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
§602—1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
严格的球体是正球体,它具有统一的半径,因而具有统一的曲率和周长。地球并非这样的球体,而是一个扁球体。
地球扁球体是通过摆被发现的。1672 年,法国一位天文学家里舍受巴黎科学院派遣,到南美洲法属圭亚那首府卡晏(地近赤道)观测火星的视差。他随身带去一架优质的摆钟。到达卡晏后,里舍发现他那走时很准的钟忽然变慢了,每昼夜减慢 2 分 28 秒。这是一个不小的误差。他不得不根据恒星的
运动来校正他的摆钟,把摆长缩短 4 毫米,摆钟恢复正常走时。二年后,里舍回到巴黎,却发现钟又走快了,加快的数值恰好就是当初在南美减慢的数值。他把钟摆恢复到原来的长度,于是,钟又走准了。图 6—4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它的经线是椭圆在此以前,人们相信秒摆的长度应该到处都是一样的,有人还曾主张用它来作长度单位;当年枷利略测定重力加速度值时,也没有怀疑到这一点。钟摆在赤道附近变慢,可以令人信服地用重力变小来解释。可是,重力为什么因纬度而改变呢?人们于是把它同地球的运动和形状联系了起来。这是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扁球体的特征是,球半径随纬度的增高而变小:赤道半径最长,极半径最短;与这个特征相联系的是,在扁球体上,赤道和纬线仍是正圆,而经线都是椭圆,它们的曲率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减小。
扁球体的扁缩程度用扁率表示。若以地球的赤道半径为 a,极半径为 b, 那么,地球的扁率(f)便为:
f = a − d
a
①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8 页和 26 页。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数据,有一个不断提高精确度的过程。1975 年 9 月,由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举行的第十八届全会,决定自1984 年起采用如下的数据:
赤道半径(a)=6 378. 140km 极半径(b)=6 356.755km
扁率(f)=1/298. 275
§602—2 地球自转与地球形状
如果自引力是形成球体的唯一因素,地球必然是正球体。然而,地球是一个旋转体,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①。地球的每一质点都处于引力和惯性离心力合力的作用下,这个合力就是重力(参见§608—l)。里舍把重力随纬度的变化,归因于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在赤道上,地球自转最快,惯性离心力最大,重力便减小;到两极,自转的速度和惯性离心力都等于零,那里的重力最大。计算表明,由于惯性离心力的影响,赤道上的重力比在两极减小l/289。可是,地面重力的实际差异比这要大得多,赤道与两极的重力差值为1/190。显然,影响地面重力的不仅是惯性离心力。
又是牛顿对此作出圆满的解释。他指出,使地面重力自两极向赤道递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惯心离心力,还有一个是地球的扁缩。牛顿从理论上无可辩驳地证明,在自转的惯性离心力作用下,地球本身必然是扁的。
在自转着的地球上,每一质点的圆运动的中心都在地轴上,惯性离心力的方向都垂直井背离地轴。如把一地的惯性离心力分解为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两个分力,那么,这后一分力都指向赤道(图 6—5)。正是在指向赤道的水平分力作用下,物质有向赤道集聚的趋势,地球变成了扁球体。
图 6—5 直接造成地球扁球体的是自转的惯性离心力(F)。它的水平分量(f) 指向赤道;垂直分量在很小程度抵消一部分重力
牛顿还根据对木星和土星的观测,发现它们都有赤道突起、两极扁缩的形状,从而推断地球也一定是这种形状。正是根据地球扁球体的理论,牛顿成功地解释了地轴进动和二分点“岁差”的成因。这是地球运动和地球形状内在联系的一种表现。
§ 602—3 地理纬度和地心纬度
地球由正球体变成扁球体,地球上的纬度就有两种不同的度量方法:一种方法把纬度定义为地面法线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另一种方法把纬度定义为地球半径与赤道面的交角。前者强调从赤道沿本地经线到所在地的一段弧的度数,叫地理纬度;后者强调这段弧对地心所张的球心角,叫地心纬度。图 6—6 在扁球体上,球半径只通过球心,不垂直于球面;法线只垂宜于
球面,不通过球心。因此,纬度分为地理纬度(? )和地心纬度(? ’),且
? >? ’
图 6—7 地理纬度与地心纬度的差值,以 45°纬度为最大
在讲述地理坐标时,我们把地球当作正球体。在正球体上,地面法线与地球半径是一致的,因此,不存在两种纬度的区别。但事实上地球是一个扁
① 惯性离心力不同于离心力,它只是一种视力,是惯性作用在圆运动中的一种表现,一种脱离圆心的倾向。离心力和惯性离心力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举例来说,用绳子系住石头,手握绳子的一端使之转动,那么, 离心力是石头对手的作用力(手对石头的作用力是向心力),惯性离心力是作用于石头的力。
球体。在扁球体上,除赤道和两极外,垂直于地面的直线不通过地心;反之, 通过地心的直线不垂直于地面。于是,就存在两种纬度的差别;由于扁球体的经线曲率自赤道向两极减小,所以,一地的地理纬度总是大于它的地心纬度(图 6—6)。
地理纬度和地心纬度的差异本身,又因纬度而不同。在南北纬 45°处, 两种纬度的差值最大( 11′32″),由此向赤道和两极递减为零(图 6—7)。我们知道,经线的曲率自赤道向两极减小,其中,南北纬 45°处的经线曲率, 可以被认为是经线的平均曲率。同它相比,自赤道至南北纬 45°,这一段经线的曲率大于平均曲率,因此,它的地理纬度均大于地心纬度,而且,二者的差值随纬度增高而持续增大。反之,自南北纬 45°到南北两极,这一段经线的曲率均小于平均曲率,两种纬度的差值自 45°起开始递减,至南北两极,积累起来的差值减小为零。换言之,南北纬 45°是两种纬度间差值持续增大的终点,同时,又是持续减小的起点。于是,在那里出现极大值,而在赤道和两极是极小值。
地理学上所考虑的主要是各地的地平面如何不同于赤道的地平面,而不是地心所在的方向。
因此,它原则上应用地理纬度。在通常情形下,这种微小的差异可以略而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