虐待怀孕的母亲,心里十分气愤。

阿列克塞开始正式上学了。他穿的是母亲的皮鞋,而且没有《新约使徒传》这本神学课本,所以屡遭教师白眼。阿列克塞也想出一些恶作剧来加以报复。他学习很好,学校却打算开除他。幸好主教来学校视察,发现他聪慧过人,无所不知,露出赏识之意,这才保住了他的学籍。他念完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成绩优秀学校奖给他好几本书。

在念书期间,他又回到了外祖父家里。此时外祖父已经彻底破产了,他变成了一毛不拔的吝啬鬼,同外祖母分开过,就连茶叶也要一片片地平分。外祖母和阿列克塞只好自己养活自己。阿列克塞放学后就走遍大街小巷捡破烂。这种街头生活使他结识了一批天真、正直的穷苦孩子,他们行动一致, 配合默契,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念完三年级之后,阿列克塞永远离开了学校,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于是这个不幸的孤儿告别了饱尝善善恶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人间。

为了不让十岁的阿列克塞吃闲饭,外祖父把他送到尼日尼城的“时式鞋店”里去当学徒。鞋店里的市侩习气使他不能忍受:店员对到店里来的女顾客当面肉麻地吹捧,背后则恶语相加。他非常怀念过去那种流浪街头的生活, 时时想离开这个令人生厌的住处。不料后来他烫伤了手,竟因祸得福,住了几天医院,就回到外祖母那里去了。

外祖母虔信上帝,心肠慈善,她认为外祖父不肯周济穷人,得罪了上帝, 才落到了彻底破产的地步。她带着阿列克塞趁着夜色,把自己干活挣来的钱和面包悄悄放在穷人的窗前。她告诉阿列克塞,在生活里大家应互相关心, 上帝才会来帮助大家。

在夏天和初秋,阿列克塞和外祖母经常到森林里去采集青草、野果、蘑菇和核桃。用卖这些东西的钱来糊口和施舍穷人。有一次,阿列克塞看到树林里云杉挺拔,白桦苗条,鸟语婉转,觉得森林深处总带点梦幻的味道,激发人的想象。他想,要能够做个劫富济贫的强盗就好了,让众人都有吃有穿, 快快活活。或者到外祖母心目中的善良的上帝或圣母面前去,把苦难生活的真相告诉他们。让上帝和圣母赐予他智慧,好换个方式来安排生活。在这颗幼稚的心灵中巳经萌发了改变不合理的现实的宏大理想。生活是很艰难的, 可是艰难的生活也促使了阿列克塞的早熟。

深秋时节到来了。外祖父把他这个“无业游民”送到当绘图师的亲戚家里去当学徒。离开了使人心旷神怡的大自然,来到这个忙碌的地方听人役使, 使阿列克塞倍觉不快。在这里他名为学徒,实为仆人,劈柴、烧水、擦地、买菜整天忙个不停。绘图师的恶狠狠的母亲一大早就把他从睡梦中叫起来, 直到深夜才让他休息。这一家子是典型的小市民,说三道四,饕餮成性,动辄争吵不休。

后来阿列克塞终于受不了了,他告诉绘图师,他不是来打杂的,他要学手艺。绘图师并不生气,给了他纸笔、三角板和尺子,让他临摹图纸。他的第一张临摹是失败的:绘图师并不生气,耐心教他怎么画。后来阿列克塞画

出了一张近似原图的图纸。可是绘图师的母亲却担心这孩子将来会夺她儿子的饭碗,老是跟他捣乱,不是在图纸上泼煤油,就是让他不停地干活,甚至动手打他。于是他学手艺的事就不了了之了。阿列克塞只有在进教堂祷告的时候,才得到一点安慰。他把痛苦的生活编成有韵的“祷告词”念了出来:

“学手艺也没有学出什么结果, 魔鬼的傀儡玛特辽娜老太婆, 像狼那样嗥着要咬我。

这也太苦了,我实在没法活。”

不平则鸣,他就用这种形式来发泄心中的愤懑。显然在外祖母的口头诗歌的影响下,他已经能够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表达感情了。

春天,他从绘图师那儿逃走了,在伏尔加河上的“善良号”轮船上当了洗碗工。他非常幸运,碰上了一个叫斯穆雷依的厨师。他看来很凶狠,其实是故意装出来的,他后来告诉阿列克塞说:要是人家知道你是好心人,就会把你折磨死。但他常常教育阿列克塞要做好人。这只船上有些工人很堕落, 时常干些风流勾当,他们也裹胁阿列克塞干坏事。斯穆雷依挺身保护阿列克塞。这一老一少结下了莫逆之交。

斯穆雷依收藏了一箱子书。他每天都叫阿列克塞念书给他听,为了听书他甚至叫别的洗碗工替阿列克塞干活。有一次阿列克塞读果戈里的中篇小说

《塔拉斯·布尔巴》,他听得很入神,时而哑然失笑,时而涕泪滂沱,他说读这样的好书就像过节一样。他叫阿列克塞要好好学习,读不懂就多读几遍, 一遍不懂就读七遍,七遍不懂就读它十二遍。就这样阿列克塞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书籍启迪人的智慧,生活则更加耐人深思。“善良号”轮船拖的驳船上挤满了被称为“强盗”的被流放的政治犯。阿列克塞却觉得他们和常人完全一样。而轮船上有钱的乘客却是残酷无情、趣味低下的劣等人。后来因为有人陷害,阿列克塞只好离开轮船。临别时,斯穆雷依告诫他:要提防人,要读书。阿列克塞忍泪与之相别。

回到外祖母那里,阿列克塞一度以捕鸟为生。冬天到来,外祖父把他送回到绘图师那里。由于年龄已长,阅历增加和书籍的启发,他对那里无聊的生活更加敏感了。这时他渴望知识的欲望极强,读书热情非常高,无数新奇的书给他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绘图师家的人不准他多费灯油,他就借着月光或神龛上微弱的灯光读书。他从不同的地方借书,或者租书看。后来他从一个美丽富有的寡妇那里借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书。普希金的诗把他的心灵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美丽的地方;屠格涅夫的小说和十二月党人的诗歌一扫现实生活的阴霾,使他对未来的生活燃起了希望;巴尔扎克笔下爱财如命的老葛朗台则使他想起了外祖父。

阿列克塞觉得借书给他的那位寡妇是位端庄圣洁的妇女,他暗中叫她“玛尔果皇后”。而她对阿列克塞的聪明好学很惊奇,很喜欢他,甚至想劝说绘图师送他去上学。然而院子里的人却用流言蜚语来诽谤这位寡妇,有人还诬赖他偷钱,这使阿列克塞益发憎恨这些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这以后阿列克塞又到伏尔加河上的另一条船上做工。深秋天气,轮船航行结束了,阿列克塞就到一家圣像作坊去做学徒。白天女主人叫他到店铺里去。店员教他一些以次充好,欺骗顾客的花招。在这里他看到了商人的种种

无耻勾当。

只有到夜里他才能到圣像作坊里去学手艺。在作坊里每个工人只能完成一道简单机械的工序。阿列克塞渐渐对这种不能发挥创造性的手艺也失夫了兴趣。

作坊里的工人心地善良,但长年关在低矮的作坊里,眼界非常狭窄。阿列克塞向他们讲起了自己在船上的经历,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在这里阿列克塞又成了小说的朗读者。一次他给大家朗诵莱蒙托夫的作品,是描写一个天使反抗上天的统治者的长篇叙事诗《恶魔》,他自己激动得热泪盈眶,工人们一个个都放下手里的活,凝神谛听。第二天大家让他再朗诵一遍,他们说: “这才叫生活”。有一个工人还把整首诗抄在自已的本子上。工作无聊,生活苦闷,阿列克塞就同师兄们一起演剧来给大家解闷。在他命名日那天,作坊里的人送给他一个画得很美的圣徒像。席哈列夫对他说:“我称赞你,因为你面对面的正视一切。要永远这样才对!”这使阿列克塞终生难忘。

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列克塞观察分析生活的能力也提高了。他看到作坊里的工人们感到自己的生活糟透了,可是没有人愿以举手投足之劳来改变现状,大家照旧浑浑噩噩地活着,而且逐渐在堕落。他盼望着离开这个沉闷的作坊,到伏尔加河上去,到波斯去。

后来阿列克塞听从从前的主人绘图师的劝告,又一次回到了他那里。现在这个院子里住着一些中学生和漂亮的小姐,他们借书给阿列克塞看,同他讨论文学。尽管他比他们岁数更小,但他阅历丰富,读的书很多,颇有优越感。那些小伙子也常常谈起姑娘,时而爱这个,时而爱那个,还要附庸风雅, 寄情赋诗,无奈手段不济,常常要请阿列克塞捉刀代笔。

后来绘图师派阿列克塞到施工工地去当监工。这个工作却使他结识了很多从农村来的工人。阿列克塞发现这些庄稼汉出身的工人比他过去所见到的小市民要有趣得多。他们亦好亦坏,各具特色,完全不同于书上所描写的那种干巴巴的农民形象。尽管身为监工,但阿列克塞同他们很快就和平共处了。老工人奥西普长得堂堂正正,他经常教给阿列克塞一些为人之道。阿列克塞津津有味地读描写农民生活的小说给工人们听,可是他们都不感兴趣。

阿列克塞也曾在旧社会的罪恶的渊薮中长了见识。工地上有个叫阿尔达里昂的出色的砌砖工,他突然抛下工作,到流浪汉聚居的地方去寻花问柳, 成了闯荡江湖的流浪汉。奥西普跑去劝说他也无济于事。阿列克塞却同此人交上了朋友,每到假日,就到他那里去观察这些好汉。他发现这是些被生活抛弃的人,他们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敢作敢当;到了没有活干的时候,他们就到轮船上去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他们的生活比一切人都快活。奥西普发现阿列克塞去那种地方之后,警告他不要跟那班人打得火热。阿列克塞却说他喜欢这些人,他们不做工,生活快活。奥西普勃然大怒,说:“这是傻瓜和懒汉的话”。可是后来阿列克塞却自动同那种人断绝了交往。一次他在这条街上碰到了娜达丽雅,她过去是绘图师院子里的洗衣女工,因为女儿无情地抛弃了她而沦落到烟花巷中。在这里见到阿列克塞,她很吃惊,再三恳求阿列克塞离开这个让人“完蛋”的地方。他们刚一分手,阿列克塞没走多远,就碰到阿尔达里昂毒打她。他把阿尔达里昂撞倒在地,保护了娜达丽雅。此后他再也没有到那个地方去了。阿列克塞喜欢流浪汉是因为他们比庸俗、猥琐和逆来顺受的小市民显得高尚一些,但这些人对妇女的凌辱和其他恶习又使他不能容忍。

到了冬天无法施工的时候,他又回到绘图师家里,白天有干不完的杂活, 夜里自己读书,试写诗歌。每到假日的傍晚,他就到一家小饭铺去听唱歌。店堂里寂静得像教堂一样,歌手就是善良的司祭,在忧郁的歌声中,他真诚地在为人类祈祷。人们只有在这里才过着真实的生活。

阿列克塞没有堕落,他不喝酒,不同女人鬼混。但他在生活道路的探索上有时感到茫然。有时他想远离可怕的尘世,寄身山野,有时又受到书的启迪,要效仿法国小说中的英雄,拔剑而起,死守岗位。他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有所作为才成,要不然我就完了”。

在愁云密布的秋天,阿列克塞不止一次在森林里迷了路,他咬紧牙关, 索性照直穿过密林,踩着枯枝朽木,涉沼泽,越山岗,最后还是走到了大路上。

从这里他获得了人生的启迪。他决定离开尼日尼,到喀山去。

这就是阿列克塞在人间寻找生活道路的经历。阿列克塞在社会生活中反抗丑恶现实的斗争精神不断增长,他的正直而善良的秉性、深刻的洞察和分析能力以及书本对他的启发使他很快成长起来。

十五岁的阿列克塞来到喀山。他希望进大学学习。当然这只是幻想。后来为了生活他又去做工了。

社会就是大学,在阿列克塞的许许多多的社会大学中,伏尔加河是他最亲近的母校。在这里他结识了很多工人和流浪汉,学到了无数生活中的经验。他来到伏尔加河的码头上,成了流浪汉大军中的一员。虽然他进大学的希望已成泡影,但他不曾自暴自弃,他所读的书给他开辟了光明的世界,他在外祖母讲的童话中窥视到了美好王国,他对未来那种朦胧的希望使他决不自甘堕落。一个曾经是师范学院学生的小偷怂恿他也去当梁上君子,他坚决拒绝了。他对流浪汉保持着冷静的审视态度。

阿列克塞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一个叫古里·普列特涅夫的学生请阿列克塞到他那儿去住。古里同革命者有密切联系。有一次,这条街的警长尼基弗雷奇从他们这幢楼里抓走了组织地下印刷厂的人,古里叫阿列克塞去报信。阿列克塞机警地躲过了监视,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一个铜匠。阿列克塞因为第一次完成了秘密工作任务,心中暗自得意。他还主动要求古里介绍他参加进步的地下组织。

后来经人介绍,阿列克塞认识了杂货店老板安德列·捷林柯夫。他的秘密贮藏室里有一个“地下”图书室,收藏着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民粹派的许多著作。喀山的许多大学生和有革命要求的人都来这里借书读。

在大学生们的宣传鼓动下,捷林柯夫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倾向革命的青年们聚会的场所,他还把做生意所得的钱全部用来资助革命活动。阿列克塞看到忧国忧民的大学生常常到这里来抨击当局,批评国事,探求改变生活的现状,他们都希望在书中找到自己观点的论据。这是些民粹派青年,他们对人民的崇敬仅仅限于口头上。他们对阿列克塞摆出导师的架势,而对他的见解不是不屑一顾,就是冷嘲热讽。但是阿列克塞还是被他们忧国忧民的热情和改变现实的意图所深深地打动了。

秋天来了,阿列克塞没有固定的工作就无法生活,于是他就进了一家面包作坊。同大学生们断绝了往来,不能到捷林柯夫的铺子里去,他就像被抛进了黑暗的地窖里一样。在这个地窖里人们像蛆虫一样蠕动着,靠酗酒打闹, 寻花问柳来忘掉现实生活。在这里阿列克塞感到精神非常痛苦。

为了给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物质帮助,捷林柯夫开了一家面包店。阿列克塞离开了那个面包作坊来到这里,既当面包师的助手,又当他的监视者, 不让他偷走面粉、鸡蛋和牛油。阿列克塞每天工作达十几个小时之久,他有时还到大学里去一面卖面包,一面听大学生们争论问题,同时也暗中替大学生们传递书籍和便条。尽管忙得不亦乐乎,他还在工作的空隙和休息时间看书。他很喜欢读诗,也用“自己的话”来写诗。

警察注意到了这个铺子,他向捷林柯夫的妹妹玛丽亚谈到了杂货铺的危险,以后大学生们就决定尽量少到这儿聚会。

有天晚上,阿列克塞到郊外一间漆黑的屋子里去听人读一本轰动一时的小册子。这是普列汉诺夫在同民意党断绝关系后,批判民粹派的文章《我们的意见分歧》。刚听念了几句,那些民粹派的听众就勃然大怒,乱喊乱叫起来。就在这天晚上阿列克塞认识了费多尔塞也夫——俄国早期卓越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费多尔塞也夫知道了他们的面包铺,但他总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无意义的事,言下之意就是希望阿列克塞从事更有意义的革命工作。阿列克塞也深有同感。他们当时约定了再见面的方法,可惜竟未能如愿。

阿列克塞同工厂的工人也有一些联系,其中他要好的有两个工人,一个是织布工人尼基塔·鲁勃佐夫老头儿,他认为生活糟透了,但是问题不在沙皇那里,而在老板身上,指望沙皇来管束一下老板;另一个是钳工雅可夫·沙波什尼柯夫,他对宗教怀着强烈的憎恨,他说《圣经》全是捏造出来的,上帝粮本不存在,它也是人们捏造的。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到无产阶级的朦胧的、不满情绪。可是阿列克塞住的地方离工厂有五俄里,他们很少有机会在一起。

阿列克塞觉得自己很喜欢捷林柯夫的妹妹玛丽亚,也很喜欢另一个女店员。他觉得自己在恋爱了。其实他所需要的是女人的温情和推心置腹地谈心。他在大学生中没有真正的朋友,他觉得非常孤独。在当时,他既未能同费多尔塞也夫这样的革命家建立联系,同有觉悟的工人也缺乏交往,所以精神很痛苦。

这一年的十二月,阿列克塞决心要自杀。他从市场上买来了一支旧手枪, 对着自己的胸膛打了一枪。他本想打中心脏,可是只打穿了一叶肺。过了一个月他渐渐恢复了元气,他惭愧万分,觉得自己蠢极了,于是又回到面包房干活。

这桩事发生之后,早就留心阿列克塞的一个叫罗马斯的革命者请他到乡下去帮助自己开展工作。阿列克塞很高兴,两天后就跟他搭船到红景村去了。

罗马斯是铁匠的儿子,后来当上了铁路工人,因参加革命工作,在雅库茨克度过了一段艰苦、漫长的流放生活。现在他在红景村开了个店铺,为革命筹款,同时在农民中开展工作。他以前虽然未同阿列克塞交谈过,但他发现阿列克塞参加小组并不是为了斗嘴,说空话,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干点工作。他正需要这样的助手,于是就请阿列克塞到自己那儿去。

到红景村的第一夜,罗马斯同阿列克塞开怀畅谈。罗马斯谈起了自己坎坷的经历,他认为阿列克塞颇有才能,意志顽强,应该既从书本中、又从生活中学习。阿列克塞第一次感到了真诚的友谊,消除了自杀事件后的自卑感。罗马斯使他重新挺起了胸膛。

红景村风景秀丽,异常寂静。罗马斯有很多有价值的书,阿列克塞一一悉心阅读,收获很大。他还经常教信任罗马斯的小伙子伊佐特认字,而伊佐

特则告诉他不少农村里的事。

罗马斯的小铺里的东西比另外两家便宜,这使那些商贩很眼红。同时罗马斯希望唤起农民的觉醒,他要组织力量来反对警察滥施淫威,反对富农的统治,乃至反对沙皇专制制度。他从细小的工作做起:组织了一个果农合作社,让农民组织起来一块到城里去推销苹果,不受水果商人的剥削。因此, 罗马斯和阿列克塞就成了村长和富农们的眼中钉。他们经常采用阴谋手段来对付罗马斯等人。罗马斯遇到了两次枪击,幸好他很机警,所以才安然脱险。一天夜里阿列克塞被棍子打伤了腿,腿瘸了好几天。年轻漂亮的伊佐特,因为拥护罗马斯,在打鱼时被人劈死了。罗马斯和阿列克塞并未被吓倒,他们继续开展工作。

这年秋天,罗马斯准备同捷林柯夫的妹妹玛丽亚结婚。可是,一天早上小铺被人放了一把火,一刹那大火冲天,无法扑灭。阿列克塞奋力抢救,又是拖煤油桶,又是抢书箱,受了伤昏迷了过去。一清醒过来,他又奔忙起来, 这既是出于他的勇敢,也是由于他想报答罗马斯对他的恩情。罗马斯镇定自若地指挥农民救火。可是火势太猛,已经无法扑灭,最后小铺和所有的货物连同附近的农舍全都化为灰烬了。

罗马斯只好离开红景村。阿列克塞也就这样结束了乡间的生活。他同红景村的一个农民一起到了黑海边,在一个渔业合作社做工。阿列克塞开始了漫游俄罗斯的新历程。

在喀山和农村这些社会大学里,阿列克塞通过革命理论的学习和革命的实践,思想逐渐提高,由自发地进行个人反抗发展到了自觉地参加革命,这就是阿列克塞所经历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高尔基的主要作品之一。作家对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而深刻的概括,他对旧世界的强烈的憎恨和有力的抨击、对主人公探求革命真理的历程的描绘,都说明三部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

这三部曲是成功的传记作品,它既鲜明地展示了作为主人公的作家自己从童年到青年时期所留下的足迹,又形象地反映出了俄国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政治面貌,同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首先,在作品中社会历史生活是主人公性格发展的背景和条件,而主人公又必然要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从生活中的某一个角度来反映时代。作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把主人公和他的思想同社会联系了起来。在外祖父迁进新居之后,通过彼得伯伯的讲述,阿列克塞知道了贵族地主对农奴的残酷的、非人的压迫。这使他对俄国社会特有的农奴制和衣奴制的残余,有了初步认识。在《我的大学》中主人公或者从人们滔滔不绝的争论、讲演中了解到进步青年的思想情绪,或者直按参加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的工作,认识到俄国农民不是民主革命中的最进步、最可靠的阶级。其次,高尔基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他在反映社会环境对主人公的影响的同时,又反映了主人公是在不断地反抗社会现实中成长起来的。现实生活使他坚信,人是在不断反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的确如此,在善良的外祖母、厨师斯穆雷依、洗衣女工娜达丽雅等人的帮助和教育下,主人公形成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不同它妥协的坚强性格。在第三部中,他由个人自发的反抗走上了寻求真理、走集体反抗、推翻黑暗社会的道路,成了与黑暗现实进行斗争的战士。

高尔基的这三部曲在人物塑造方面是成功的。三部曲刻画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不乏光彩的人物形象。高尔基不是以几条抽象的、具有道德色彩的

概括来肢解人物,把人物变成某种概念的化身,而是真实地反映人物的若干侧面。这既像是复杂的生活给年轻的主人公出的考题,也像是让读者自己对人物加以分析评论。

富有政论性的议论是三部曲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在作品的叙述和描写中,作家不时地插入富有政论性的议论,赋予作品强烈的传记色彩。作品叙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是一个小孩或青年眼目所及的东西,但作家并不囿于当时主人公的思想水平,正是在议论中作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当时的人物,或赞美,或抨击,或阐发人生哲理,时时闪耀出思想的火花。《在人间》中主人公曾一度对遭受迫害的虔信宗教的老人们满怀敬仰之情,认为他们具有为追求真理不怕承担磨难的精神。作家在议论中指出:后来他认识到这些人并不那么崇高,他们不过是受怀旧情绪的支配,对苦难和压迫有一种病态的爱好,他们是俄国落后的群众,同先进人物的精神是相悖的。以这样的犀利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剖析作品中的人和事,使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同普通的自传体作品有很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