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贞追求幸福的阿诗玛

那是在明代中后期,在广西府弥勒州石林圭山地区发生了一件事:彝族土司昂氏强娶圭山革泥村彝族女阿诗玛为妻,但阿诗玛坚决反抗土司强迫婚姻。

这件事后来在云南圭山彝族人们当中传开了。在流传的过程当中,人们根据事情的真相,对故事进行了扩展,最终成为了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传说故事。

从前,在撒尼族有个叫阿着底的地方,住着贫苦的格路日明一家,夫妻耕种山地,住着草房。有一年,格路日明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因此给她起名阿诗玛。

阿诗玛渐渐地长得像一朵美丽的花朵。她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绣花、织麻样样是能手。

一天,阿诗玛出去放羊,在森林中遇到了迷路的撒尼族小伙子阿黑,她得知阿黑是个孤儿后,就把阿黑带回了家,并与阿黑成了兄妹。

渐渐地,阿黑长成了青年,他的性格正直坚强,成了周围撤尼族小伙子的榜样。人们唱歌夸赞他道:

圭山的树木青松高,

撒尼小伙子阿黑最好。

万丈青松不怕寒,

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

阿黑十分勤劳,还会挽弓射箭,百发百中。他的义父格路日明,把神箭传给了他,使他如虎添翼。他还喜欢唱歌,他的歌声特别嘹亮。他喜欢吹笛子和弹三弦。

这一年的火把节,阿诗玛与阿黑互相倾吐了爱慕之情以后,这对义兄妹便定了亲。

一天,阿诗玛前去赶街,被阿着底的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看中了,想娶阿诗玛做媳妇。阿支回家央求父亲热布巴拉,要父亲请媒人为他提亲。

热布巴拉早就听说过阿诗玛的美名,他马上答应了儿子的请求,让有权有势的媒人海热,立即到阿诗玛家说亲。

海热到了阿诗玛家,凭借他那麻蛇般的舌头,不停地夸耀热布巴拉有多好,家境有多优越。可是,阿诗玛不管海热怎样利诱,就是不嫁。

转眼间,秋天到了,阿着底水冷草枯,羊儿吃不饱肚子,阿黑要赶着羊群到很远的滇南热带地方去放牧。临走时,阿黑向阿诗玛告别,他们互相勉励,互相嘱咐,依依惜别。

阿黑走后,热布巴拉便起了歹心,派打手和家丁如狼似虎地抢走了阿诗玛。

阿诗玛忠于她与阿黑的爱情,无论财主捧出金银财宝来诱惑,还是威胁要把她赶出阿着底,阿诗玛始终不妥协。

热布巴拉见阿诗玛软硬不吃,恼羞成怒,他命令家丁用皮鞭狠狠地抽打阿诗玛,把她打得遍体鳞伤,然后把她关进了黑牢。热布巴拉的老婆说阿诗玛是“生来的贱薄命,有福不会享”。

阿诗玛坚信,只要阿黑知道她被关在热布巴拉家,一定会来救她。

阿黑闻讯后,立刻跃马扬鞭,日夜兼程,跋山涉水,从远方赶回家来搭救阿诗玛。他来到热布巴拉家门口,阿支紧闭铁门不准进,提出要与阿黑对歌,唱赢了才准进门。

于是,两人对歌对了三天三夜。有才有智的阿黑,越唱越起劲,脸泛笑容,歌声响亮。阿支缺才少智,越唱越没词,越来越难听了。最后,阿黑终于唱赢了,阿支只得让他进了大门。

随后,阿支又提出种种刁难,要和阿黑赛砍树、接树、撒种。这些活计阿支哪有阿黑熟练,阿黑件件都胜过了阿支。

热布巴拉眼看难不住阿黑,便想出一条毒计,皮笑肉不笑地假意说:“天已经不早了,你先好好睡一觉,明天再送你和阿诗玛一起走吧!”

阿黑答应住下,他被安排睡在一间没有门的房屋里。半夜,热布巴拉指使他的家丁放出3只老虎,企图伤害阿黑。阿黑早有准备,当老虎张开血盆大口向他扑来时,他拿出弓箭,对准老虎连射3箭,3只老虎都被射死了。

第二天,热布巴拉父子见了虎死,很是惊诧,再也无计可施,理屈词穷,只好答应放回阿诗玛。

当阿黑走出大门等候时,热布巴拉又立即关闭了大门,不放出阿诗玛。阿黑忍无可忍,立刻张弓搭箭,连连射出3箭。第一箭射在大门上,大门立即被射开;第二箭射在堂屋柱子上,房屋震得嗡嗡响;第三支箭射在供桌上,震得供桌摇摇晃晃。

热布巴拉吓慌了,连忙命令家丁拔下供桌上的箭。可是,那箭好像生了根,没人能够拔得下。他只好叫人打开黑牢门,放出阿诗玛,还向她求情说:“只要你把箭拔下来,我马上就放你回家。”

阿诗玛鄙夷地看了热布巴拉一眼,走上前去,像摘花一样,轻轻拔下箭。然后同阿黑一起,飞快地离开了热布巴拉家。热布巴拉父子眼巴巴看着阿黑领走了阿诗玛,心中很不服气,但又不敢去阻拦。心肠歹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又想出丧尽天良的毒计。他们知道,阿黑和阿诗玛回家,要经过十二崖子脚,便勾结崖神,要把崖子脚下的小河变大河,淹死阿黑和阿诗玛。

热布巴拉父子带着家丁,赶在阿黑和阿诗玛过河之前,趁山洪暴发之时,把小河上游的岩石扒开放水。

正当阿黑和阿诗玛过河时,洪水滚滚而来,阿诗玛被卷进漩涡,阿黑只听到阿诗玛喊了声“阿黑哥来救我”,就再也没听见她的声音,没看见她的踪影了。

阿诗玛不见了,阿黑挣扎着上了岸,到处寻找阿诗玛。他找啊找,一直找到大河又变成了小河,都没有找到阿诗玛。他大声地呼喊:“阿诗玛!阿诗玛!”可是,只听到那十二崖子顶回答同样的声音:“阿诗玛!阿诗玛!”

据说阿诗玛变成了十二崖子上的石峰。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

阿黑失去了阿诗玛,但他时时刻刻想念着她。每天吃饭时,他盛着包谷饭,端着饭碗走出门,对石崖子喊:“阿诗玛!阿诗玛!”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诗玛便应声:“阿诗玛!阿诗玛”。

爹妈出去做活的时候,对着石崖子喊:“爹妈的好?呀!好?阿诗玛!”那站在石崖子上的阿诗玛,同样地应声:“爹妈的好?呀!好?阿诗玛!”

阿诗玛原来的阿着底的小伙伴们在石崖子下,对着石崖子上的阿诗玛弹三弦,吹笛子,唱山歌,那石崖子上的阿诗玛也会应和着弦音、笛声,唱起山歌。

阿诗玛的声音永远回荡在石林,她的身影已经化成石头,永远和她的乡亲们相伴。

后来,阿黑和阿诗玛成为彝族撒尼人崇拜的偶像。彝族人民把她和阿黑的故事编成为长篇叙事诗《阿诗玛》,作为撒尼人民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他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

《阿诗玛》是以歌唱形式保存下来的文学艺术珍品,演唱的音乐曲调主要有喜调、出嫁调、绣花调、悲调、哭调、骂调等。喜调以欢快、热烈的旋律表现欢乐的场面。绣花调则用缓慢、抒情自由,音调悠长的曲调表现阿诗玛不同场景的内心真实情感。

《阿诗玛》中跳的大三弦舞是十分欢快的。彝族撒尼人的女子都会唱《阿诗玛》中的绣花调,女青年出嫁时大多会唱出嫁调。《阿诗玛》在传承彝族撒尼人文化艺术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阿诗玛》叙事长诗深刻地表现了撒尼族人追求婚姻自由、追求光明、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好未来,勇于斗争的民族精神。阿诗玛可以说是撒尼族人聪明、勤劳、善良、美丽、勇敢、能歌能舞的化身。

彝族撒尼人不仅在结婚典礼中要吟诵《阿诗玛》,在日常生活中要演唱和讲述阿诗玛的故事,把阿黑和阿诗玛当成自己学习的板样。甚至在驱邪除秽习俗中,都把阿黑和阿诗玛当成具有神性色彩的崇拜对象。

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表现了彝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坚强意志,歌颂了彝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反抗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同时,阿诗玛的传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撒尼人的社会生活,为研究彝族撒尼人的政治、经济、艺术、宗教、风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旁注】

土司 我国古代的官名,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三弦 又称“弦子”,我国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对歌 又名斗歌、对口白、唱口白、文播台,是民间文化的一束奇葩,其腔调唯配以乐清方言才珠联璧合。相传为清光绪年间闻福臻所创。每逢元宵佳节,人们都要聘请艺人去演唱“对歌”。另在浙西南一带的畲族山寨,到了节日、喜庆场合人们也会彻夜欢唱,对歌系礼仪活动组成部分。

笛子 我国汉族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小调。而且,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阅读链接】

《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阿诗玛》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他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们中间广为传唱。其艺术魅力随时间的冲刷而弥久愈新,不减光芒,成为我国百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块璀璨的瑰宝,蜚声世界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