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般理论

●政策分析 亦称政策评价或方案分析,即对政策可能产生或实际产生的后果进行数量分析与评价研究,以选取可相互替代的不同政策或为修改、制订政策提供建议。政策分析是经济系统分析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政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非常明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益要求在传统的政策研究基础上利用现代方法对社会经济政策进行数量的、经济的、应用的研究,在事先或事后分析和评价各种政策、措施、法令等在国民经济范围内将会造成或已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政策分析有长期和短期之分。长期的政策分析与经济成长的最优形态的政策目标有关;短期的政策分析与经济发展的稳定、均衡的政策目标有关。政策分析有三种形式: 一是运用各种经济数学模型特别是经济计量模型对不同的经济政策进行评价和模拟;二是采用一般的数量分析和经验研究的方法:三是组织和协调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对某些公共政策和现行的社会法令、规章制度等,进行多学科的、跨学科的实验性研究。运用分析评价经济政策的各种数量方法,有助于了解各种经济政策的影响及其发生影响的机制和途径。

●投人产出分析 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投入与产出间数量关系的原理和方法。所谓投入,是指各部门为了从事经济活动,必须购进中间产品(原料或半成品)和资本设备,还要雇佣劳动力和支付税款;所谓产出、是指各个部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数量及其去向。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和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产业关联、运用部门联系表和矩阵代数,从分析一个经济系统内部各单位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人手,进而揭示出它们之间各种复杂的经济数量关系,如计划的综合平衡、经济活动的分析、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等等,这是一种现代计划管理技术方法。它是以均衡理论为基础,以最终产品为目标,从经济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各个部门之间产品流入与输出的数量关系,以确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条件。投入产出理论,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于 1936 年提出来的,

但开始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决定生产 5 万架飞机, 当时只考虑到造飞机需要大量铝材,没有考虑到电解铝需要大量的铜材,因而没有准备足够的铜材,使计划失去平衡。为了炼锅,只好用银代替,造成大量损失。以后,美国才开始重视这一技术,并取得显著的成效。目前,投入产出法已被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运用。除了用干部门之间的经济平衡、经济预测,还可用以分析技术革新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研究工资、利润、税率的变动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就业与投资的关系;也可用于企业内部的生产平衡关系分析等。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时的主要分析工具是投入产出表。

●市场体系 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包括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此外还包括旅游市场、娱乐市场、文化市场、运输市场,邮电市场等等。市场体系是由各类专业市场组成的完整体系。各专业市场均有其特殊功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社会经济,任何一个部分或环节的缺损,都可能引起整个经济活动的阻滞和混乱。在整个市场体系中,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是决定和影响其它市场的主体和基础,其它市场则是在这两个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具体表现为各专业市场通过

竞争、价格、供给和需求等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我国现有的市场是一个不完整的市场,市场机制的发挥带有极大的局限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完善市场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完整的市场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各类专业市场的完整配套;二是各类专业市场内部要完整统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类专业市场将逐步开放和发育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市场机制 市场有机体内部的各个要素在市场交换活动中建立的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内在有机的联系形式。它包括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价格机制、利率机制、工资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风险机制。市场机制的共同特性主要有:一是关联性,即市场机制任何一方面的作用都将引起其它方面的连锁反应;二是利益制约性,即市场机制的作用直接与每个经济主体的利益相连结;三是迂回性和时滞性,即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和效果不是直接的,而是迂回和曲折的,所反映的供应状况有时是滞后的。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它能刺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努力改进技术,降低劳动消耗,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能有效地调节生产、流通、分配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造成一种开放的环境,推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社会交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和破坏;会引起某种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因此, 在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市场机制的作用与预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趋向一致。

●市场秩序 市场自身及国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市场活动而形成的买卖双方的正常关系。其基本内容是: (1)市场进出秩序。这是指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进入或退出市场的行为应符合有关制度和章程的规定,包括对经营主体的资格审查、经营范因的划定等内容。 (2)市场竞争秩序。是指市场主体之间平等地交换商品,平等地参与各种市场的竞争,依法制止和惩治强买强卖、封锁市场、欺行霸市、囤积居奇等破坏竞争秩序的行为。 (3)市场交易秩序。这是从事市场经营活动所应遵循的规范, 在交易方式上,要求交易公开化、交易货币化、信用票据化、交易规范化; 在交易行为上,要求公开交易、互惠互利;在交易价格上,要求合理定价,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建立健全市场秩序,对形成统一有序的市场,尽快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市场管理 国家为了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而用行政力量对市场进行的干预活动。市场管理是商品经济存在与发展的产物。系统严密的市场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市场商品流通和商业的空前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经济,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因此同样需要有市场管理来保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正常进行。现代市场管理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1)取缔违法交易,保护合法贸易; (2)实行企业登记,确定企业的法人地位,保护合法经营; (3)管理经济合同, 监督合同执行,保护经济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4)注册和管理商标,取缔侵犯或假冒商标的行为,保护商标专用权; (5)管理食品卫生和药物,以

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6)管理集市、交易市场、贸易中心、交易所等集中交易场所的经济秩序,以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7)管理外地采购和外地推销,以维持所在地的市场秩序,保证地区贸易的正常进行等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管理,是要通过管理好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活跃和发展商品流通,达到促进生产、保障供给、繁荣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的。中国现阶段市场管理的总原则是,“活而不死,管而不乱”。

  • 市预测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理论原则和科学方法,运用各种信息和资料,对影响未来市场供求关系诸因素进行分析,以预见和测算未来一定时期内市场商品需求与供给的变化及其趋势的过程。市场预测主要有需求预测、供给预测、流通预测、价格预测和国际市场预测。具体可从三方面进行: (1)市场商品需求预测。即通过对商品销售状况和影响市场需求诸因素的分析,预测未来市场商品需求量及需求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
  1. 商品供给预测。即分析影响市场供给的各种因素,测算各类产品的生产能力、产量和产品结构以及产品升级换代的潜力,考察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适应程度。(3)市场商品供求状况的预测。市场预测方法有两大类:一是以经验分析为主的定性预测,二是以数学分析为主的定量预测。常用的具体预测方法有:典型调查法、专家预测法、主观概率法、经验估计法、集合意见法、历史类推法、相关因素分析法、订货法,还有时间序列法、回归法等等。市场预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消费需求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认真开展市场预测,掌握消费需要变化的规律性,才能使产品适销对路,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要。 (2)在宏观经济方面,是国家制订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在微观经济方面,是企业制订计划和经营决策的基本前提。(3)通过市场预测,使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经营决策适应市场需要的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商品的适销率以及销售服务的有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4)搞好国际市场行情的预测,是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的基础。

●市场调查 依据一定的理论原则和科学方法,有目的地、系统地对市场商品供求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市场调查为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提供确切的情报资料,因而是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的基础。市场调查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市场商品需求调查。主要了解市场商品需求的数量、结构,产品市场寿命周期,对新产品的需要,以及与此有关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人口数量和构成,商品价格水平,消费者购买行为,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影响市场商品需求的因素。二是市场商品供给调查。主要是对同类企业的数量、分布,各企业的生产规模、可提供产品的数量、发展新产品的动向,产品的质量、成本,价格以及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调查。市场调查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形势和市场供求状况,为科学地进行市场预测和决策、正确地制订计划创造前提条件;有利于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和供应;有利于新产品的开发;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市场营销 使商品或劳务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或使用者所进行的一切贸易活动。市场营销活动要求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特点,针对本企业的目标市场,采取适当的策略组合,以争取达到本企业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按我国的情况,市场营销一般有五大支柱,即五项策略组合: (1)产品策略。包括品种、质量、规格、商标、产品的整顿和开发、

产品的市场周朔策略等。 (2)分配策略。包括产品的销售渠道、产品的储存和运输。 (3)价格策略。包括确定商品的基价,不同商品的比价,同种商品的差价、折价、削价等。(4)促销策略。包括广告、包装、装潢、人员推销、展销、公共关系和售后服务等。(5)销售管理。包括市场研究、计划和决策管理。原材料采购、财务管理、人员管理等。要有效地运用市场营销组合,必须树立整体组合观念。产品策略是组合的核心,促销策略、分配策略是组合的手段,价格策略是组合的杠杆,而销售管理则起统帅作用。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必须服务于市场。市场营销为市场需求服务,又反馈市场需求的信息,据此不断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 “三资”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合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中国有关经济组织同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以合资方式举办的合营企业。这种企业均为股权式的有限责任公司,是独立的法人;参与合营的各方,按其各自的投资额,对本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并按其注册资本的比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合营的各方,既可用现金投资,也可用建筑物、机器设备、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等作价投资;企业设立董事会,其职权按照本企业章程的规定,决定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董事会下设经营管理部门,由合营各方分别委派正副总经理,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又称契约式的合营企业,它是对合资经营企业这种形式加以灵活运用的一种变通形式。它在法律地位与组织形式上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基本相同,但在具体做法上有以下特点: (1)开办时中方一般以上地使用权投资,外方则以实物或现金投资。
  1. 不以货币计算与确定合营各方的投资比例和股权比例,各方义务、权利和利润分配份额等,由各方协商一致后写进合同。(3)企业亏损一般由外方承担,并以其投入的资金为限。 (4)合同期满或提前解散时的剩余财产, 均无偿归属于中方,而不在合营各方之间进行分配。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是依照我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的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其特点是: (1)除土地外,企业的全部投资为外国投资者所私有,没有中国投资者参股。 (2) 独立经营,没有中方参与经营管理。(3)自负盈亏。经营收入除依章纳税外, 完全归投资者所有和支配。举办“三资”企业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卡特尔 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为垄断商品销售市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在划分商品市场、商定商品质量、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联合。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在生产上、销售上、财务上和法律上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违背协定,要受罚款、撤销享受专利等处罚。卡特尔的类型主要有:规定销售价格的卡特尔;规定销售条件的卡待尔;规定销售范围的卡特尔;规定产量的卡特尔;分配利润的卡特尔等等。卡特尔是按企业实力缔造的协定,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企业力量对比的变化,协定便按情况重订。参加者为了争取有利的销售市场和扩大产销限额,相互进行着剧烈的竞争,也常使协定瓦解。卡特尔最初出现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德国盛行一时,其它国家也普遍存在。随着垄断资本的活动超越国界,各国大垄断组织之间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国际卡特尔,成为国际垄断同盟的一种重要形式。

●辛迪加 生产同类产品的若干大企业,通过签订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建立的垄断组织,他们旨在通过对某种商品市场的独占,抬高销售价或压低收购价格,保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和法律上保持独立,但在商业上已失去独立性,产品销售和原料购买都山辛迪加的总办事处统一经营。由于参加者已脱离了与市场的直接联系,一旦退出了辛迪加,在购销上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因此,辛迪加是比卡特尔更具有稳定性的垄断组织,但辛迪加内部各企业之间在销售份额和原料分配上也存在着矛盾,并常使协定瓦解。辛迪加在 20 世纪初流行于西欧,特别是德国。在国际市场上,不同国家的同类企业,也往往组成国际辛迪加。

●托拉斯 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有密切关系的企业为垄断某些商品的产销,以获取高额利润而组成的大垄断企业。托拉斯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企业组织,参加者在生产、商业和法律上完全丧失其独立性,而由托拉斯的董事会掌管所属全部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财务活动。原来的企业主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照股权的多少分得利润。托拉斯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金融控制为基础的托拉斯,参加者保持形式上的独立,实际上完全从属于总公司。这种总公司实为持股公司,托拉斯的大股东通过掌握足以对整个企业组织进行控制的股票额来实行金融控制。另一种是以企业完全合并为基础的托拉斯,这种类型的托拉斯的总公司是直接掌握产销的业务公司。托拉斯是比卡特尔和辛迪加更为稳定的垄断组织形式。独立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份公司在加入托拉斯后,即丧失其原有的独立性而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每一参加者只有通过拥有大量股票来取得对托拉斯的控制权,也只有通过出售股票来退出托拉斯。在托拉斯内部,存在着争夺股票控制权的激烈斗争。托拉斯是资本积聚和生产集中高度发展的产物。美国是托拉斯最发达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托拉斯组织在德国、英国以及西欧其官一些国家也得到迅速发展。

  • 康采恩 以最大的垄断企业为核心,在主融控制的基础上,把许多不同经济部门的企业,联合起来而组成的企业集团。康采恩由董事会领导,参加者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性。但由于为首的大银行或大工业公司掌握了股票控制额,因而实际上已完全受核心企业所控制。核心企业通过“参与制”,可以支配比自身资本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资本,从而加强自己的垄断实力,扩大垄断范围,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康采恩是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它出现的历史,稍晚于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它的形成突出地表现了帝国主义时代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从而实现全面统治的特征。

  • 混合联合许多相互间无直接业务联系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实行或部分实行混合多样化经营的大型集团企业。它同“康采恩”的主要区别是:康采恩所控制的企业,有的是合并而来的,有的则是自己建立的,而混合联合的各企业全部是合并而来的;康采恩所属各企业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不受康采恩的直接领导和管理,而混合联合企业则由总公司直接领导和指挥;康采恩的各企业之间多少存在着职能上的联系,混合联合各企业之间只存在着财务上的联系,生产和职能上并无联系。混合联合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部门危机加深和新的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具有普遍性。这是在高度垄断的基础上,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的一种新形式。随着我国现代两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也出现了一些经济混合联合的公司。这种混合联

合公司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我国生产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因而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 多边贸易又称多角贸易。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通过协议在多边结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贸易。一般来讲,多边贸易由下列情况引起:两国之间进行贸易时,彼此供应的商品不对路或价值不相当,以致进出口不平衡,外汇支付有困难,需要第三国或更多的国家共同磋商,达成协议,建立 3 国贸易或多国贸易,以使彼此间的进出口基本平衡。例如,有甲、乙、丙三国,甲对乙出超 1,000 万英镑,乙对丙出超 1, 000 万英镑,丙对甲出超 1, 000 万英镑。从双边贸易的角度看,各国都有 1,000 万英镑的出超和入超,任何两国之间均不能保持贸易平衡。而通过签定三角贸易协定,相互以共出超抵补入超,则三国的贸易收支都能得到平衡。有时为了减少支付上的困难,常常几国达成协议,通过某一国际清算机构统一进行贸易和其他项目的清算, 参加国之间的贸易差额和其他国际收支差额,可以冲销。多边贸易有利于促进国际间经济的交往和发展。

●消费者主权“生产者主权”的对称。流行于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关于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概念,即指消费者在决定某个经济体系所生产商品的类型和数量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由于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而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最终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当消资者把这种意愿和偏好通过市场传达给生产者,生产者就必须听从消费者的旨意来组织生产,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决策的主动权是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主权的行使手段是“货币选票”(利用货币来购买商品)。以货币选票形式体现的市场及其变化,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生产格局的相应变化。例如,当消费者的货币选票较多地投向某些商品,以至引起这些商品的市场需求扩大,则这些商品的产量便会趁有新的利润潜力之机而相应地扩大起来;反之,若货币选票不足,则会使某些商品的产量或是收缩,或是进一步改善质量以争取货币支持。总之,消费者越是对商品进行挑剔,生产者就越要设法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以便吸取更多的“选票”。为此, 西方经济学家主张,要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要使消费者双方各自都能得到最大满足,在经济关系中应把承认消费者主权,尊重货币选票的选择意向,作为了个重要的条件和原则。

●生产者主权“消费者主权”的对称。是指作为生产者的大公司在经济体系中决定生产商品的类型、数量和消费行为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生产者主权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针对消费者主权概念提出的。他认为,消费者主权存在于以往的社会中,在现代贤本主义条件下情况恰好颠倒过来:大公司作为生产者自行设计产品,自行安排生产,自行规定价格,然后通过宠大的广告网、通讯网和推销机构向消费者进行“劝说”,竭力设法让消费者按照生产者提供的商品品种、规格、价格来购买。加尔布雷斯还认为,消费者的需要有“自然需要”和“心理需要”之分。“消费者主权”基本上是建立在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基础上,它适应于商品供应不丰裕和消费者收入水平还较低的阶段;“生产者主权”基本上是建立在人的“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它适应于商品供应已较丰裕和消费者收入水平已较高的阶段。在他看来,生产者主权是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一方面,消费者的欲望是被人为地“制造”出来的,于是消费者成了生产者摆布的对象,实际上成了傀儡; 另一方面,消费者在生产者面前软弱无力,既抵抗不住产品“诱惑”,又无

法拒绝生产者规定的价格,只得按企业所操纵的价格来购买,企业则由此得到大量的利润。

●比较成本说李嘉图提出的依照生产成本相对差别而实行国际分工的一种自由贸易理论。他和亚当·斯密一样,主张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但斯密是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认为各国应生产自己在生产上占绝对优势、成本比别国少的商品。李嘉图则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一个国家的某种商品只要在生产上有相对优势,成本相对少些,仍可通过国际贸易获得节省劳动的好处。他举例说:假设葡萄牙生产一定数量的葡萄酒只需 80

人的一年劳动,生产一定数量的毛呢只需 90 人的一年劳动;而英国生产同样

数量的葡萄酒和毛呢则分别需要 120 人和 100 人的一年劳动。按照比较成本

原则,葡萄牙只应专门生产酒以换毛呢(等于用 80 人一年劳动的产品换回

90 人一年劳动的产品),英国只应专门生产毛呢以换酒(等于用 100 人一年

劳动的产品换回 120 人一年劳动的产品),彼此都可得到利益。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斯密的国际分工论的发展和修正。他认为,斯密以绝对成本的差别作为国际分工的条件,其实是以国家间资本、劳动能完全自由转移为前提;而在资本、劳动不能在国际间自由转移的现实情况下,比较成本的差别就应该足以构成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被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推崇为古典学派的成熟的国际贸易理论。

●合理预期论 20 世纪 70 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主要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 R·E·卢卡斯、明尼苏达大学的 T·J·萨金特和 N·华莱士。合理预期论者的理论有两个假定的前提:(1)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朗是合乎理性的; (2)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在每一种产品和每一种生产要素的市场上终究会各有一个价格使它们各自的供求处于均衡状态。据此,合理预期论者认为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活动越少越好。他们主张: (1)政府应该政弃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金融政策,并设法消除货币供应量、政府开支水平这类它所控制的变量的不规则变动。因为, 政府的相机抉择如果是一种有规律的和持续不变的行为方式,那么,合符理性的行为主体就可以预料到这些政策及其影响,并同时作出反应以抵消所预测到的政策结果。这样,上述政策就不会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此外,政府也应避免采取那些不规则的政策措施。尽管这种突如其来的政策会由于行为主体的预期失误而产生一时的效果,但同时会增加产量和就业的波动,最终反而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2)政府应该把财政金融政策的目标放在防止或减少通货膨胀而不是失业上。因为政府的这些政策虽然不能对产量、就业以及其它“实际”变量产生影响,但却对一般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具有规律性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把最理想的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合理预期理论的出现,对于西方经济学家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内重视对预期因素的分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宏观调控机制的完善和对政策实施效应的分析也具有现实意义。

●价值分析 通过分析产品的功能和成本间的关系,以求用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所需功能的有组织的活动。1947 年由美国通用电气工程师迈尔斯创立。迈尔斯认为,产品的价值、功能与成本之间有如下关系,价值=功能/ 成本。即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功能与费用的比值,比值越大,则价值越大;比值越小,价值越小。价值是产品功能与成本的综合反映。根据上述关系,提高产品价值,有以下途径: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进产品,增加功能,

提高价值;在功能相同的条件下,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值;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使产品价值提高;在提高功能的同时,增加了成本支出,但成本支出增加幅度小于功能提高幅度,仍可增加产品价值。要提高企业产品价值,应先进行价值分析,步骤如下: (1)选择对象,一般选择价值低的产品或零部件,即质量低、成本高的产品或零部件,以利提高其价值。(2)收集情报,包括科研设计、工艺制造、生产协作、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市场动态、使用和维修等有关情报。(3)功能分析,产品需要有那些基本功能、外观功能或辅助功能,分析怎样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某项功能。

  1. 提出对现行设计、工艺、材料等方面改造的各种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成本估计和技术上可能性的评价,选择最优方案,作出技术经济验证。(5) 效果评价,对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计算经济效益。

    • ABC 分析法又称帕累托分析法。根据事物在价值或技术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轻重主次,分别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因为该方法通常把分析对象分为 ABC 三类,故称 ABC 分析法。起源于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后来推广使用,成为企业进行重点管理的基础方法。以物资管理为例,采用 ABC 分析法,能在保证生产需要的前提下, 使库存物资存量最低,占用资金最少。首先,收集有关库存物品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把库存物资按品种、数量及占用资金数量的大小划分为 ABC 三类。其中 A 类物资品种数量少,但占用资金最多;B 类品种数量较多,占用资金数量中等;C 类品种数量很多,但占用资金数量少;最后,确定对不同类别的物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对 A 类物资投入较大力量精心管理,按品种,甚至按规格控制,将库存压缩到最低水平;对 B 类物资按经营方针调节库存水平,按大类品种控制;对 C 类物资按总主额控制,可集中大量订货,以较高的库存来节省订货费用。采用 ABC 分析法,一般将分析对象分为三类,但也可根据不同性质的对象,分为两类或三类以上。除了用于物资管理,ABC 分析法还广泛应用于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时间管理等方面, 经济效益显著。

●产品生命周期一种产品从它问世进入市场到它被淘汰退出市场为止, 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产品生命周期。它一般包括投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产品需求量也不同。一般说来,在新产品刚投入市场时,其效能未能被消费者充分认识,因而市场需求量增加缓慢。而当它的效能得到消费者的认识并受到好评时,销售量的增长就非常迅速,这时产品就进入成长阶段。在成熟阶段,市场需求又趋于稳定,而且市场需求或迟或早地达到最高点,以后便逐步下降。在衰退阶段,市场需求急剧减少,产品逐渐被淘汰,并被新产品所代替。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应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在产品的投入和成长阶段,对具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取培育策略,不断追加投资用于产品改进、广告、推销、增加生产设备和流动资金, 不应期望这种产品在短期内获得利润。对处于成熟期的产品采取保持策略, 为维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要有必要的投资,让该产品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利润。对处于衰退期的产品采取收获策略,停止用于广告和发展的大部分投资,同时采用各种办法推销存货,在产品生命同期结束以前,最大限度地收回利润。此外,企业要做好新产品的升级换代工作,新老产品互相衔接, 使企业避免因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出现起落。●需求弹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A·马歇尔在分析价格和供给的关系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它与供给弹性相

对应,是指因价格变动或收入变动而引起的需求的相应变动率。需求弹性分为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一般来说价格的变动与商品的需求量成负数比,而收入的变动与商品的需求量成正数比。用公式表示: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变动量/价格变动量×价格/需求量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变动量/收入变动量×收入/需求量通常说来,粮食、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小;奢侈品或高价商品,其需求弹性较大。需求弹性的概念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由于需求弹性特别是需求收入弹性回避了收入分配的阶级差异,因而在理论上存在严重缺陷。但是需求弹性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方法,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制定价格政策、收入政策以及调节商品货币流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供给弹性英国著名经济学家 A·马歇尔在分析价格和供给的关系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它与需求弹性相对应,用来衡量商品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衡量商品价格一定比率的上升或下降所引起的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比率,通常二者为正比数。用公式表示:

供给弹性=供给变动量×价格价格变动量 供给量商品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就短期来说,比较明显,但就长期说来,情况比较复杂。价格上升时,在长期内一般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供给量。但对那些需要大型设备而且这些设备已充分利用的工业部门以及资金密集型商品来说,就不易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供给量,其供给弹性就小;而对那些工具简单的手工制品,就可迅速大量地增加它们的供给量,其供给弹性就大。供给弹性虽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用以分析价格和供给关系时提出的,但社会主义国家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相应地调整有关生产部门的供给量和生产量,也有必要运用供给弹性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外贸易产品和出口工业,为了赚取外汇, 扩大国际市场,更是如此。

  • 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经济学中关于工业活动的区域位置的理论,包括微观方面厂址选择的理论和宏观方面工业布局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廖施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韦伯从生产成本角度研究厂址选择问题。他认为,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在使用“地方性原料”且加工过程中损害程度较大的情况下,工厂应设在原料产地附近;如果损害程度很小,或者使用“遍布性原料”。即到处都可以得到的原料),工厂则应设在产品销售市场附近;如果工资较低的新址所增加的运输成本大于所能节省的工资成本,则不应改变厂址;反之则应把厂址迁到工资较低的新区。俄林研究一般工业区位的确定问题,强调原料产地、工业区位和销售市场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他认为,利息率和工资水平的地区差异是与资本和劳动力在各个地区的配置状况、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直接联系的。这种地区差异既是确定工业区位的前提,同时也是一定的工业区位形成之后带来的结果。工业区位的移动表明生产要素在各地区的重新配置,是均衡关系变动的结果。廖施用利润原则说明工业区位趋势。他认为,近代工业区位是按产品需求量的大小逐步形成的。每一个新出现的工业区都离不开周围的消费者。周围居民越多,分布越稠密,消费量越大,对工业生产就越有利,工业区就越能得到发展。20 世纪下半朗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又进一步指出,工业区位问题从宏观经济角度考察,实际上是经济增长或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因而作为经济增长首要条件的资本形成率也就成为新工业区形成的首要条件。他们认为, 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在本地资本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有必要引入资本;在本

地对资本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则应设法增加对投资的吸引力。他们还认为, 从长期发展看,资本形成速度较慢的地区,由于缺少足够的投资和工作岗位, 即使劳动力供给充足,实际工资率较低,也不可能成为有希望的工业区;而资本形成速度较快的地区,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较快地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因而即使劳动力供给不足,实际工资率较高,仍有可能成为工业持续高速增长的地区,上述工业区位理论,对于各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X 理论—Y 理论 研究管理思想与人性假设的关系的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提斯·麦格雷戈 1957 年首先提出。她把传统管理理论称为X 理论。他认为,传统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人性的错误假设上的。其假设是: 人生性懒惰,下愿负责;习惯守旧,反对改革;缺乏理性,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传统管理理论主张要严格控制人的种种行为,纠正不适宜行为;只注重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把金钱作为主要激励手段,惩罚作为主要管制手段;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他把对人性作出相反假设的新管理理论称为 Y 理论。Y 理论的假设是:人生性勤劳,愿意主动承担责任;人追求欲望满足的需要,与组织需要并不矛盾,产生抵触、采取消极态度是由于组织的压力造成的;人能够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是最重要的报酬。因此,Y 理论主张,给人安排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工作,以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实现组织目标;重视人的基本特征和五种基本需要,使人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鼓励人参与自身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制定,不仅适用奖惩,还应运用启发和引导,使职工自觉完成任务。运用 Y 理论管理企业,能使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关系,提高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