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计划

●道奇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占领军当局为稳定日本经济、严格平衡预算,抑制通货膨胀而制订的计划。1949 年由占领军财政顾问、美国底特律银行总裁道奇提出,故名。战后的日本经济一片混乱,财政赤字惊人,通货膨胀加剧。1948 年 12 月,美国政府对驻美军司令部提出,要采取缩减财政开支、加强征税、严格控制资金贷款、稳定工资、加强物价管制和外汇管制等 9 项经济原则。道奇根据上述原则,拟定了实施计划。其主要内

容是:(1)编制超均衡预算,对 1949 年财政预算原方案大加修改,增加税收,压缩开支,形成 1,569 亿日元的预算盈余;同时停止复兴金融金库发行债券和新贷款。(2)设立美国对日援助回头资金特别帐户,把美援日物资出售所得的款项单独记帐,并明确其用途,以利于货币的稳定、出口的发展和经济的复兴。 (3)实行 1 美元兑换 360 日元的单一汇率,把日本经济纳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系。道奇计划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果。它制止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物价迅速得到稳定;废除了统制经济,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过渡;加强了国际竞争能力;企业经营管理逐步得到改善。道奇计划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顺利发展铺平了道路,在战后日本经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舒曼计划 1950 年 5 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联合经营法国和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煤钢工业,并将它们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管理之下的计划。战后欧洲经济相对削弱,遂出现欧洲联合的倾向。根据舒曼的建议,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6 国政府于 1951 年 4 月,在巴黎签订有效期为 50 年的《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条约规定: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煤钢产品的进出口关税和限额,成立煤钢共同市场,通过控制投资、产品价格、原料分配、企业的兴办与合并等措施,调节共同体成员国的煤钢生产。条约自 1952 年 7 月 25 日生效,同年 8 月建立了具有超国家性质的“高级机构”。1953 年 2 月取消了成员国之间煤和铁矿砂的贸易关税,同年 5 月实现了钢铁自由贸易。1954 年底成员国问基本形成煤钢共同市场。舒曼计划的实验,为欧洲的联合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67 年7 月,欧洲煤钢共同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主要机构,统称欧洲共同体。

  • 曼斯霍尔特计划 由欧洲经济共同体执委会副主席曼斯霍尔特起草的关于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改革农业结构而制订的十年计划。60 年代后期,共同体内一些农产品开始出现大量过剩,各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加剧。为改进共同体的农业结构,这一计划提出:到 1980 年将农场的平均规模由当时的 12 公顷扩大到 20—120 公顷;减少 500 万公顷农业用地;通过转业和提前退休,将 1,000 万左右的农业人口减少一半。根据这一计划,理事会在 70 年代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农业结构改革的原则、指令和措施。主要有:(1)提供优惠贷款和其它便利,资助具备条件的农场扩大规模和实现现代化; (2)对愿意出让或出租农场的农民,奖励其提前退休或提供转业机会; (3)对山区和边远地区提供直接援助; (4)改善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条件。各成员国政府、地方当局或农场进行上述方面的工作,可从农业基主的指导部分获得占费用 25%的资助。上述措施实行后,共同体农业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较突出的是农业在业人口大幅度减少,但由于资金有限,

且多为比较富裕的地区和农场获得,共同体内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变不大。

  • 贝克计划 美国原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于 1985 年 10 月 9 日在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汉城年会上提出的关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建议,即“美国关于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的计划”。因贝克本人曾多次加以说明,国际上通称“贝克计划”。7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外债负担加重,致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萎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贝克提出了旨在缓和南北矛盾,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的发展计划。主要内容是:(1)要求发展中国家进行全面的宏观经济调整,以便降低通货膨胀率,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为此,要加强私有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通过税制改革、劳动市场改革和国内金融市场的有效利用,实现国内储蓄的流动,并提高投资效率;实行“市场开放”和贸易自由化措施,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和资本流入并减少出口补贴;实行“完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努力减少债务国的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并增加就业。(2)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偿债能力。贝克计划提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中心,由多边发展银行和地区发展银行在 3 年内向 15 个严重债务国增加 90 亿美元的新贷款;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信托基金中拨出 27 亿美元,专门提供给低收入债务国;由私人商业银行在3 年内向 15 个债务国增加 200 亿美元的贷款,以支持这些国家的经济调整和偿债需要。贝克计划的提出和实施,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

●特里芬计划 又称“储备集中计划”。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的关于改组和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方案。特里芬认为世界货币问题的焦点是国际清偿能力和世界货币储备增长的不足。他主张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扩大成进出口基金组织,成员国将其持有的全部外汇和 20%的黄金存入该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国际储备则主要由这种存款组成。各成员国债权、债务的结算,可通过其在进出口基金组织存款帐户上的转帐进行。该基金组织可通过对成员国的贷款来增加其存款总额,从而增加国际储备和国际清偿能力。为避免通货膨胀,主张将存款的年增长率控制在 3—5%以内。按照特里芬计划,该基金组织将成为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它可以调节国际储备量, 以满足国际社会对国际清偿能力的需要。由于“怀特计划”的实施和美国政府的干预,这一计划未被采纳。

●克鲁扎多计划 巴西 1986 年 2 月 28 日宣布实施的一项旨在解决通货

膨胀问题的计划。其主要内容有:(1)冻结物价。政府同时宣布约 500 种主

要消费品的价格。(2)冻结工资。冻结之前对工资进行调整,普遍在前 6 个月平均工资的水平上提高 8%。建立工资自升机制,规定当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到 20%时,工资自动增加。(3)改革币制。发行新货币“克鲁扎多” 代替旧币“克鲁赛罗”,规定 1 克鲁扎多兑换 1000 克鲁赛罗。(4)控制汇

率。尽管法律中对汇率没有什么规定,但政府暗示汇率为 13.84 克鲁扎多兑

换 1 美元。该计划实施之前,巴西的通货膨胀和物价形势极为严峻。通货膨

胀从 1973 年开始, 1980 年突破 100%, 1983 年达到 211%, 1985 年

上涨到 360%;批发物价从 1980 年 1 月到 1982 年 2 月上升 42119%。克鲁扎

多计划实施后取得立竿见影的经济效果。最初的 6 个月中,年通货膨胀率由600%降到 20%,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同时也促进了出口的增长,经济

形势大为好转。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日本政府制订的 1961—1970 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计划要求在 10 年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7·2%,国民收入增加 1 倍,实现充分就业。具体措施有:(1)充实社会资本,在经济高速发展与工业结构现代化过程中,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作用与发展;(2)提高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在产业中的比重,加强农业的现代化、水利化、化肥化,逐步推进机械化; (3)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培养人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引进; (4)重视对外贸易,加强加工出口工业发展,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一项计划。经过 10 年的努力,这个计划所列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超额完成了。如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 10.9%,工矿业生产年增长率达到 13.8%(原计划指标10·5%)。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对于加速日本经济的起飞,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日本内阁会议于 1977 年 11 月通过的全国国

上合理利用计划。日本先后在 1962 年和 1969 年两次制订了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但都是从生产着眼,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结果造成严重的公害,使 40% 以上的人口集中于三大都市,而有的地区人口过稀。进入 70 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石油和粮食危机,经济增长率下降,使原先的国土利用计划无法继续执行。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着手制订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计划期为 1976

—1985 年,并展望到 2000 年。计划设想以国土资源有限为约束条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制止人口和工业向大都市集中;建立新的生活圈,实现全国土地利用的平衡化,创建一个文明生活的综合环境。计划的主要内容有: 开发、保护土地水源等环境;配备住宅、医疗、处理废物等生活环境的设施; 重新调整工业布局;确保能源、粮食的供应;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及通讯体系。

●现代化和装备计划 法国政府实行的宏观经济计划。属指导性计划, 是法国政府调节社会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法国政府从 1947 年以来先后制订了九个计划。各个计划的目标和重点根据形势和需要确定。如第一个计划

(1947—1953 年)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复兴,重点是优先发展煤、电、运输等基础部门。第六个计划(1971—1975 年)强调平衡,重点发展农产品和食品、机器制造、化学以及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电信等工业部门。第九个计划(1984—1988 年)开始改称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计划”。计划的决策机构为中央计划化委员会;规划机构有计划总署;协调机构有现代化委员会;咨询机构为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审议机构为议会。计划在总理和决策机构的领导下,由计划总署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征询咨询机构意见后由审议机构批准。计划主要通过国家预算、税收、信贷、价格、货币、收入等政策手段,以引导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使之符合计划规定的目标。

  • 经济复兴计划 美国前总统里根提出的振兴美国经济的计划。二战以后,美国依靠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到了 70 年代,美国经济陷入严重的“滞胀”状态, 1973—1975 年、1979—1982 年连续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此同时,日本和西德经济出现了跳跃式的迅速发展。为了重振美国经济,里根在 1981 年 2 月 18 日就任美国总统时,向国会提出了他的“经济复兴计划”。主要内容有:大规模减税;削减政府开支;取消或修订过去政府为企业活动制定的规章制度;紧缩

货币供应量。里根试图通过减税增加企业利润,刺激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实现预算平衡,抑制通货膨胀。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政策主张,是以“供应学派”的理论为依据的,它表明美国政府从 30 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一贯实行的刺激需求的政策为刺激供给的政策所取代。里根经济复兴计划的实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从 1983

年到 1988 年 6 月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形。但是,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外贸逆差仍未得到解决。

  • “863”计划 我国为赶超世界科学技术水平而提出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983 年 3 月,美国提出了“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 在这之后,欧洲发达国家提出了“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科学技术立国” 计划;欧共体还提出“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等等。这些计划旨在动员本国、本地区的力量,以发展高科技为先锋,全面带动综合国力的增长, 以便在新的技术革命面前抢占世界竞争的“制高点”。常年奋斗在高科技前沿的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 4 位老学部委员,敏感地看到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严重挑战,此时若不跟踪而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可能拉大。于是,他们紧急聚首合计,联名给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建议书”, 呼吁根据我国实际,积极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并就各个领域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 1986 年 3 月 5 日,邓小平同志作了赞同和急切催办的批示。接着,经过 200 多位专家的全面论证和反复修改,后经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批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这个纲要,就是人们习惯上称呼的“863 计划”。经过 5 年时间的努力, “863 计划”初战告捷,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七大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1991 年 4 月 22 日,全国“863 计划”工作会议开幕,邓小平同志为大会题词:“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

●星火计划 由我国国家科委于 1985 年制定的科技开发计划。计划中的开发项目是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对乡镇企业有示范和推广意义的“短、平、快”项目,即商品化周期短,与中小企业的技术设备、技术水平相适应,获得经济效益快的项目。其标准是:(1)要立足于国内外市场的需要;(2) 必须是先进适用的技术,主要是国内的先进科技成果,(3)必须有技术和资源优势; (4)经济效益显著;(5)有示范意义,能够大面积推广,所研制、开发的技术,应当是“小,专、现、高”,即小型的、专业化的、现代化的和高效益的技术;决不能搞“小、土、低”的项目。6 年多来,星火计划的买施,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丰收计划 我国党和政府确定的一项争取农业丰收的计划。这一计划主要包括政策鼓励、农药、化肥、燃料等生产资料的保障供应,对农业基本建设的集中投资和全国大力支援农业,以及农业科学与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等。目的是通过农业“丰收计划”的实施,大幅度增产增食,以保证国家经济建设和城乡居民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促使农民在夺取大丰收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并增强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后劲。

  • 火炬计划 由我国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一项以推进高技术、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高技术、新技术产业为宗旨的计划,于 1988 年 7 月正式启动。“火炬计划”是我国正在实行的 6 项主要全国性、综合性的科技计划之一。它与“丰收计划”、“星火计划”并行实施,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构成一个覆盖高技术及传统技术的全领域的科技体系,是改革开放时期新的科技战

略决策和实施管理的重要措施,是 90 年代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有力工具。“火炬计划”的实施,有赖于吸引各方面包括智力、产力、财力、政策上的广泛投入。

●东北亚开发计划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 1991 年 10 月向新闻界公布的开发东北亚的计划。该计划的蓝图是: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赞助下,将在中、朝、俄三国交界的图们江三角洲地区,用 20 年时间投资 300 亿美元,兴建一个多国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区。开发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中国延边的珲春、朝鲜的罗津港和俄罗斯的波谢特港建立起面积达 1,000 平方公里的小三角跨国经济特区;第二阶段将其面积扩大到 10,000 平方公里, 形成从延边的延吉市到朝鲜的清津港和俄罗斯的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 的大三角跨国经济特区,变成免税航运和加工区。根据这项计划,在该地区将建立起基础工业、加工工业、轻工业、辅助工业等 4 个工业部门和大型基础设施系统。这项庞大计划使中国、蒙古、朝鲜和韩国联合在一起,并根据联合国开发图们江地区的计划而进行合作。目前,东北亚 6 国(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日本)已组成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管理委员会,并设立三个工作小组处理有关的法律、机构、贸易、投资、技术和基础设施等问题。中国已批准珲春为边境开放城市,将实施与沿海开发城市相同的优惠政策,使之变为北方的“深圳”。图们江三角洲的开发是东北亚各国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进行国际经济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