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四季和五带

401 太阳的回归运动

§ 401-1 太阳回归运动和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

地球上之所以有四季递变和五带区分,其根本原因在于黄赤交角,即黄道面对于赤道面的倾斜;而其直接原因则是太阳相对于天赤道的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在周年运动的同时,还表现为相对于天赤道

的往返运动。具体地说,天球上的太阳,半年在天赤道以北,半年在天赤道以南。这是因为,黄道的一半在天赤道以北,另一半在天赤道以南。太阳的这种运动,是其周年运动的另一个侧面,称为太阳回归运动。它在天球上所能到达的南、北界线,称为南、北回归线。回归运动的周期便是回归年。回归运动、回归线和回归年,是同一事物的三个不同的侧面。

太阳相对于天赤道的回归运动,也表现为太阳直射点对于地球赤道的往返运动:半年直射在北半球,半年直射在南半球;半年向北移动,半年向南移动。地球上的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也是相对于太阳回归运动而言的。

地球上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这是地球的一个大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圈便在南、北极两侧摆动,摆动的幅度也是 23° 26′。在这个纬度范围内,有极地区域特有的天文现象——极昼和极夜,故南、北纬 66°34′的两条纬线,被称为南、北极圈(图 4-1)。

太阳回归运动的主要表现,在于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在天文上,我国的二十四气和西方的十二宫,是按太阳的黄经划分的;然而,在地理意义上, 它们之间更加重要的区别,在于太阳赤纬的不同。前面说过,天体的周日圈, 就是该天体所在的赤纬圈。因此,天体赤纬的变化,意味着它的周日圈的改变。不同赤纬(或周日圈)的天体,有不同的出没时刻(与方位)和中天高度。太阳赤纬的变化,影响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二者都是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太阳的赤纬随其黄经而变化。不同的太阳黄经总是与一定的太阳赤纬相对应,其大小可以解球面三角形方法计算①。

图 4-1 回归线和极圈

如图 4-2,P 为天北极,K 为黄北极,S 为沿黄道运行的太阳,其黄经为λ,赤纬为δ。在△PKS 中,

① 球面三角形及其余弦公式和正弦公式,参见附录四。95 日 4—2 解球面三角形,由太阳黄经(A)求知太阳赤纬(6)

PK = ε = 23°26′(黄赤交角),

KS = 90°

∠K= 90° − λ,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按球面三角形边的余弦公式有: cosa=cosbcosc+sinbsinccosA

把上列数值代入余弦公式,即得

cos(90°-δ)= cos? COS90°+ sin? sin90°cos(90°-δ) 即

sinδ=sin? sinλ=sin23°26′sinfλ sinδ= 0. 3977sinλ

sinδ= 0.4sinλ

在该图中,由天赤道、黄道和太阳所在时圈,构成另一个直角球面三角形。已知λ和? ,代入球面三角形的正弦公式,同样可得

sinδ = sinε

sinλ sin 90°

sinδ = 0.4sinλ

根据这个公式,人们得以按太阳黄经λ,求知所对应的太阳赤纬δ。按该公式推算,二分二至及四立的太阳赤纬,列表如下:

节气(日期)

黄经

太阳赤纬

黄经

节气(日期)

夏至( 6 月 22 日)

90 ”

23 ° 26 ′|

90 °

夏至( 6 月 22 日)

立夏( 5 月 5 日)

45 °

16 ° 19 ′

135 °

立秋( 8 月 8 日)

春分( 3 月 21 日)

0 °

O °

180 °

秋分( 9 月 23 日)

立春( 2 月 4 日)

315 °

-16 ° 19 ′

225 °

立冬( 11 月 7 日)

冬至( 12 月 22 日)

270 °

-23 ° 26 ′

270 °

冬至( 12 月 22 日)

§401-2 太阳回归运动与地球公转

太阳的回归运动及其赤纬的周年变化,是太阳周年运动的一个侧面。太阳周年运动本身,是地球公转的反映,因此,从根本上说,太阳的回归运动, 必须用地球的公转和公转轨道来说明。

地球仪的设计者多半把地轴弄成斜的。人们通常以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运动,来比喻地轴同轨道面的关系,习惯上总是把轨道面当作水平面, 而把地轴和赤道面看成斜的。其实,地理上的方向是同地球自转相联系的: 南北方向就是地轴和经线的方向,东西方向则是赤道和纬线的方向;同时, 地图学上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表示方向的习惯。把这样的方向延伸到宇宙空间,应用于地球公转,那么,地轴应该是直的,赤道面是平的,而轨道面只能斜的(图 4-3)。黄赤交角的确切含义,是黄道(轨道)面对于赤道面的倾斜。这里,倾斜的是黄道面,而赤道面只是作为比较标准而存在的。

图 4-3 黄赤交角的确切含义是黄道(轨道)面对于赤道面的倾斜。如以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那么,地球在向东公转的同时,还有其南北的分量,

造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大家知道,地球自转方向向东,地球公转方向也向东,但此东与彼东的方向有 23°26′的差异。我们把地球自转方向视为正东,那么,地球的轨道运动除向东外,还有其南北的分量。正是这个南北分量,造成地球和太阳的回归运动。

如图 4-4 所示,在每年的北至日(北半球的夏至日),地球位于其轨道的最南点。这时,从地球上看来,太阳位于黄道上的北至点,因而直射点落在地球的北回归线上。反之,在每年的南至日(北半球的冬至日),地球到达轨道上的最北点,太阳相应地位于黄道上的南至点,因而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每年的升分和降分日(北半球的春秋二分日),地球位于轨道南北两端的中点。这时,太阳相应地位于黄道上的升分点和降分点,因而直射在地球的赤道上。

图 4-4 地球公转的南北分量造成地球和太阳的回归运动

从每年的南至日到次年的北至日,地球从轨道上的最北点移到最南点, 行程约为 470 000 000km(轨道周长的一半),两点间的直线距离约 300 000

000km(轨道平均直径),其中有向南分量为 300 000 000km×sin23°26′

=120 000 000km。在这期间,太阳在天球上相应地从黄道的南至点移到北至点,其赤纬从-23°26′变为 23°26′;太阳直射点从地球上的南回归线移到北回归线。

反之,从每年的北至日到南至日,地球经过相应的行程,从轨道的最南点移到最北点。在此期间,太阳从黄道的北至点移到南至点,赤纬由 23°26

′减为-23°26′;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至南回归线。

总之,太阳相对于天赤道的回归运动,是地球公转的南北分量造成的。120 000 000km 的南北分量,造成太阳赤纬 23°26′×2= 46°52′的

变化。这就是说,地球在其轨道的南北方向上,每改变 700 余 km,太阳赤纬就改变 1′。按照这个速度,在春秋分前后,太阳赤纬每分钟增减约 1″。这时,地球公转的南北分量最大,约为 30 × sin23° 26 ′ = 12km/s ,即720km/min。

图 4-5 地球轨道运动的南北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