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案如神的清官包拯

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官吏,曾奉调入京任开封府尹。在当时,平民告状都得先通过门牌司才能上交案件,时常被小吏讹诈。包拯一上任就改革诉讼制度,裁撤了门牌司。

包拯任开封府尹期间,惠民河涨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经调查得知,河道屡疏不通的原因是达官贵人在河两岸占地修豪宅,还堵水筑起了私家园林。随后,包拯立即下令将这些花园全部拆毁,泄出水势。这一举动使他威名大震。

包拯处理案件公道正派,执法严峻,对各种阶层一视同仁,他不苟言笑,一脸严肃,因而得来了“包大人笑比黄河清”的民间评价。在百姓们看来,要看包公笑,简直要比黄河水变清还要难。

在开封府任期,包拯不仅断案英明,而且还是一个实干家。不到两年,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他改“科率”为“和市”,还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这时的包拯已经是风烛残年。宋仁宗时期相对和平,所以枢密副使这个职务也许是皇帝对包拯忠心耿耿一生的一种荣誉的回报。

在枢密副使任上一年后,包拯病逝,首都开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又听闻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大为感慨。

包拯纯朴平实,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爱民如子,不苟言笑,是我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是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老百姓奉为神明的“包青天”。因此,在我国的民间衍生出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民间相传,有一次包拯巡按到寿州暗访查案。他到了才知道这里的县官不在城里。有人告诉他说:“庞国舅为皇上采办银鱼,船只在瓦埠湖上受阻,县官带着衙役去抓民夫,给国舅的贡船拉船去了。”

于是,包拯带着几个随从直奔瓦埠湖。他们刚到瓦埠湖边,就被县官抓住了。县官不容分说,就把纤绳套在他们身上,让他们拉纤。

后来,船在一个集镇边靠岸了,包拯看见庞氏父子带着爪牙上岸去了,就一只船一只船地查看。

包拯发现在庞氏父子曾坐过的船上坐着一个少妇,姿色出众,可是满眼泪水,异常伤心,就问道:“大姐,你是庞家何人?有什么伤心事?”

那妇女说道:“妾乃李秀才之妻。我丈夫新近中举,我与丈夫回家祭祖,叫庞子瞧见,把我抢到船上,我夫告到知县那里,知县不但不理,反把我夫交给他们。结果他们把我夫剁成肉泥,每天洒一点到湖里喂鱼,惨啊!”说完放声大哭。

包拯听了,气愤异常,但他不动声色地说:“大姐,听说开封府包大人铁面无私,你给我个凭证,我替你告状去!”

妇女一听,忙站起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状纸,包了些船头筐子里的肉泥,又从身上拿了一条罗帕包着递给包公,说:“大哥,谢谢你!我这一生不能报答,来生当牛做马再报答!”

包拯收下那包,悄悄地转交给他的护卫马汉,说:“快回寿州城,宣布巡按大人到!”马汉接受了使命,悄悄地走了。

包拯船到寿县,要知县赶快迎接巡按包大人。知县连滚带爬地从船上下来,跪“肃静”、“回避”两面大牌前面。

庞国舅从船上下来,假惺惺地说:“包卿,辛苦了!”但是却半天没见回应。

这时,包拯从他身后过来,说:“国舅,这次为皇上采办银鱼辛苦了!”

庞国舅回头一看,包拯赤着脚,背上绕着纤绳,脸色立刻尴尬至极,嘴上却说:“哪里,哪里。”

包拯说:“我来问你,你可知李秀才在哪儿?”

庞国舅心里“咯噔”一下,但仍假装沉着地说:“我不认得他!”

包拯一脸严肃,“哼哼”两声,回头吩咐马汉:“把罗帕包当着国舅的面解开。”

马汉解开罗帕包,包里是李秀才妻子的一张状子和李秀才被杀的肉泥,血迹斑斑。庞国舅一见,立刻面如土色,两腿筛糠。

包拯当即喝令道:“拿下!”马汉立即将庞国舅五花大绑起来。

包拯等人押着庞国舅来到衙门,即刻升堂,衙吏分列两旁。有人将庞国舅押了上来。

包拯对案情早已了如指掌,当堂提笔判道:“庞氏父子,荣膺显爵,身受皇恩,豺狠狼贪,残害百姓,虽皇亲国戚,亦罪不容赦,虎头铡且把威使。知县身为百姓父母官,助纣为虐,狡而多诈,是宜刀割首级,示众三日,立即押赴瓦埠湖畔执行!”

一声锣响之后,庞氏父子和知县被分别处死。

从宋代包拯去世后,包公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合同文字记》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是最早的宋人创作的包公断案故事,《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虽不是包公断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现了包公的名字:

直待包龙图相公做了府尹,这一班盗贼,方才惧怕。各散去讫,地方始得宁静。

在流传下来的宋元话本中,包公的故事并不多。到了元代,元曲里大量包公戏流传,保存下来的有完整剧本的清官断案戏有十六七种,其中包公断案的就有11种之多。比如无名氏的《陈州粜米》、《合同文字》、《神奴儿》、《盆儿鬼》,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的《蝴蝶梦》、《鲁斋郎》,元代戏曲作家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元代杂剧家李行道的《灰阑记》,元代曾瑞卿的《留鞋记》,元代戏曲作家武汉臣的《生金阁》,还有一种是科白不全的《张千替杀妻》。

在元曲中,包拯被塑造成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主持正义又无所不能的“包公”,体现了人们对清明政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这也是元代百姓的呼声。

至清代,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三侠五义》中所记载的包拯形象,已经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更为饱满,因而得以广泛流传。

特别是在清代小说中,增加了包公的身世、包公的三口铜铡由来、开封府三宝,即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的由来,以及开封四勇士即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来历,开封师爷公孙策的来历,展昭、白玉堂等人的来历等详细内容,其中包括大量包公断案和侠义之士游行乡里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的故事,把包公的形象塑造得更为丰满、鲜活,把包公的传说推向高峰。

有关包公的故事和传说,自宋元以后,就在民间一直盛行不衰,直至形成现在的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象,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敬仰和爱戴。

在我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历代的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即包公戏。

戏剧中的包公,并不等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包拯,而是改编自文学包公的带有某种理想化的包公形象。包公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半神半凡的超人。在他的身上,反映了老百姓对于清官的企盼,和对社会公正的向往。

包拯铁面无私,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清正廉洁,因而成为了清官学习的好榜样。

【旁注】

三司使 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930年始设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

宋仁宗 (1010年~1063年),即赵祯,我国宋朝第四代皇帝,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在位41年。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民间流传的“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宋仁宗,自古以来在包公剧中,宋仁宗被树立为明君的形象。

秀才 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与此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

知县 也叫“知县事”,我国古代的一个官职,是一县的主官,主要管理一县的行政。如果所在县城驻有戍兵,也要兼管军事,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元代时县的主官改称县尹,因为官衔在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科白 戏曲中角色的动作和道白,是元杂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表达剧中角色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代言体。以语言和动作为主,而不是通过唱词来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元曲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阅读链接】

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涉及所有的戏曲种类。包公戏情节曲折,是非分明,赢得人们的喜爱。包公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这一脸谱为戏剧中包拯的专用。包公的前额所画,俗称“月形脑门”,名“太阴脑门”。

传说中包公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到“通行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