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从名臣变神探

那是在我国唐代的贞观之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带领下,君臣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很快便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唐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唐太宗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就是其中之一。

狄仁杰出生在并州的一个官宦之家,他从小就熟读经书,26岁时就经过明经考试,被举荐调任为汴州参军。不久,他不知何故被人诬告。恰巧阎立本当时是奉旨在汴州巡察的“钦差大臣”,阎立本受理此案后,他不仅弄清了真象,还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不可多得的人物,称之为“君可谓沧海之遗珠矣。”因此,将其推荐为并州法曹参军。

狄仁杰在并州主持判案工作将近20年后,于675年奉旨入京,当上了大理丞。大理丞既要负责京师案件的审判,也要复核全国各地的判案,官不大,责任大。在一年之内,狄仁杰就清理了全部积案,涉案人员达1.7万多人,事后竟没有一个人喊冤的,这事在当时就被传为佳话,时称其为“平恕”。

狄仁杰理案神速,判处公平,好评如潮,政绩显著,不久,被唐高宗擢拔为“侍御史”。别看侍御史品级不高,却是监察官员的官,且对日后的仕途有很大帮助,因为它的升迁要比其他机构快。此次擢拔,足见唐高宗对狄仁杰的重视。

侍御史是御史台官员,属于监察系统。此官和大理丞一样,也是从六品。侍御史除了监察官员外,也负责审讯案件。不过,审讯的对象不是百姓,而是官员。在任职期间,狄仁杰不留情面地弹劾了唐高宗的两个宠臣加权臣。

一个是司农卿韦弘机,此人为高宗修了很多特别宽敞豪华的宫殿。狄仁杰上奏章弹劾他引导皇帝追求奢侈,韦弘机因此被免职。

还有一个是左司郎中王本立,因其受宠,便恃恩用事,也被狄仁杰揭露弹劾。对皇帝的说情,狄仁杰一点也不买账,最终将王本立拉下了马,“朝廷肃然”。

这一时期的狄仁杰,给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强,判案如神且铁面无私,在民间逐渐被传说成了“神探”。

据传说,狄仁杰在御史任上,曾审理过一个发生在江夏的奇案。说巡按御史狄仁杰到江夏时,正好碰到衙门血案交接审理。滕县令见狄御史后,就请他代理自己审理夫人被杀一案。其案情是:江夏县令滕侃夫人的胸口插着自己的雕花匕首,离奇惨死在床。

狄仁杰接案以后,立刻到滕夫人墓地祭奠。在墓地,他仿佛看到了滕夫人死时的惨状。诸多疑点,让他觉得案情复杂,决定先和县令谈谈关于夫人的情况。

在县令的书房内,江夏县令滕侃向狄仁杰讲述了自己书房内四扇漆屏的故事。

第一扇是一位书生梦见4位仙女,他想娶其中最美丽的一位为妻。第二扇是书生赴京赶考。第三扇是书生考中进士,衣锦荣归,路过一座阁楼,楼上小姐与他梦中的美丽仙女一模一样,后来后俩成了亲。第四扇是洞房花烛。这四漆屏就是县令生活的写照。后来,这第四扇漆屏被修改了,书生手中的笔换成了一把匕首,直插夫人的前胸。

滕侃解释说,他患有一种癫狂症,第四扇是他病发时亲手修改的,他极害怕这一切成为现实,但最终还是在他病发时出现了“衙内血案”。

狄仁杰围绕疑点开始开展调查。他首先查清,县令所说全是谎言,是在为自己开脱,因为他知道,根据唐代法律,精神病者杀人不偿命。后来,终于慢慢查出了真凶是孔三猫。

孔三猫见事情即将败露,就前来行刺,结果被擒获。在大堂上,他招供了犯罪的全部经过。

原来,孔三猫一天夜里去县衙行窃,先吹迷魂药迷倒夫人和丫环,在偷窃时又想强奸夫人,夫人反抗,孔三猫就抓起床头匕首刺死夫人后逃后。此时,县令酒后回房,闻到迷魂药而晕倒。醒后见夫人被杀,就误以为是自己酒后所为,便向狄仁杰编造了“四漆屏”的故事。

清初时,有人根据民间形形色色的狄仁杰探案故事,整理编撰成了《武则天四大奇案》,并很快就风行于世。但是书中有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和很多狄仁杰破案的故事,都是通过艺术手法加工出来的。后来出现的高罗佩的《狄公案》一书,可谓集狄仁杰破案智慧于大成之作。

1943年,荷兰汉学家、东方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小说家罗伯特·汉斯·古利克初到重庆时,就被神奇美妙的中国文化所吸引。安顿下来之后,他开始细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精髓,并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高罗佩。

在重庆时,高罗佩读到一本清初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他对清人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中主人公狄仁杰屡破奇案大为折服。他对西方侦探小说和中国公案传奇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后,认识到书中所描写的中国古代法官的刑事侦讯本领,无论在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侦破奇案的能力方面,还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素养方面,比起福尔摩斯、格雷警长等现代西洋大侦探来,均有过之而无不及。

高罗佩先是将《武则天四大奇案》译为英文,又以狄仁杰为主角用英语创作了《铜钟案》。他原本准备在中国出版《铜钟案》的中文本,但由于中国出版商尚未意识到该作品的巨大价值,表现并不积极,高罗佩只好先出版英文本。

英文本的《铜钟案》出版后大获成功,一发不可收拾。经出版商的再三催促,高罗佩一鼓作气在又陆续创作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四漆屏》、《湖中案》等十几部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最终构成了高罗佩的“狄仁杰系列大全”,即《狄公断案大观》,后来叫《大唐狄公案》、《狄公案》。

《狄公案》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唐代的司法、政治、行政、吏治、外交、军事、工商、教育、文化、宗教、民情、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全书均以仿宋元话本体裁写成,这在世界汉学著作中是独一无二的。

高罗佩对中国文化、艺术、法律及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渊博知识在《狄公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发挥得淋漓尽致。

书中在叙述狄仁杰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任职侦破疑难大案的同时,还广泛展开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民情风习的深入描绘。歌颂了狄仁杰的为民做主和缜密思维,宣告了邪恶势力的最终溃灭并受到法律制裁。

高罗佩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把我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在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而且在于他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完成了从公案小说到侦探小说的变革。

《狄公案》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狄仁杰开始走出我国,成为西方喻户晓的人物,并被洋人誉为“中国的福尔摩斯”。

狄仁杰生活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期。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

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而民间盛行的狄仁杰传说,也充分证实了人们渴望政治清明,渴望清官,和对社会公正的企盼。

【旁注】

诏令 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民间则一般称为“圣旨”。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另一类是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概括起来有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

明经 汉代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大理丞 我国古代官名。晋武帝时始为廷尉置丞,南朝沿置,北魏亦置,北齐以大理寺为署名,遂称大理丞。原只一人,隋初为二人,炀帝改为勾检官,增至六人,分判狱事。唐又为大理丞,秩从六品上。丞一般为主官副职之称,大理寺的主官为大理寺卿,其次才是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寺正、大理寺丞,丞之职在正刑之轻重。

御史 史是我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公案小说 我国古典小说的一种,由宋话本公案类演义而成,盛行于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公案小说是清代《三侠五义》。先秦两汉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的传记,是公案小说的先导,或者说是它的酝酿期。

《铜钟案》 以我国唐代宰相狄仁杰为主人公,描述狄公在州、县及京都为官断案,为民除害的传奇经历。故事纷纭,案情凶险,情节扣人心弦,谜底逼人追索。作者笔下的狄公有独到的办案风格:重效率而轻缛节,讲操守而又善变通,重调查推理,而不主观妄断。

【阅读链接】

狄仁杰可贵之处还在于敢犯颜直谏。唐高宗仪凤年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的一株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将二人处死。

狄仁杰却上奏为二人辩护,认为他们按律罪不当死。高宗声色俱厉地说:“他们置我于不孝之地,必须处死。”狄仁杰却神色自若地申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唐高宗冷静下来后,觉得狄仁杰说得有理,二人遂被免死。