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 地月系

§ 206— 1 地月系的绕转

月球绕转地球,构成一个天体系统,即地月系。由于地球的质量远大于月球,所以,这个系统的中心天体是地球。严格地说,是月球和地球对于它们的共同质心的绕转(图 2—26)。但由于地月系质心十分接近地球质心, 因此,通常把地月系的共同运动,看作月球绕转地球的运动。

图 2—26 月球和地球都绕它们的共同质心而运动

(共同质心在地球内部位置的变化)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地球位于椭圆的焦点之一),其半长轴,即月地平均距离为 384 400km。这个椭圆的偏心率是 0.0549,比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偏心率为 0.0167)要扁得多。月球轨道近地点的距离是363 300km,远地点距离为 405500km;二者相差 42 000km,相当于月地平均距离的 11%。由于这种距离上的变化,月球的视半径相应地变化于 16′46

″—14′41″之间:近地点时月轮较大,远地点时较小。

月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叫做白道。白道面相对于黄道面有 5°9′的倾角,称为黄白交角。由于这个倾角的存在,月球在绕转地球的同时,往返于黄道南北;同时,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月球在绕转地球时,其赤纬也在不断改变,变化范围为±23°26′±5°9′,即月球直射点可达赤道南北 28° 35′。江南一带称中天时接近天顶的月亮为“当头月”。

月球绕转地球的周期,笼统地说是 1 月。但按照参考点的不同,天文上月的长度有四种,它们是恒星月、近点月,交点月和朔望月,分别以恒星、近地点、黄白交点和太阳为参考点。其中,恒星月是月球绕转地球的真正周期,即月球在白道上连续二次通过同一恒星(无明显的自行)所需的时间, 其长度为 27.3217 日,即 27 日 7 时 43 分 12 秒。

根据月球绕转地球的恒星周期,推知它的平均角速度为每日 13°10′, 或每小时 33′。这个角度大体上与月球本身的视直径相当。这就是说,月球每小时在天空中移动的距离,约等于月轮的圆面①。根据月球的轨道半径和绕转周期可知,月球运动的线速度平均为每小时 3 672km,或每秒 1.02km。月球绕转地球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皆因月地距离而变化:接近近地点时,速度最快;过远地点时,速度最慢。

月球在绕转地球的同时,也有自转。月球的自转与它绕地球的公转,有相同的方向(向东)和周期(恒星月)。这样的自转称为同步自转。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地球上所见到的月球,大体上是相同的半个球面(图 2—27); 而在月球天空中,地球始终盘踞在天之一方,岿然不动。

同步自转并非月球所独有,其它卫星对于各自的行星也有同样的情形。显然,在遥远的过去,月球自转比现在快得多。地球的潮汐作用使它不断减慢,直至达到同步自转,虽然月球上没有海洋。

牛顿在研究行星运动中发现引力定律,而且,在研究月球运动中验证他的引力定律。牛顿自问:月球会不会是一个落体?地球的重力能传达到月球

① 月球绕转地球的周期最短,因而其角速度最大,是天空中唯一可以“目睹”其运动的天体。月球以每小时 15°的速度向西随天球周日运动,又以每小时 0.5°的速度作向东运动,既有前进,又有后退。我国古代文人学士形象地称之为“徘徊”。

吗?如果那里是它“力所能及”的范围,它是否就是使月球保持在其轨道上的那个力?

牛顿首先假定,在月球轨道处,重力应减为多少?由落体实验得知,地面重力加速度平均为 981cm/s2。牛顿假定重力与引力一样,也遵循距离平方反比定律,已知月球距离为地球半径的 60.27 倍,那么,月球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应等于地面重力加速度的 1/(60. 27)2,其值为

981

g = (60.27) 2

= 0.27cm / s2

v2

其次,按惠更斯的向心加速度公式: j =

R ,计算月球运动的实际加速

2R

J = T2 =

4 × (3.14) 2 × 38400000000

(27.32 × 86400) 2

= 0.27cm / s2

计算表明,受引力作用而运动的实际加速度(J),正确无误地恰好等于月球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g)。牛顿把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推广到天上,出色地证明:“苹果落地”和天体运行,都为同一种自然力所支配。

牛顿证实太阳系行星方面的引力定律,都毫无例外地适用于天体运动的一切场合,后来加以概括为任何两质点间的引力定律,并冠以“万有”称号。这是牛顿的最大功绩。

§206—2 月 相 和 朔 望 月“月有阴晴圆缺”。它时而一钩斜挂,时而冰轮圆涌;残月消逝以后,

新月总是如约而来,从不违失。月亮的这种圆缺变化称为月相,这是最常见且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天象。

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在太阳照射下,月球总是被分为光明和黑暗两个半球。它们是月球上的昼半球和夜半球。但从地球上看来,这明暗两部分的对比,时刻发生变化:有时看到它的光明半球,有时看到它的黑暗半球;在一个时候,月轮的光明部分不断扩大,黑暗部分持续缩小;在另一个时候则反之,如此往复循环,这便是月相变化。这种变化视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而定。它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 二是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

如图 2—28 所示,当月球与太阳处于地球的同一侧、即日月合朔(旧历每月初一)时,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同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相反,面对地球的是月球的黑暗半球,叫做新月。它偕日升落,夜晚在天空中见不到它的影子。当月球和太阳分处地球两侧,即日月相望(旧历月半)时,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与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相同,人们看到的是一轮银盘似的满月。它在天图 2—27 月球的同步自转,使它始终以同一半球对着地球空中与太阳相距 180°,此起彼落,轮番照耀大地,因而满月通宵达旦可见。由新月变为满月的过程中,当月球绕行其轨道的 l/4 行程时,叫上弦(旧历上半月初八)。这时,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与地球上观测月球的方向垂直, 人们见到的月亮明暗各半,叫上弦月。它在天空中东距太阳 90°,继日而入, 上半夜见于西部天空。同理,满月变为新月过程中的下弦月(时值旧历下半月廿三),西距太阳 90°,先日而出,后半夜见于东方天空。民谚有“初八、廿三半夜月”。上弦月与下弦月的区别在于:前者位于太阳之东,明亮的凸

面向西;后者位于太阳之西,因而凸面朝东。

图 2-28 月相的变化(一)

上半月由亏转盈,凸面向西;下半月由盈变亏,凸面向东(外圈表示地

球上所见的月相)。

新月和满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周期性地轮番出现。上半月(旧历)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图 2—29)。从这一次新月(或满月)到下一次新月(或满月)所经历的一段时间,即月相变化的周期,称为朔望月,其长度为 29.5306 日,或 29 日 12 时 44 分 3 秒。它比恒星月约长 2.2 日。这是因为,月球绕转地球的同时,太阳也在作周年运动(由于地球公转)。恒星月是月球绕转地球的恒星周期,而塑望月则是月球同太阳的会合周期(参见

§306—4)。

月相既随月球的距角(在天球上同太阳的角距离)而定,那么,月球的出没及中天时刻,自然随月相而变化。以上述的朔、望和上、下弦为例,若不计昼夜长短的纬度和季节差异,使有下表所列的简单关系:

图 2—29 月相的变化(二)

(上)旧历上半月傍晚所见的月亮;(下)旧历下半月清晨所见的月亮。

月相

距角

同太阳出没

月出

中天 月落

夜晚见月情

比较

新月

0 °

同升同落

清晨

正午 黄昏

彻夜不见

满月

180 °

此起彼落

黄昏

半夜 清晨

通宵可见

上弦月

90 °

迟升后落

正午

黄昏 半夜

上半夜两天

下弦月

270 °

早升先落

半夜

清晨 正午

下半夜东天

从上表可以看出:

——月亮愈圆,夜晚见月时间愈长;月牙愈窄,见月时间愈短。满月通宵可见,弦月半夜可见,新月则不可见。

——月相、时刻和月亮方位(东升、南中、西落),三者之间有固定的联系,特定的月相,必在特定的时刻出现在天空特定的方位,不能混乱①。

复习与思考

●古人怎么知道月球是最近的天体?对地球来说,月球又是一个重要的天体,为什么?

●试比较月球的地平视差和它的视半径,两者的比率说明了什么?

●地球的反照率为月球的 6 倍,试计算地球在月球天空中的亮度,比月球在地球天空中的亮度大多少倍?(提示:月球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 1/3.7)

●什么是同步自转?为什么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总是它的同一个半面?

●在地球上观测,月亮在地平上升起(自上缘露出地平到下缘脱离地平),大约需时 2 分钟。问:若在月球上观测,地球“升起”需多长时间?

●什么是恒星月?什么是朔望月?两者有何不同?

① 对于月相变化,人们司空见惯,但常常习而不察,随意滥用。特别是蛾眉月,因其月相妩媚,惹人喜爱, 不论影视屏幕、舞台布景,还是橱窗广告和书刊插图,在作家和艺术家们的笔下,它几乎垄断了夜晚的天空。“闭门造月”的现象,当前文艺作品中随处可见。

●上弦月何时中天?下弦月呢?半夜时,满月位于天空何方?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该指何种月相?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夜半月落,该是什么月相?

●下图是丰子恺所作的一幅漫画,题为“杨柳岸晓风残月”。根据图中的月相判断,哪一幅是原作,为什么?

图 2—30 漫画“杨柳岸晓风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