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
606 地球的磁性
§ 606- 1 地磁和地磁要素
地球是一个磁化球体。它仿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磁针在地球上受到磁力的作用,指向磁力线方向。磁力线的方向因地点而不同。地面上有二个地点的磁力线是垂直的,以至磁针的方向垂直于地面,那里是磁性最强的地方, 叫做磁极。按地理学上的习惯,把位于北半球的磁极叫磁北极,位于南半球的磁极叫磁南极。南北磁极的连线叫磁轴。在南北磁极之间,有一个地带的磁力线是水平的,以致磁针的方向平行于地面。那里是磁性最弱的地带,叫磁赤道。
有磁力作用的空间叫磁场。表征磁场特征的一个要素是磁场强度,通常用它对于一个单位磁极产生单位作用力的强度为单位,叫奥斯特;同时也用磁感应强度的单位,叫高斯(两者在真空中相等)。现采用国际单位制中磁感应强度的单位特斯拉为磁场强度单位,简称特,国际符号 T。1 高斯=10- 4 特斯拉。1 特(T)=106 微特(μT)。地球磁场是弱磁场。地面附近的磁场强度,大约只有 0.5×10-4T,或 50μT。赤道附近较弱,约 30—40μT;两
① 首先试图解释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这些饶有趣味的特征的,是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 1880—1930)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又相继出现“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极较强,约为 60μT。它因时因地
而发生变化的量就更微弱了。地球磁场强度(F)在空间是一个有方向的量(图 6 -19)。它的方向对于水平面的俯角叫做磁倾角(I)。
有了磁倾角,地球磁场强度就有它的水平分量(H)和垂直分理(Z)。地球磁场强度水平分量的方向,一般不同于地理上的南北方向,即在地
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之间,总存在一个偏角,叫磁偏角(D)。习惯上,人们把地理子午线看作正的,而把地磁子午线看作偏的。磁偏角的东西方向, 因磁针的南极和北极而不同。北极偏东,南极就偏西;反之亦然。在习惯上, 磁偏角是指磁北极对于地理北极的偏离。有了磁偏角,地球磁场的水平强度, 就有它的北向分量(X)和东向分量(Y)。图 6-19 地磁要素以上这些都是地磁要素。不论是 X、Y、Z,还是 H、I、D,都可以确定地球磁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在地理上,地磁要素中以磁偏角最为重要,因为使用磁针定方向时, 必须知道磁偏角的大小。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磁针的国家,早在战国时代, 就已经知道天然磁石的吸铁性和指北性。北宋的沈括(1032—1096)已经发现磁针所指的方向,并非真正的南北方向。
§606-2 地磁要素的分布
为了说明地磁要素的分布,有必要把地球总磁场分为偶极磁场和非偶极磁场两部分。偶极磁场是地球的基本磁场,它是全球性的对称磁场,在地球总磁场中约占 80%;非偶极磁场是地球的变化磁场,约占地球总磁场的 20
%。
为了同总磁场相区别,偶极磁场在说明磁场要素的分布方面,有自己的一套专用术语:它的两极叫地磁极,以别于总磁场的磁极;它的赤道叫地磁赤道,以别于总磁场的磁赤道;地磁南北两极的连线叫地磁轴,以别于总磁场的磁轴。地磁轴通过地心,但不同地轴重合,二者之间成 11.5°的交角(图6-20)。因此,偶极磁场又称为倾斜地心偶极磁场。地磁南北极分别位于南北纬 78.5°,其经度分别为 110.9°E 和 69.1°W;地磁赤道与地理赤道相交于 20.9°E 和 159 1°W。
偶极磁场把地球看作均匀磁化球体。因此,它的地磁要素的分布是简单和有规律的:地磁南北两极互为对蹠点;地磁赤道是距地磁南北两极各为 90
°的大圆;地磁强度和地磁倾角,都随地磁纬度(一地对于地磁赤道的方向和角距离)的增高而增大。在地磁赤道上,地磁强度最小,地磁倾角为 0°; 到地磁两极,地磁强度最大,地磁倾角达 90°。
地磁偏角的分布,即使对于偶极磁场来说,也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它不仅与地磁两极有关,而且还同地理两极有关。地磁两极所在的地理子午线上, 地磁偏角为 0°或 180°,该子午线称为无偏线。无偏线分全球为东偏和西偏两半球。在东偏半球,地磁北极位于地理北极的偏东方向,地磁偏角都是东偏角;而在西偏半球,地磁北极位于地理北极之西,地磁偏角都是西偏角(图6-21)。然而,地磁偏角的大小因地而异,并不是简单地因经度或纬度而不同。
由于非偶极磁场的存在,地球磁场实际上是一个倾斜偏心偶极磁场。它的磁轴偏离地心约 400km,因此,地磁要素的分布,只能是大体上符合上述规律。例如:
——磁北极和磁南极并不互为对蹠点。据 1975 年的观测,磁北极位于
76°06′N,100°W(在加拿大北部巴瑟斯特岛附近),南磁极位于 65°48
′S,139°24′E(在南极地区)。
——磁赤道不是大圆,也不与两个磁极等距,而是一条环绕全球的封闭曲线:一部分在北半球,另一部分在南半球,离地理赤道都不远。
——磁强与磁倾角大体上自磁赤道向磁极增加,自 30—40μT 增至 60— 70μT。但是,这种变化没有严格的规律性。
——无偏线并不与子午线重合。它只分全球为东偏和西偏二大部分,而不是两个半球。
图 6-20 磁极、地磁极、地理极和磁赤道、地磁赤道、地理赤道的区别图 6-21 西偏半球(左)和东偏半球(右)这种划分假定地球是一个均
匀磁化球体
由于地球不是均匀的磁化球体,个别地区的地磁要素的量值,可以大大地不同于它周围地区的正常数值,这叫地磁异常。这种现象以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地区最为突出。那里的磁场强度是磁极的 3 倍,最大的磁倾角达 90°, 最大的磁偏角达 180°,即磁南北与地理南北完全相反,称之为“库尔斯克磁针错乱”。造成这种异常情形的原因是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磁铁矿。所以, 地磁异常的研究,对矿藏(特别是铁矿和镍矿)的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 606-3 地磁要素的变化
地球磁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它有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地球磁场的短期变化部分,即上述的地球变化磁场;除去短期变化部分,便是地球基本磁场, 即上述的偶极磁场。
地磁要素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它首先表现为地磁场的向西漂移。例如,0°磁偏线与赤道的交点,近 400 年来已西移 95°。其次,磁场强度有稳定的衰减,近百年来,基本磁场强度衰减了 5%。如果照此速度继续衰减下去,那么,基本磁场将会在 2 千年后消失。另外,磁极也在移动,如地磁北极的纬度逐年递增 0°.004;其经度每年向西增加 0°.007。
地磁要素的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及太阳活动的影响,变化形态比较复杂,分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
平静变化是经常性和周期性的变化,有太阳日变化、太阴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影响地球大气电离层的状况,从而造成各地的磁场以太阳日为周期的变化。地磁强度的水平分量的太阳日变化,可达 0. 03
——0.04μT,约为水平分量的 0. 5 %;地磁偏角的变化可达 10′。月球对于地球大气的潮汐作用,使得一部分大气以太阴日为周期,运行于地球各部分之间。这种变化包括大气电离层的变化,因而造成各地磁场以太阴日为周期的变化。它的变化幅度很小,磁场强度水平分量的变幅只有千分之几 μ T,约为水平分量的 0. 05%;地磁偏角的变幅不到 40″。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的分布的季节变化,造成地磁要素的太阳日变化的幅度因季节而变化。一般地说,夏季太阳日变化的幅度较大,冬季较小。
地磁要素的十扰变化要复杂得多。小的干扰多半是区域性的,次数频繁, 变幅很小。大的干扰是全球性的,次数较少,平均每年 10 次左右,变化幅度较大。特大的干扰称磁暴。磁暴发生时,磁针不安地扰动不止;在几小时到几日内,磁场强度的变化可达十分之几甚至几个μT。磁暴的发生与太阳活动直接相关。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不仅干扰地球磁场,同时破坏大气电离
层结构,中断无线电通讯,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 606—4 地球磁层和辐射带
在地面以上不太远的地方,地磁效应的形态同一个巨大磁棒所产生的效应很相似,地磁场是对称的。人们还曾认为,地磁场是无限延伸的。近期的空间探测表明,在很远(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地方,情形远非如此。因受太阳风的作用,地磁效应被限制在一个口袋形的范围内。地磁场既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在所有方向都是无限延伸的。
地球处于太阳风的劲吹之中。太阳风好像要把地球磁场从地球上“吹” 走似的,使磁力线发生向后弯曲。在地球的向日面,地球磁场被压缩成大约10 个地球半径的一个包层(太阳活动强烈时,只有 4—6 个地球半径);而在地球的背日面,地球磁场延伸得很远,形成一个长长的磁尾,其长度可达数百甚至超过一千个地球半径。这样,地球磁场在太阳风中“挖”出一个口袋形的空洞,叫做地球磁层(图 6—22)。这是继地球大气和电离层之外, 地球的第三道保护层。它起着“挡风”的作用。
地球磁层的边界称磁层顶。磁层顶与太阳风高能粒子之间,还存在一个过渡带,其厚度约 3—4 个地球半径。它像剑鞘一样套着地球磁层,故被称为磁鞘,实际上就是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遇而形成的弓形激波。这个激波的波阵面,就是磁鞘与太阳风的分界面。
一部分进入地球磁层,或者说被地球磁层俘获的高能粒子,则被禁锢在两个被称为辐射带的范围内。这两个辐射带是物理学家范·艾伦(Van Allen) 于 1959 年通过人造卫星的实验发现的,故被命名为范·艾伦辐射带。它分内外两带:内辐射带高度在 1—2 个地球半径之间,宽约 5000km,范围限于南北磁纬 40°之间,所观测到的主要是高能质子;外辐射带的高度约为 3—4 个地球半径,其纬度范围为南北磁纬 50°一 60°之间,所观测到的主要是高能电子。辐射带的范围和形状,受地球磁场的制约,并且因太阳活动而变化。至于这些粒子是如何陷在这二个区域里,其详细物理过程尚未清楚。
图 6-22 地球磁层和辐射带
§ 606—5 地球磁场的成因
地磁要素在地球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例如,地球上有磁极和磁赤道, 地磁强度和磁倾角大体上因地磁纬度而不同;磁偏角的分布虽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地球磁场大体上象一个均匀磁化球体所产生的磁场。前面提到, 它同一根磁棒所造成的磁场十分类似。因此,人们曾经设想,地球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磁棒,即地磁场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磁铁。一般认为,地核的化学组成主要是铁和镍,而这二种元素都是可以磁化的。
乍看起来,这种说法似乎是言之成理的。但是,随着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发展,这个说法就站不住脚了。磁铁之所以具有磁性,是因为磁铁内部分子的有规律的排列。然而,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温度不可过高。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它的这种规律性的排列便遭到破坏, 磁铁便失去了磁性。这个临界温度叫居里点。铁的居里点是 770℃,而地核温度在 2 000℃以上,远远超过了居里点。如果地核中的铁和镍曾经有过磁性,那么,随着地内温度的升高,它的磁性早该消失了。
旧的假说遭到否定的同时,一个新的假说产生了。我们知道,电流在导线中通过会产生磁场,于是就把地球磁场归因于地核中的电流:设想地球外
核本来就是一个导电的流体,而且存在着微弱的磁场,如果处于融熔状态的铁镍物质发生对流运动,这个磁场就会大大加强起来。看来这个说法可能是有前途的,但它迄今仍是一个假说而已。
图 6—23 地磁场的成因的一种设想:地核物质的运动造成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