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创作不幸的童年

一八六八年三月十六日(新历二十八日),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别什柯夫(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伏尔加河上游的下新城(现名高尔基城)一个木工家庭中诞生。他的父亲虽然赢得了他的母亲的爱情,却为此而大大得罪了自己的岳父。原因是他出身卑微,与开染坊的妻子家不门当户对。父亲的“罪过”使儿子别什柯夫也承受了不幸。当高尔基四岁那年他父亲病逝后, 他被改嫁的母亲遗弃在外祖父家中。他的童年从此便更加不幸了。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在俄国正方兴未艾。大工业对家庭手工业的无情压迫和排挤,加速了高尔基外祖父的家业的破产。小生产私有者之间的人性的泯灭,使年龄最小的别什柯夫成了这个家庭中最无力保护自己的受难者。外祖父、两个舅舅,都可以把他当作尽情发泄自己的失意与苦闷的对象。只有外祖母阿·伊·卡西琳娜对高尔基说来,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线光明。

对俄国文学来说,祖母或外祖母,无疑是人民哺育伟大作家的重要象征之一。克雷洛夫、普希金乃至果戈理,从孩提时起受到的文学启蒙,都莫过于从自己的祖母或外祖母那里听到的民间口头创作——神话故事、传说、诗与歌谣。高尔基在《童年》中对其外祖母的描绘,给我们留下了俄罗斯妇女聪敏、慈祥、热情、正直的美好形象。她在那个末日已站在屋檐顶上的家庭中,不仅是小别什柯夫的保护神,更主要的,还是高尔基文学天赋的启蒙人。高尔基后来回忆说:“我满肚子都是外祖母的诗歌,就像蜂房装满了蜂蜜一样;甚至在我思考问题时,也像是在用她的诗去思维”。事实正是这样,当一八七八年,下新城当时的主教来讲课时,高尔基仅凭记忆,便以诗歌的形式给他讲出许多民间故事。这使他周围的成年人都大为吃惊。外祖母还以自己作人的道德力量、对人生的真挚的热爱,为高尔基扎下了不惧邪恶、追求真理的精神的“根”。这一切,都使她的外孙终生难忘。以至当高尔基写完

《童年》之后,曾一度想将小说命名为《外祖母》。

在这个环境里,高尔基从小就受到靠自己的双手战胜困难的训练。他仅念过三年小学,而为了交学费,他不惜承受同学的歧视,沿街拣破烂儿换钱。当他因学业出众受到学校奖励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将得来的崭新的一本书送进当铺,换回五十五戈比交给外祖母维持生活。也正因如此,当一八七八年秋,生活仿佛执意要让我们社会主义文学的泰斗走“非学者化”的道路而迫使高尔基因穷困辍学时,他毫无畏惧地挺起胸膛,走向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