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 地球是一个球体

§ 601—1 地球是一个球体

人类对于大地形状的认识,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由于大地本身庞大无比, 而人们的视野范围却十分有限,凭直观的感觉不能认识大地的形状。一个人站在平地上,大约只能看到 4.6km 远的地方。这一小部分大地,看起来是一个平面。我国古时有“天圆似张盖,地方[平]如棋局”的说法,即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然而,许多迹象表明,地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例如,登高可以望远。人眼离地高约 1.5m,只能看到 4.6km 远;若升到 1,000m 高处,便能看到 121km远的地方。这是地面是曲面的很好证明。

又如,人们在岸边观看远方驶近的船只,总是先见船桅,后见船体;船只离港远去时则相反,先是船体,后才是船桅相继隐入海平面。大地若是平面,那么,不论距离远近,船体和船桅应同时可见(图 6—1)。

再如,北极星的高度因纬度而异,愈往北方,它的地平高度愈大。我国南方各地,人们能见到南天的老人星,而在北方,老人星永远隐没在南方地平。如此看来,不同地点有不同的地平,地面本身只能是曲面。若地面是平面,遥远的恒星应同地面各部分构成相同的高度角。

上述各种现象都证明大地是一个曲面。然而,曲面还不一定就是球面, 只有具有相同曲率的曲面,才构成球面。近代测量表明,地面各部分有大致相同的曲率,每度都在 1llkm 左右。由此可见,球形大地的结论,是以严密的推论和精确的测量为依据的。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只是用事实证明大地是一个封闭曲面而已。在进入空间探测的今天,宇航员在宇宙飞船中或登临月球时,真切地看到地球是一个球体①。

① 末页附有两幅地球的照片。一幅是月球上所见的地球(地球也有位相变化);另一幅是同步卫星在

图 6—1 曲面大地的一种直观证据

(上)若大地是平面,远方船只的船桅和船体,应同时可见;

(下)大地是曲面,远方驶近的船只,先见船桅,后见船体

§ 601— 2 地球大小的测定

当人们意识到足下的大地是个圆球体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球有多大?

测定球体的大小是比较“简单”的,只需测定经线的一段弧长(大地测量)及它对地心所张的角度(天文测量),就可以求知经圈的全长,从而求知地球半径和其它数据。测定经线的一段弧长对于地心的张角,是更加容易的,只需比较一下同一经线上的两地,在同一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就能得到这个数值。它就是两地的纬度差。

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在历史上第一次约略地恻定了地球的大小。他知道,夏至日正午,太阳位于埃及南部阿斯旺(旧时称悉尼)的天顶,阳光直射深井的井底。埃拉托色尼据此认为,阿斯旺地处北回归线。他还估计,亚历山大与阿斯旺位于同一经线上,两地相距约为 5000 斯台地亚(希腊里)。这样,他只要测定亚历山大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得出地球的大小。

埃拉托色尼并不直接测定正午太阳高度,而是用圭表测定正午影长。这种圭表是半个空心圆球,圆球中央有一根竖直的轴。这根轴就是圆球的半径。当圭表放置地面的时候,这根轴便垂直于地面,指向天顶(图 6-3)。埃拉托色尼测得亚历山大夏至日正午,圭表轴投射在圆球上的影长,约为整个圆周的 1/50,即约 7.2°。古希腊人已有相当完备的几何学知识。埃拉托色尼推得,圭表轴投射在圆球内表面的影长与圆周长度之比,等于阿斯旺与亚历山大两地间的经线弧长与地球周长之比。换句话说,地球子午线周长等于阿斯旺至亚历山大之间距离的 50 倍,即 250000 斯台地亚。l 斯台地亚合 158m, 那么,地球周长为 39500km。这与近代的测定值 40025km 相当接近,换算成地球半径约为 6370km。

图 6—2 测定地球子午线长度

图 6-3 左:亚历山大夏至日正午的太阳天顶距,就是亚历山大与阿斯旺之间的子午线的度数,即两地的纬度差右:埃拉托色尼测定太阳天顶距用的圭表严格说来,埃拉托色尼测定地球大小的工作,实际上只做了一半,即测

定两地的纬度差;而两地间的距离是估算的,并非实测。最早实测子午线长度的,则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本名张遂,673—727)。公元 724 年, 在他的主持下,太史监南宫说率领一支测量队,在今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分别测定了大体上位于同一经线上的滑县、开封、扶沟和上蔡四地的分至日正午影长和“北极高”(即纬度),同时丈量了上述各地间的水平距离,从而得出“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①。一行没有球形大地的概念。他只是以实测数据否定当时“日影千里而差一寸”的说法,而没有把“极差一度”看作地面上的纬度。因此,一行并不理解自己所做的就是地球子午线长度的测定,就像后来的哥伦布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陆地是美洲一样。

36000km 外所摄的地球照片。这幅照片显示的不足半个地球,因此,非洲所占的面积比实际要大一些。

① 见《新唐书·天文志》。按唐代的长度单位,1 里为 300 步,l 步为 5 尺,分圆周为 365.25°,换算为现代单位,约合每度 12922km,与近代的测定值有较大的误差。

§601— 3 地球引力与地球形状

地球是一个具有内部均衡引力的物体。按对称的原理,一切这样的物体以球形为最简单。

所以,太阳、月球和行星等许多天体都是球形。近代天文学奠基人哥白尼说过“球形是万物中最完美的形状;因为这种形状的容积最大,宜于包罗一切”。又说:“重力不是别的,而是⋯⋯赋于物体使之联合为球形状的一种自然倾向”①。地球是在自引力作用下才形成球体。

影响天体形状的因素,不仅是天体的自引力,而且还有固体分子的内聚力。前者使天体趋向球形,后者则倾向于保持物体原来的形状。自引力的大小,决定于天体的质量。一切质量较小的天体,由于自引力的作用不及分子内聚力的作用,便不能成为球体。例如,来自星际空间的陨星不是球形。空间探测表明,火星的二个质量很小的卫星,也不是球形。根据亮度变化推断, 小行星的形状都是不规则的,几个质量巨大的小行星是例外。这就表明,只有质量巨大的天体,它们的自引力超过分子内聚力,才具有球体的形状。

然而,并非所有质量巨大的天体都是球形的。例如,星云的质量远大于恒星,却不是球体。这是因为天体在演化过程中,从非球体到球体,需要有一个时间的过程。质量巨大的天体,在它不同的发展阶段并非都是球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