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 地球自转的后果
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后果,最明显的是天球的周日运动,其次是水平运动的左右偏转。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地球上的观测者看来,地外的天空以相反的方向和相同的周期旋转,这就是天球周日运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天左旋, 地右动”(《春秋纬·元命苞》)的记载。“天旋”是地动的反映。
周日运动的方式因天体而异,还因地点而不同。
§ 303—1 不同天体的周日运动
一般说来,恒星作为天球上的定点(不考虑其自行),其周日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单纯反映。它从如下三个方面具体反映地球自转的情况:
——恒星周日运动的路线(周日圈),即各自所在的赤纬圈,都以南北天极为不动的中心。“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南北天极如实地反映了地轴在天空中的位置。
——天和地的关系,犹如球面与球心的关系,周日运动的方向应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天体的东升西落,说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恒星周日运动的周期(恒星日)和(角)速度,如实地反映了地球自转的周期和它的角速度。
太阳和月亮除参与整个天球的周日运动外,还有它们自身的巡天运动, 因而它们的周日运动不是地球自转的单纯反映。太阳周年运动是地球绕太阳公转造成的视动;月亮的巡天运动则是它本身绕转地球的运动。它们的方向
都是向东,因而二者的周日运动周期,都比恒星周期长。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约 4 分,恒星中天时刻逐日提前 4 分,造成星空形象的季节变化;太阴日比
恒星日长约 54 分,月亮中天时刻逐日推迟约 50 分。
恒星的周日圈固定,每颗恒星都有不变的出没方位和中天高度。太阳和月球的周日圈则因它们赤纬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因而没有固定的出没方位和中天高度。其中,太阳周日圈的变化,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见§402 和§ 403),从而形成季节的递变。
§ 303—2 不同纬度的周日运动
天球周日运动以仰极为绕转中心,而一地的仰极高度,总是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因此,各地所见的天球范围及周日圈情况,皆因纬度而不同。
在北半球看起来,天北极(仰极)周围的恒星,永不落入北方地平。这部分周日圈全部位于地平以上的恒星,叫做恒显星,有时也叫拱极星。恒显星的范围是以天北极为中心的一个圆形天空区域,叫恒显星区。恒显星区的界线,就是在北点同地平圈相切的那条赤纬圈,叫恒显圈。恒显圈的半径就是它的仰极距,或天北极高度(图 3—17),即等于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反之,南天极(俯极)周围的恒星,永不升起南方地平。这部分周日圈全线在地平以下的恒星,叫做恒隐星。恒隐星区的范围和恒隐圈的大小,与恒显星相同。介于上述两部分星区之间的恒星,有东升和西落。这部分周日圈与地平圈相交的恒星,叫做出没星。出没星区的范围是以天赤道为中心线的环带, 其宽度为当地余纬的二倍,即 2(90°-? )。天赤道以北的恒星,升起在地平以上的时间,长于隐没在地平以下的时间;天赤道以南的恒星,则反之。在南半球看起来,同上述情形相反。
天球周日运动的纬度差异,主要表现在恒显星。恒隐星和出没星的范围大小不同。纬度愈高,恒显星区和恒隐星区愈大,出没星区愈小;周日圈与地平的交角愈小。纬度愈低,仰极高度愈小,恒显星和恒隐星区愈小,出没星区愈大;周日圈与地平的交角愈大。在赤道和南北两极,这种变化达到极端。
图 3—18 表示北极、赤道和北半球任意纬度的周日运动的差异:
——在北极,只有恒显星和恒隐星,没有出没星。那里永远只能看到天球的一半。周日圈平行于地平,北天恒星永不没落,南天恒星永不升起。
——在赤道,没有恒显星和恒隐星,只有出没星。那里能看到全天恒星。周日圈垂直于地平,且都被地平圈等分,天体升起在地平以上的时间和隐入地平下的时间相等,这也就是那里终年昼夜等长的原因。天体出没都是直升直落。
——在北半球的任意纬度,北天极周围有恒显星,永不没入北方地平;南天极附近是恒隐星,永不升起南方地平;天赤道两侧是出没星。周日圈与地平斜交,其交角大小等于所在地的余纬(90°-? )。恒星升起在地平以上的时间,随其赤纬大小而定:赤纬愈大、即愈近天北极,它升起在地平上的时间愈长;赤纬愈小,即愈近天南极,其升起在地平上的时间愈短。唯天赤道总是被地平圈等分。这也就是为什么春秋二分时(太阳赤纬为零),全图 3—17 恒显星区、恒隐星区和出没星区以北半球为例,天北极周围为
恒显星,天南极周围为恒隐星,天赤道南北为出没星。天赤道以北的恒星在地平以上的时间较长,天赤道以南的恒星反之。南半球情形与此相反。三个星区间的具体界限因纬度而不同
图 3—18 不同纬度的天球周日运动
左:在北极,只有恒显星和恒隐星,而无出没星;周日圈平行于地平圈。中:在赤道,只有出没星,而无恒显星和恒隐星;周日圈垂宜于地平圈。右:在北半球某纬度,南北天极周围有恒隐星和恒显星,天赤道南北是
出没星。北天恒星在地平以上时间较长,南天恒星反之。周日圈倾斜于地平圈,其倾角等于当地余纬(90°-? )。
球昼夜等长的道理。
天球的周日运动及其纬度差异,可用一个简单的方法进行演示:
如图 3—19 所示,用一个大型圆底的烧瓶当作天球模型,里面注入半瓶带色(不宜太浓)的水,使烧瓶倒置时,水面刚好平分烧瓶的圆球部分。这个水面用来表示地平面。穿过瓶塞插进一根金属细棒,用来表示天轴。在烧瓶球面的不同部分,贴上几个纸剪的五角星,表示分布在天球上的恒星。
当你手握金属棒,旋动烧瓶的时候,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纬度的天球周日运动情形。用这个方法演示,比天球仪演示更为生动直观。
图 3—19 天球周日运动的演示(对照图 3—18 的说明)
天球周日运动还因地方经度而不同。不同经度的周日运动,体现在时间上的差异,即同一天体有不同的时角。在同一瞬间,同一天体的时角差,即为二地的经度差。人们正是根据天体的时角差,推算二地的经度差。只要其中一地的经度是已知的,另一地点的经度就可以被推算出来。
§ 303—3 水平运动的偏转
地球自转的另一种效应是使地面上的水平运动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这里的“右”偏和“左”偏,是指观测者面向物体运动方向时的偏向而言。
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力图保持其运动速率和方向。然而,地球上的水平方向都以经线和纬线为准:经线的方向就是南北方向,纬线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作为南北和东西方向基准的经线和纬线,都随着地球自转而不断地改变着它们的空间方向。于是,真正保持不变方向的物体的水平运动,用地球上的水平方向表示,倒是相对地发生了偏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半球是逆时针方向,即自右向左转动; 在南半球是顺时针方向,即自左向右转动。因此,北半球的经线和纬线都向左偏转,以致那里的水平运动方向相对地发生右偏;南半球的经线和纬线都向右偏转,以致那里的水平运动发生左偏(图 3-20)。
按惯性定律推论,如果物体改变它的速率或运动方向,那么,这种变化必定是由于某种外来的影响。于是,人们设想有一个假想的力作用于水平运动物体,使它发生左右偏转。法国学者科里奥利(1792—1843)最早研究并证明它的存在,故称这种视力为科里奥利力(或简称科氏力)。地理和气象学上则形象地称它为地转偏向力,因为它是由于“地转”而发生偏向的。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对许多地理事物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转偏向力影响大气环流。它对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行星风系) 的形成,气旋、反气旋和台风(热带气旋)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洋流的分布等,都起着主要的作用。
——在北半球,河流对右岸的冲刷比对左岸强烈,以致大河右岸通常较为陡峻,而左岸较为平缓。由于这个原因,北半球的河流一般总是从右面绕
过障碍,南半球情形相反。
——在工程技术方面也不乏地转偏向力影响的例子:如在北半球,机车的右轮通常比其左轮磨损得更快;发射远射程炮弹和火箭时,如不计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就不会有效地命中目标。
地转偏向力是一种视力,只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而不能改变其速率。地转偏向力的大小随纬度和物体运动速度而定。在气象学上,具体表示地转偏向力(F)的是如下公式
F=2Vωm sin?
式中 V 是水平运动速度,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m 为物体质量。在这里, ωsin? 即傅科摆偏转速度。该公式表示,纬度愈高,运动速度愈大,地转偏向力就愈大,而与运动方向无关。
复习与思考
●在北半球,傅科摆向什么方向偏转?南半球呢?赤道呢?在纬度 30° 处,傅科摆的偏转速度是多少?
●什么是极移和进动?一地的经度和纬度因极移而发生变化,但不会因进动而发生变化,为什么?
●由于岁差,天极描成 5°的弧,约需多少年?在怎样的条件下,岁差现象将消失?
●假如地球形状更扁些,那么,进动将变得更快些还是更慢些?假如月地距离更近些呢?假如地球密度更大些呢?又假如地球自转更快些呢?(前二种情形快些,后二种情形慢些)
●为什么视太阳日长度会有季节变化?为什么二至日的视太阳日长度大于二分日?为什么最长的视太阳日不是南至日,而在南至日之后?
●地球自转速度怎样因纬度和高度而不同?在纬度 60°处,自转的速度减为多少?
●某恒星中天时,正好位于当地(纬度为? )的天顶,问:该恒星的赤纬
(δ)等于多少?
●在纬度? 处,天体上中天时,其方位是多少?是否所有天体都一样?
●某恒星离天北极 23°,问:它是否永远位于上海(31°N)的地平之上?图 3-20 水平运动的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